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赏花习俗与插花瓷器

刘伟  来源:《帝王与宫廷瓷器》 发表时间:2016-11-30

摘要:适时赏花、采花是宫廷后妃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 宫廷内的瓷器按其使用功能,大体上可分为陈设瓷和日用瓷两大类。在适合厅堂摆放的各式大花瓶中,尤以仿古贯耳瓶最适宜插花。

      适时赏花、采花是宫廷后妃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清宫中不仅嫔妃喜欢观花、赏花,皇帝本人也喜爱种花、养花。除了在庭院中赏花,宫中还在书斋、厅堂内放置瓶花,借以装点环境,使皇帝于政事之余,以之怡情悦性。

      宫廷内的瓷器按其使用功能,大体上可分为陈设瓷和日用瓷两大类。陈设瓷是指用作陈设供人们观赏的瓷器,如瓶、尊、觚以及各种祭祀用品。这类瓷器在整个清代瓷器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精美异常,大多做成琢器以适应人们视觉需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陈设瓷中作为插花器主要有瓶、尊、觚,其造型源于古代青铜礼器中的酒器。自宋代开始当瓷器成为宫廷陈设器后,就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作用。宫廷内用于插花的瓷器又分为两类:一类用于厅堂陈设,另一类用于书房案头摆放。关于厅堂中的瓶花,明代高濂说:“堂中插花乃以铜之汉壶、大古尊罍,或官哥大瓶如弓耳壶、直口敞瓶,或龙泉蓍草大方瓶,高架两旁,或置几上,与堂相宜。”高濂之意谓堂中插花瓶宜大,这样才有气派,才能与堂中之物相对称。

      在适合厅堂摆放的各式大花瓶中,尤以仿古贯耳瓶最适宜插花。清宫中这类瓶的造型极为丰富,一件雍正仿官釉贯耳方瓶,瓶呈扁形长方口,两侧各有一贯耳,釉色莹润如玉,釉面开有大片纹,造型庄正古朴,适合插饰大枝花卉。足边还开有两方孔,是为穿皮条缚于几上以免倾覆损坏而设,瓶内附有铜胆。瓶内放置铜胆的目的是因为冬季天气寒冷,插花时为防冻裂瓷瓶,所以一定要在瓶内套用一个锡胆或铜胆。清宫内许多瓷瓶里都套有铜胆。一件乾隆粉青釉夔龙纹镂空交泰瓶,观其外形并不像插花之器,但瓶内套有铜胆,说明此瓶当年在宫中曾作插花之用。

      大瓶类适于厅堂摆放,书斋内则适宜摆放小瓶器,“堂厦宜大,书屋宜小,因乎地也”,朱琰著《陶说》论及花瓶时曾有如此精辟的观点。袁宏道在《瓶史》中也有专门一章谈瓶花为书斋之用:“宜矮而小,窑器如纸槌、鹅颈、茄袋、花尊、花囊、蓍草、蒲槌形制,短小方清供。”袁宏道在书中将书斋插花器分为几种,首推小花觚,以为最宜书斋插花。花觚这种形制历朝均有,形制大同小异。清代花觚一般上口大,中腰细,足部外撇,常见有青花、天蓝釉、粉青釉及仿宋五大名窑釉色。以一件乾隆白釉包袱式小花觚为例,此花觚娇小秀美,胎薄体轻,虽仿古青铜器造型,但喇叭式花口及细长的器身,却更似一朵盛开的喇叭花。乾隆皇帝十分推崇这种小巧玲珑、精致秀美的小瓶,有诗曰:“合困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

      清宫廷内以瓷瓶作为插花器,不仅是因其具有观赏价值,更主要的还是因其造型命名有吉祥之意,如葫芦瓶因形似葫芦而得名,而葫芦与“福禄”两字谐音,具有祈求吉祥福禄之意。如瓶中插如意或一旁放置如意,寓意“平安如意”;瓶中插三支画戟旁边再放一个笙,寓意“平升三级”;瓶中插牡丹花,寓意“富贵平安”;插月季花,寓意“玉堂和平”等等,这种取义吉祥的瓶插物,在清宫瓷器上还成为装饰纹样中主要题材。

      以瓷瓶插花不仅成为宫中习俗,在当时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家中,瓶花也占有一席之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就曾多次描写过主人公居室内的瓶花。如书中第三十四回写王夫人居处的东耳房内,有一件“插着鲜花的汝窑美人觚”等。曹雪芹祖上几代人官位显赫,康熙皇帝南巡时,曹家就接驾四次,家中许多物品都是皇帝赏赐之物。曹雪芹以自己的家世为背景写下的这部文学巨著,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王公贵族们的奢侈生活,同时也为我们研究用作插花的瓷器,提供了真实资料。

图片 1.jpg

【清】 乾隆时期白玉夔龙纹花插

图片 1.jpg

【清】 乾隆时期仿汝釉小贯耳瓶

图片 1.jpg

【清】 乾隆时期红釉粉彩花卉梅瓶

                                            (转载自《帝王与宫廷瓷器》,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2版,有删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