傅抱石的艺术人生

刘新忠  来源:国画家 发表时间:2016-12-15

      傅抱石先生为江西余姚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少年时代,傅抱石在一家刻字铺和裱画店里,先是看师傅刻字、裱画,继而随师傅学习刻字、画画,为他后来的艺术路程铺垫了最初的基石。后来,傅抱石免费进入省立师范附小学习,成了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并改名为傅瑞麟。

       1921年,傅抱石高小毕业后免试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17岁的傅抱石只身回到章堂乡,在亲眼目睹了傅姓家族为其游乡庆贺的热烈景象后,傅抱石难以平抑自己的激情,在油灯下铺纸研墨,一挥而就《乡居图》,记录了他对故里“山乡景幽,农家无闲人”的印象。这或许就是他平生第一次进入到以笔墨抒写胸臆的境界。

       在开始踏上艺术道路时,傅抱石将一本赵之谦《二金蝶印谱》当成他学习篆刻最初的范本和教科书。在第一师范的这段时间,他不断地去旧书店,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陈鼎著)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时,傅抱石顿开茅塞,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欣赏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他用很多的时间去读史论著作,并开始研究画史画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从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到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他都一一涉猎。1925年,年仅22岁的学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1926隼,傅抱石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并留校任教于附小。1933年3月,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悲鸿的鼎力推荐下,傅抱石获得了公派赴日留学的机会,在上海登上了赴日本的轮船。

       而立之年的傅抱石在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于史学泰斗金原省吾的门下,从翻译金原省吾的《唐代之绘画》和《宋代之绘画》入手,开始了对中国绘画史的更为专业和系统的研究。

       在日本留学时,傅抱石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1934年5月10日,在导师金原省吾的帮助下,傅抱石的首次个展“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银座松板屋举行。不久,傅抱石的篆刻《离骚》又夺得了全日本篆刻大赛冠军,正当傅抱石在日本一帆风顺并筹备第二次展览的时候,家中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不得不于1935年6月24日返回中国。但当他回到南昌的家中时,母亲已病故,傅抱石悲痛万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傅抱石重庆时期的人物画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但矜持恬静。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的主题。而他的画法也一变传统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抱石皴”。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成为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1945年10月,他和全家离开了居住了近七年的重庆“金刚坡下山斋”,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1949年11月26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批准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新中国开始了改造旧美术的第一次运动。傅抱石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并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自己的画中。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好友访问,并写生作画、举行画展。自1 935年从日本回国后,傅抱石一直没有迈出过国门,二十余年后来到欧洲,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面对异域风情,他开始思考如何用中国的笔墨表现外国的风景,并尝试在发挥中国工具材料和笔墨形式特长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外国山川的特色。傅抱石的这些努力为中国的画家开创了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同时通过对国外风景的表现,使山水画在新题材的表现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傅抱石的欧洲系列写生中,他舍弃了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特别是在一些空白的处理方面不以国画中的奇险取胜,而是以一种比较平实和自然的画面处理,突出写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区别于那种人们所熟识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程式。在国外1 00天的日子里,傅抱石共完成了49幅作品,其中在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先后举办了观摩展览,对宣扬中国的绘画艺术做出了贡献。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画家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中大城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参观了祖国建设成就,游览了风景名胜,达到了“开眼界,扩胸襟,长知识和向兄弟省市画家们学习”的目的。对于傅抱石来说,此行的最大收获就是确立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观点。

       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将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潮。几乎是在“山河新貌”画展展出的同时,傅抱石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又得到一次东北旅行写生的机会。从1 961年6月到9月,傅抱石先后到长春、吉林、延边、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鞍山、大连,然后渡海由青岛回到北京。傅抱石后来感叹这次旅行是”兹游奇绝冠平生”,可见这次旅行写生对傅抱石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病臂使他静夜难寐,饮食不安。傅抱石并没有停止创作,在杭州创作出版了《浙江写生集》。1963年,他专程赴井冈山、瑞金,创作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

       在傅抱石61年的生涯中,曾在南京先后生活了20年.1933年,傅抱石东渡日本前,曾在玄武湖留影。这是他第一次来南京,自此便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

       1935年,他留学日本归来,次年经徐悲鸿推荐到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从此以后,除去抗战期间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八年多和在江西老家不到两年之外,南京始终是傅抱石全家的居住地。

       他热爱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刻苦自学,尤其推崇清代山水画革新家石涛。他1 921年考入江西第一师范学校,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从此走上艺术之路。1933年傅抱石进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尤以山水画见长。1935年7月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除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美术史教授外,还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

       从历史角度上看傅抱石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一方面是他自己在中国画创作上和美术史研究中的杰出成就,另一方面是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江苏国画家的创作群体,推动了整个事业的发展,使山水画的面貌在20世纪中期焕然一新。而由他开辟的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又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这也是他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内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