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并不提倡中西结合

陈传席  来源:《美术观察》2004年第5期 发表时间:2017-01-10

摘要:徐悲鸿并不提倡中西结合

徐悲鸿并不提倡中西结合

陈传席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是否是"中西结合",姑且不论。很多研究家和画家都把徐悲鸿论为"中西结合"的绘画领袖之一,是否正确?也姑且不论。但徐悲鸿在理论上是明确的反对"中西结合"的,完全否定"中西合璧",甚至嘲之为"中西合瓦",并主张"中西分璧"。有他的明文为证:徐悲鸿的《悲鸿自传》发表于1933年1月上海《读书杂志》第3卷1期上【1】,其中谈道:"吾爱画入骨,以爱画故学画……一九二七年秋返国,倡写实主义,为求真之运动,抨击欧洲人惑人耳目之牟利主义。主张中西分璧,时国人徒知中西合瓦。"白纸黑字,赫赫在目,似乎不需要再作考证。 

       1947年10月,徐悲鸿在北平记者招待会上作书面发言时又说:故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2】

       虽然这段话是为了说明新中国画要"直接师法造化",但其云:"亦非中西合璧",仍很明确。上面明确提出"中西分璧"、"中西合瓦"。"合璧"是美好的结合,"分璧"是两件美好的分开。"合瓦"是简陋低价的结合。徐悲鸿反对"中西结合"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

       在我查阅的部分资料中,还没有见到徐悲鸿在理论上明确提倡"中西结合"、"中西合璧"的主张。但徐悲鸿又是主张学习西洋画的,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明确指出要学习西洋画。他到欧洲学习了八年素描、油画,这又作何解释?而且,他也反复地说要采取欧洲之写实主义。如:

 

        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如荷兰人体静物之精,法国摩尔贝、米拖、勒班习、德国莱柏尔等。                                                                                           ——1926年《美的解剖》

       在先已受欧洲写实主义刺激者,迨"九·一八"直至与倭寇作战,此写实主义绘画作风,益为吾人之普遍要求,……抗战前五十年中吾国艺术之可谓衰落时代,西洋美术乃一博大之世界,吾国迫切需要之科学尚未全部从西洋输入,枝枝节节之西洋美术更谈不上。

                                                                ——1941年1月1日重庆《时事新报·西洋美术对中国美术之影响》

 

       何况,徐悲鸿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论,不也来自西方吗?他说:

 

       吾学于欧既久,知艺之基也惟描。大师无不善描,而吾尤笃好普吕东描之雄奇幽深,坚劲秀曼。                                                                                                                                       ——1925年《悲鸿绘画序》

       研究绘画者之第一步工夫即为素描,素描是吾人基本之学问,亦为绘画表现唯一之法门。                                                                                                                                                   ——1926年《在中华艺术大学讲演辞》

       素描在美术教育上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

                                                                       ——1928年《在中央大学讲演辞》

       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科学无国界,而艺术尤为天下之公共语言。                             

                                                                       ——1947年《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

   

       徐悲鸿学西画,不但主张"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要求学一切艺术的人学习时要从西方传入之素描入手,而他自己的画也是以素描为基础的。尤其是他的中国画《愚公移山》以及其他一些人物画,也都明显地有西方素描的痕迹。然而,他为什么又要在理论上明确提出 "反对中西结合"呢?

       徐悲鸿给蒋兆和的谈话中解释了这一问题,他说: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3】问题明确了。"中西结合"、"中西合璧",中和西是平等的结合。但却少主体意识。缺少主体意识的人,就容易消失个性,更容易被人俘获或改造。事实上,很多中国画都已变种了。而学习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国画是主体、是主要的,是发展的目的。素描、油画,欧洲的写实主义,都是为我所用的材料,这不是平等的结合,只能是充实、营养中国画的一个分子。这正如人吃牛肉和猪肉,是为了营养自己,长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牛肉、猪肉和人自身肉的结合。更不是使人变成半人半牛的"人牛合璧"物。这种认识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但它反映了徐悲鸿对中国画发展的认识态度。

       提法(主张)之不同,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之不同和思维的深刻性之不同。也存在着目的性之不同问题。似乎真正高层次的人物以及一些思维深刻、逻辑性强、思想境界很高的人,都不太提"中西结合"或"中西合璧",至少说很少提。有的也许偶尔一提,在正规场合下仍不提。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等等,都和"中西结合"、"中西合璧"说有本质的区别。当徐悲鸿给周恩来总理谈到国画的发展、继承和借鉴时,周恩来听后也说:一切艺术都应当随着时代发展,停滞了就没有生命了。国画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优点,便会更加丰富。【4】周恩来也说"吸收",而不说"中西结合"。

       细细品味,各种说法的背后似乎含有更深的意思。徐悲鸿说的"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西画"只处在供他吸收的地位。张之洞说的"西学为用",毛泽东说的"洋为中用",鲁迅的"拿来",也都把"西"列为为我所用的位置。而"合璧"说,"结合"说,则有缺乏民族自尊心的嫌疑,起码说,对自己的艺术缺乏自信心。

       徐悲鸿对当时的中国画大为不满,但仍对之抱有极大的信心。他要努力"改良" 中国画,使之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且,他对传统的中国画一直倍加赞叹,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他在1944年发表的《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一文中说:中国艺术在汉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且汉代艺术可算是中国本位的艺术,其作品正所谓大块文章,风格宏伟,做法简朴……

       中国自然主义的绘画,从质和量来看,都可以占世界的第一把交椅,这把交椅差不多一直维持到十九世纪,欧洲才产生了几位伟大的风景画家,……过去中国所能做到的,他们已能用另一种面目来完成。……也许我们不免艳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光辉灿烂,可是他们直到十七世纪还极少头等画家,也没有真正的山水画。而中国在第八世纪就产生了王维。……范宽的一幅山水画,所写山景,较之实在的山头不过缩小数十倍,倘没有如椽的大笔,雄伟的气魄,岂能作此伟大画幅。又如米芾的画,烟云幻变,点染自然,……早于欧洲印象派的产生达几百年,也可以算得奇迹了。【5】他在1947年还发表了《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一文,其中说道:吾国唐宋绘画,其妙处万古常新。【6】

       1926年,徐悲鸿《在大同大学演说词》中还说:吾中国画他日新派之成立,必赖吾国固有之古典主义。【7】1947年,他发表了《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中又说:我们的雕塑,应该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8】

       徐悲鸿自言:"我自信绝对不是洋奴心理"【9】,这是事实。他一直视中国传统艺术为最伟大的艺术,并有自豪感。并且他又以发展中国艺术为己任,因而,他不赞成"中西结合"和"中西合璧"的说法。虽然,他也承认西洋画十分了不起,如前所述,那也只能是供发展中国画的"营养"而已。

       他自己的画,有人认为是"中西结合",但他自己认为只是吸收西洋的写实主义,并以素描为基础,仍然是中国画(他自己认为)。什么是"中西结合"呢?原则上说:以中国的墨勾线,着以油画颜色,水墨和油彩同用,方为中西结合。马蒂斯的画,莫奈的《睡莲》等等,都采取了中国画的形式,但仍然是西洋画,而不叫"西中结合",也不叫"西中合璧"。而中国画采用了西洋画的一些形式,为什么又叫"中西结合"、"中西合璧"呢?

       这里反映了一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问题。西方人看重自己的艺术,也看重自己的民族,但不保守。他们认为,吸收一点中国的艺术,发展自己的艺术,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艺术变成半西半中的东西。他们要的还是自己民族的艺术。因而不必大惊小怪地称之为"中西合璧",更非 "中西结合"。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2004年第5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