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捐赠 好事多磨 回归博物馆,也许才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

王雪茹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03-28

摘要:博物馆或美术馆拥有无与伦比的展示空间和社会影响力,是优秀艺术品最好的归宿。放入博物馆的艺术品也无需再承受在市场流通中损毁的风险,更有利于学者对珍贵的艺术品和重要的艺术家进行深入地研究。

      今天,“值钱”已经成为人们对于优秀艺术品的共识,而“卖画”也是大部分艺术家和收藏者的物质理想。相比之下,将自己的作品或藏品捐赠给公共艺术机构,似乎不在大部分人的考虑范围内。 

      2015年12月9日,画家刘勃舒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捐献 29 幅作品,包括其代表作《朱德与白求恩》《双鸡图》及多件不同版本的《骏马图》等;2016 年 1 月 20 日,旅法艺术家赵无 极的遗孀法兰索瓦斯·马凯向法国巴黎赛努奇 博物馆捐赠了赵无极创作的部分纸上作品,赵 无极个人收藏的铜器、陶瓷、玉器以及赵无极收 藏的中国书画作品,共计 38 件;2016 年 2 月 23 日,香港M+美术馆展出了瑞士收藏家乌利·希 克捐赠给该馆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这仅是乌 利·希克向M+美术馆捐赠的1400余件艺术品中的一部分。这一系列的事件似乎在提醒我 们,艺术品的力量绝不止于创造经济价值。

meishubao/2017042012502192784.png

刘勃舒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多件绘画作品

meishubao/2017042012491464357.png

刘勃舒 骏马图 136cm×67cm 1997 年

机制不完善 好事多磨难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收藏家、艺术大师向国家捐赠“国宝”、向公共艺术机构捐赠作品的积极性极高,如程十发、刘海粟、黄胄、李可染、潘天寿、吴作人、徐悲鸿、朱屺瞻等等。其中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将徐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鸿生前收藏的 1000 余件唐、宋、元、明、清和近代名家书画,还有 10000 余件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全部捐赠给了国内的公共艺术机构。 

目前,虽然政府会给予私人捐赠者一定形式的表彰和必要的物质奖励,但所谓“好事多磨”,完成一次艺术品捐赠在今天仍然并非易事。 

       首先,目前中国还尚未制定与私人向艺术机构捐赠文物及艺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捐赠和受捐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很多艺术机构受捐机制并不健全,给有诚意的捐赠者设置了不必要的阻碍,更为某些别有用心者留下了空间。甚至不排除某些人想通过向博物馆捐赠作品而进行自我炒作,引起舆论关注,进而“一炮而红”。私人捐赠在这里成为他们“捞金”的捷径。 

      其次,艺术品市场赝品横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私人捐赠。博物馆接受私人捐赠时,曾出现过艺术品存在真伪争议的问题。赝品的出现,使捐赠双方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也导致收藏机构极为重视对于文物艺术品真伪的鉴定程序,小心翼翼,甚至因噎废食。 

      另外,很多艺术家和收藏家未对自己所有艺术品作出明确的分配意向,致使艺术品的归属权出现纷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艺术家遗产纠纷让艺术品“回归”博物馆之路变得艰辛无比,如徐邦达、娄师白、陈逸飞乃至赵无极等艺术家去世之后,都出现了家人争夺遗产的闹剧。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私人捐赠意向的确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画家或其亲属是否与具体的艺术机构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第二,受捐机构是否有较好的保存条件。而由于各国对于艺术品价值评价体系的不同,也会影响捐赠者的选择和判断。 

      毋庸置疑,博物馆或美术馆拥有无与伦比的展示空间和社会影响力,是优秀艺术品最好的归宿。放入博物馆的艺术品也无需再承受在市场流通中损毁的风险,更有利于学者对珍贵的艺术品和重要的艺术家进行深入地研究。例如乌利·希克将藏品捐赠给香港 M +美术馆, 即是想让这些艺术品能够“回家”,接受最全面 的保护和更加透彻的学术研究。而赵无极基金 会艺术总监杨·亨德根也在对来自赵无极家人 的捐赠品的研究中有了意外收获“:赵无极早年 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敦煌或中亚佛教壁画的临 摹,它们鲜为人知。”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也 表示“:佛教壁画,对林风眠和很多中国艺术家 有过深刻的影响,当然也包括赵无极,这是最新 鲜的资料,就连研究赵无极艺术的学者也不甚 了解。”如果不是马凯女士的捐赠,或许这一史 料仍然会被继续埋没。 

      正如将自己的作品悉数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机构的吴冠中对家人说的“:我的东西你们可以分掉,但是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是给国家和给人民的。”我们相信这是一位艺术家的魄力和情怀,也是一位艺术家应有的使命感。无论那些珍贵的艺术品来自于何方,出自于何人的藏宝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艺术品价值能否得到充分体现,要看它是否走进了千万人的心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