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中国诗人肖像画展

2016-12-04至2016-12-13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策 展 人:

杨煦生 朱子庆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

承办单位:

诗歌岛

展览介绍:

文 / 陈平原


为马莉画展写序,对我来说,既义不容辞,又近乎举鼎绝膑。画展在北大举办,且为纪念中国新诗百年,作为前任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又是中大老同学,我有义务“热烈捧场”。可绘画非我所长,新诗也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无论如何努力,都难逃“外行看热闹”之讥。明知如此,为何还迎难而上呢?就因为这个画展除了面对专业人士,更希望吸引校园内外众多热爱文学艺术的“门外汉”。


    “门内”与“门外”的分别,就好像“专业”、“业余”一样,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人物眼中,是有截然不同的含义的。记得几年前画家陈丹青曾借鉴欧洲美术史经验,向“业余画家”的头衔致敬:“当时这路人直觉欧洲绘画已趋烂熟,总要破它一破,这破法,固然好多种,其中,就是索性对绘画取一种业余的姿态,这才各种自由的状态出得来。”(《写在马莉开展之际》)我则换一个思路,在中国美术史上寻找证据,说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歌与绘画之间完全可以自由转化,相得益彰。而且,若站在南宗画派的立场,那些“技巧娴熟”的表演,甚至不及“兴会神到”的笔墨更有韵味。只是在专业化思想深入人心、艺术教育自成体系的20世纪中国,我们才会对诗人转为画家惊诧不已。当然,马莉钻研的是油画而非水墨画,但艺术精神有其共通性。


      与协同创新一日千里的自然科学不同,文学艺术领域的人才,基本训练达成后,是否能让世人拍案叫绝,靠的是个人才华、努力与机遇。你想自修成为核物理学家,几乎不可能;但“业余”的或曰“跨界”的诗人、画家或文史学者遍地都是,随时可能脱颖而出,给世界一个意外的惊喜。马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历时八年完成的“中国新诗百年百位诗人肖像”系列油画,在我看来,乃别具一格的“诗史”。早期绘制的超现实味道很浓的艾青、牛汉等画像,因其“可读性”,容易获得好评;可我更喜欢近期那些着色大胆、干净利落的鲁迅、闻一多等画像。如此熟悉的面容,经由画家的召唤,其深邃的思想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竟一跃而起,咄咄逼人。此等笔触,不仅是技巧,更饱含深情、悟性与洞察力。在这个意义上,诗人兼画家的马莉,其“勾魂摄魄”,自有常人不可企及处。


      朱光潜曾这样评价弘一法师:“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套用过来,所有文人、画家或人文学者,若能以自由自在、恣意而为的“业余心态”,来做认真执着、百折不回的“专业冲刺”,必能有较大的成就。“诗人”马莉近二十年之潜心“画意”,当作如是观。

      2016年8月14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顾城(1956—)》 50x40cm 2009年

《胡适(1891—1962)》 120x92cm 2016年

《余光中(1928—)》 95x80cm 2011年

《艾青(1910—1996)》 80x70cm 2009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