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巴黎艺术市场

文/Jane Wong  来源:scope艺术客  发表时间:2016-11-24

摘要:法国拥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监管艺术市场的体制,包括拍卖师的从业资格,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都涵盖在严格的监管中。这套非常完善的制度,虽然非常有效地保护了市场的秩序和买家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却降低了市场的活跃度,尤其对于外来参与者,条条框框过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参与的热情。

  欧洲的第二大交易中心——巴黎一直位居全球艺术市场的第四位,通常占全球成交总额的5% - 8%间徘徊。相对于伦敦和纽约,巴黎作为一座历史古城,在拍卖市场有长达100多年的交易历史,但巴黎艺术品交易的繁盛并不完全仰赖于超高端艺术品的交易,巴黎一星期的成交额可能不过纽约一个晚上成交总额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作为印象派和现代主义艺术的世界交易中心,巴黎不时出现出自老家族旧藏的精彩作品。在亚洲文物方面,法国至今仍是亚洲收藏家不可取代的“淘宝”圣地。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许多中国和亚洲重要文物通过文化、宗教、贸易交流和战争等不同管道进入了法国,如今在中国收藏家兴起,中国和亚洲文物在国际市场频创高价、屡屡登上报纸重要版面的背景下,吸引了许多法国老家族成员将置放阁楼多年、原以为不值钱的中国器物拿到拍卖行鉴价和拍卖,许多精彩佳作因此浮出水面。法国市场的独特魅力不仅老东西多,而且估价也多半偏低,格外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除此之外,其实拍卖活动不只集中在巴黎而已,各大小拍卖行遍布法国各地,最近几年创下天价记录的中国文物绝大多数在巴黎以外的城市出现和拍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法国艺术市场在艺术全球化发展下的竞争力,2013年,法国国会顺应民意,将从欧盟以外国家进口过来的艺术品税率从原来7%下降为5.5%。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下,法国市场的独立性显得有相当大的优势。在过去一年中,全球艺术市场放缓,但主要影响了伦敦,纽约等市场的表现。法国艺术市场并不是这其中的一部分,它表现出很强的抵御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

  法国拥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监管艺术市场的体制,包括拍卖师的从业资格,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都涵盖在严格的监管中。在法国,只能等到上一任拍卖官宣布退休,继任者才有可能购得其拍卖师资格,且拍卖师有非常严格的执照审核考试。在很多国家只要提交申请即可注册成为拍卖行,而在法国重新申请一家新的拍卖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法国也是世界上要求拍卖行及画廊对艺术品的真伪、瑕疵负责的唯一一个国家,有相应的专家委员会监督。这套非常完善的制度,虽然非常有效地保护了市场的秩序和买家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却降低了市场的活跃度,尤其对于外来参与者,条条框框过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参与的热情。法国的交易非常大,是非常古老的交易中心,其市场也非常成熟,艺术市场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繁荣的,但在成交总额上却要差伦敦很多,许多法国市场人士将原因归结于法国的政策和税制,使得人们在有选择权的时候,大金额的作品更倾向于放到伦敦去销售。

  现当代艺术支撑起超高端市场的顶棚

  以巴黎为代表的法国本地市场非常繁荣,但过去,这里的国际化程度并不像伦敦和纽约那么高,给人感觉相对封闭。无论是拍行或者其他机构,都没有非常想要对外扩张的野心。似乎非常满足于本国的‘自给自足’。但近年来常有不少艺术从业人员反应:在国际化浪潮的大趋势冲击下,似乎谁也不能从容地坚守自己的阵地。

  回顾2000年以来的拍卖纪录,一位在市场上罕见异常的古典大师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作品在2000年以262万欧元,这一在当时看来是天价的价格成交(《Vénus et l‘amour voleur de miel》,2000年12月4日,于巴黎Rieunier Bailly Pommery拍卖行),接下来的几年法国的高端艺术市场略显矜持,直到2006年,得益于全球拍卖行巨头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推动,巴黎拍卖场上开始频频传来超越百万美元的捷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例以外,到2010年的十年间,巴黎规模最大的50次拍卖活动几乎被这两大拍卖行巨头垄断(拍卖记录中的80%由这两巨头瓜分)。2009年对巴黎的高端市场而言,是异常夺目的一年(得益于那场名垂千古的“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以及在十年间拍卖纪录10强中占据7席的皮埃尔·贝杰(PierreBergé))。

  之后的两年,市场经历了明显的放缓,一直到2012年。2013年6月初,佳士得与蘇富比拍卖行精选了部分可媲美伦敦和纽约大型拍卖会的艺术家和作品,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琼安·米契尔(Joan Mitchell)、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尼古拉·德·斯塔埃尔(Nicolas deStaël)、毕加索、赵无极、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以及其他明星级艺术家。

  在2013年6月4日举行的佳士得晚间拍卖会上,有5件作品成交价格超过百万美元,分别出自弗朗西斯·培根、琼安·米契尔、皮埃尔·苏拉热、白发一雄和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拍卖会上最重要的拍品——培根的《PaintingMarch 1985》拍出320万欧元(约合410万美元,不含手续费),对于将这幅油画估价定在400万至600万欧元的拍卖行来说,这一成绩令人失望。这是一件规格不小的作品(近2米高),培根于1987年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了雅克·杜宾(Jacques Dupin)。作品的出处(雅克·杜宾,诗人、批评家兼玛格画廊经纪人,同时也是众多著名艺术家之友,于2012年10月27日逝世)还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估价。在此之前,在法国培根最成功的拍卖作品还是在2007年《Portrait of Muriel Belcher (1961)》以1220欧元天价成交,远超过最高估价220欧元(不含手续费约合1790万美元,2007年12月12日,蘇富比拍卖行)。紧接着6月5日晚,蘇富比拍卖行以570万欧元(含手续费)的价格售出巴斯奎特创作于1982年的作品《CrownHotel》,为法国市场创下四项新的记录(除了巴斯奎特,还有赵无极的《14.7.71》、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Five Women》以及让·米歇尔·欧托尼耶(Jean-MichelOthoniel)的彩色项链)。巴黎有能力创作百万美元的拍卖成绩毋庸置疑,但在伦敦和纽约,一些重大作品动辄可拍出千万美元以上。在巴黎,如果排除2009年皮埃尔·贝杰珍藏专题拍卖这一异常情况,到2010年的十年间只有两件作品超过千万美元。2010年6月14日于佳士得拍卖行以3850万欧元成交的阿米地奥·莫迪里阿尼(Amédéo Modigliani)的作品《LaTête》(不含手续费约合4660万美元,含手续费约合5,230万美元)保持着十余年以来法国拍卖市场的最佳纪录。

  大量流通在法国市场上的当代艺术品,能超过一百万美元的并不多。在过去的12个月里,法国市场上只有两件作品越过百万美元的门槛,毫无意外,他们都是近年来国际上最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巴斯奎特。而且售出的也不是法国本地拍行而是巴黎蘇富比。此外,这两个结果中最高的价格是300万美元,这个法国拍行的最高成交价是世界100大艺术品拍卖行成交价中法国仅有的一个,其余的99个位置全部集中在纽约、伦敦、北京和香港。

  亚洲艺术品资源诱人

  尽管在全球艺术市场总成交额上,巴黎和同为欧洲的艺术中心伦敦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仅就中国古代艺术品交易而言,法国这两年却显示出逐渐超越的势头。从今年春拍的结果来看,巴黎蘇富比总成交额1300万欧元,成交率更是高达95% !其中赵孟頫款《归去来辞》以估价1500欧上拍,却以144.3万欧元成交!买家为上海藏家刘益谦。除此之外刘益谦还竞得了明黄道周书法手卷、明夏昶九米长卷,落槌价分别为70万欧元和60万欧元。巴黎佳士得亚洲艺术专场也以907万欧元完美收槌。在今年艺术市场萎靡不振情势下,这一成绩可以用“非常优异”来形容!较一个月前英国的拍卖成绩要好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兴起,使得整体中国艺术品的交易发生了东移。以十几年或二十几年计,中国人出国疯狂地吸空了大量的欧洲库存。再从资深的西方古董商来看,虽然老一代的知名商人几乎仍聚集于伦敦,但他们均年事已高,且后继无人。年轻的英国人几乎少有人再对中国艺术品感兴趣,造成后继乏人现象。此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伦敦,纽约亦如此。上述情况并不一定为法国逆袭创造多少条件。语言的障碍使法国成为没有被充分开垦的处女地。与英语相比,法国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壁垒似乎高于伦敦。在近十几年里,虽然中国人疯狂在欧美扫货,但相比英美,法国显然扫荡得并不彻底。去法国一方面有语言障碍,另外一方面,法国的拍卖行都不注重对外宣传。然而在法国,中国艺术品的库存量并不比英国小,这就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不知道法国有什么,即便很想去法国,也因为语言等障碍望而却步。而且,法国拍卖行也没有英国拍行那么积极主动在搜索中国艺术品资源,往往都是被动的,这使得常常有货源出现,甚至有精品闪耀。近来,伴随着伦敦货品渐少且质量下降,使得不少人将目光集中到了巴黎。巴黎的德鲁奥大楼不断让藏家惊喜连连,再加上佛教艺术近几年一直上升,而法国也一直有高质量的佛教艺术品出现,这也吸引来了很大的关注度。

  在法国,中国艺术品货源多且价格相较英国低,佳士得、蘇富比近年频频在巴黎开设中国艺术品专场,佳士得去年甚至还关闭了在伦敦11月的主场,将其转至巴黎12月的拍卖,由此可见对巴黎市场的重视。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巴黎对于华人买家的吸引持续不了十年以上,以现在中国人的扫货速度,资源枯竭似乎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巴黎的拍卖市场的动能及格局

  巴黎位居前四位的拍卖行分别是蘇富比、佳士得、艾德(artcurial)、德鲁奥(Drouot)拍卖公司,并且在不同领域各领风骚——蘇富比巴黎拍卖中心每年推出约30场拍卖,包含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欧洲银器、古籍与版本、非洲及大洋洲艺术、亚洲艺术、二十世纪设计、欧洲家具与工艺品、大师绘画、摄影等,在印象主义和现代艺术上居霸主地位,佳士得在当代艺术丶亚洲艺术和装饰丶工艺设计上占鳌头(当代艺术交易达5600万欧元,较2012年成长62%,是进入法国市场以来成绩最好的一年)。德鲁奥是法国最大、最重要的拍卖行之一,成立于1852年,德鲁奥拍卖大楼内每年进行3000场拍卖,成交物品达60万件。背后资金包括达梭(Dassault)航天集团的艾德拍卖,则在古典作品和漫画市场领先。值得一提的是,漫画去年成交额为720万欧元,被视为一个潜力庞大的新兴市场。由于艾德拍卖公司的成长迅速,两大国际拍卖公司蘇富比、佳士得为巩固在巴黎市场的地位,势必得说服或许倾向将作品拿到纽约、伦敦拍的欧洲收藏家放到巴黎拍卖场,两家拍行共同产生了37%交易额(18%在佳士得,19%在蘇富比)。然而,最大的市场份额由本土拍行艾德占据,其23%的营业额是法国艺术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根据以上四家拍卖公司的年度报告所显示,不论从买家或卖家的角度来看,法国拍卖市场都日趋国际化:不论蘇富比、佳士得或艾德的买家,超过2/3都是非法国人。尤其在战后当代艺术与亚洲艺术领域,曾经旅居法国的外国艺术家作品都由该国收藏家购回,例如前面提到的美国女艺术家米契尔(Joan Mitchell)作品由美国收藏家以360万欧元价格买回,中国收藏家买回了其中一件赵无极的画作。其中,法国蘇富比2013年年度报告曾详细指出,买家37%为欧洲其他国家和俄国买家,14%来自北美,10%来自亚洲。

  十多年来巴黎艺术市场与整个艺术圈的重组和发展,使得巴黎除了是一座美丽优雅的城市之外,重要拍卖季也与重要美术馆或市场活动如FIAC当代艺术博览会或Paris Photo 摄影博览会的日期串联,使得巴黎的文化光环格外闪亮,更具号召力,吸引了许多买家和卖家。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近两三年巴黎拍卖公司成功获得愈来愈多收藏家和私人美术馆将一整批收藏放到巴黎拍卖,这个深具象征意义的信息显露了巴黎市场受到藏家的信任。当拍卖市场出现以著名私人收藏家一组数量不少的作品时,格外引起瞩目,因为这批收藏通常经过收藏家和拍卖公司双方的精挑细选,而且在私人手里一段时间,有时10-20年,不曾出现在市场上,因此格外珍贵。例如瑞士奢侈腕表品牌De Witt 执行总裁Vivian de Witt 伯爵夫人的现代和当代艺术收藏就交给法国蘇富比,Viviande Witt藉着处理旧有收藏来重新调整个人的收藏品味和方向,据了解,她已经将收藏主力转到南美洲和中国艺术上。蘇富比拍出的巴斯奎特作品《皇冠酒店》即出自de Witt 伯爵夫人收藏。又如日本房地产大亨Takeo Horiuchi 也将位于名古屋私人博物馆的新艺术(Art Nouveau)精彩藏品放到巴黎举行拍卖,缔造了670万欧元的佳绩。法国进口税的下调,尤其吸引了与法国相邻的瑞士收藏家。另外,巴黎市场规模相对纽约和伦敦要小的多,好处反而是大大提高了收藏和拍品的能见度,放到重要收藏数量更多的伦敦或纽约,反而容易淹没其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黎拍卖公司也正尝试发展非商业的文化活动,例如举办非销售性质的展览以及讲座和论坛。2014年巴黎蘇富比即举行新加坡两位私人收藏家Guillaume Lévy-Lambert和Mark Goh从三百多件中国和东南亚当代艺术收藏中择选组织的展览“日历故事”,展出包括刘野、王广义、岳敏君和曾梵志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当然,这些眼前看来非商业的文化活动仍旧着眼于扩大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视野,吸引他们未来参与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