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茶庭与建筑空间形式

刘晓敬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6-11-24

伴随着茶道艺术的诞生,承载茶道文化的物质载体——茶道建筑也应运而生。这一建筑形式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已经发展成为缤纷多姿的艺术形态。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不断变换与更新之中,我们会发现日本传统茶庭建筑富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它是日本茶道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载体,日本茶道文化最直接的表现。

一 茶道建筑

(一)茶道建筑释义

茶道建筑,分为茶室和茶庭两个部分。茶室是主体,而茶庭作为茶室的外围,起到了将茶室与外界世俗隔离的作用。它们共同筑成了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为茶人举行茶事活动提供了舞台,是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完美结合的体现。在它有形的建筑形式中蕴含了无形的文化内涵,作为建筑本身的同时也隶属于文化范畴。

任何一种建筑都并非个人产物,茶道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日本传统茶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它最初的功能是单纯的作为人们饮茶、斗茶活动的场所,后来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茶道大师将新的艺术需求灌入茶道建筑,使茶道建筑除了完成自身固有的空间职能外,还越来越多地承载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茶道建筑的外在造型特征以及空间环境布局,十足地体现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有人评价“茶文化”是继四大发明之后,献给世界的第五大发明,由此可见茶文化的重要性。源于中国的茶文化,不同国家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和形式载体来呈现。

在日本,茶文化大放异彩,不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日本茶道,而且还建造了与之相应的茶道建筑。茶道作为日本“三道”(茶道、花道、书道)之一,其占据的地位决定了作为茶文化载体的茶建筑空间的地位,无论从世界角度和民族角度,还是从传统地位和现代影响来看,茶道建筑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二) 茶道建筑的发展历程 

1.奈良、平安时代茶道建筑形式

日本茶道建筑是伴随着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逐渐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以不同的建筑空间来完成茶事活动。日本的茶是在奈良、平安时代传入的,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萌芽于镰仓时代,这个时期国家由武士阶层掌权,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府宅中举行茶事活动,当时的建筑形式主要为寝殿造建筑,所以寝殿造建筑成为镰仓时代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图片5.png

2.室町时代茶道建筑形式

室町时代,饮茶习俗自上而下得到普及。不同的阶层用不同的空间场所来举办饮茶聚会活动,当时的饮茶活动带有游艺娱乐性。在以武士和贵族为主体的上层阶级,饮茶活动主要以“斗茶”形式为代表,他们通过斗茶的形式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斗茶”活动的场所为武士宅邸中比较大的空间场所,这一空间也可以用来进行其他活动。建筑空间形式主要为主殿造和武家造两种,主殿造是寝殿造的简化,而武家造又是主殿造的简化。在下层社会民众中,“云脚茶”会和“淋汗茶”会是主要的茶会形式,“云脚茶”一般是在普通民众住宅的客厅或是厨房举行;“淋汗茶”会举行的建筑场所由里到外均由木质材质构建而成,古朴的风格奠定了茶道建筑“草庵风”的基调。

到了东山文化时期,前一时期的盛行的“斗茶”会被“书院茶”取代,“书院造”成为茶道建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茶道建筑是由主殿造的茶道建筑形式发展而来,床之间、床胁和书院是它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

后来,村田珠光对当时流行的斗茶和书院茶进行了改革,在此基础上变革茶道建筑,形成了村田珠光式的草庵风茶室。茶室为四叠半榻榻米,屋顶为小木板拼成的宝形屋顶,茶室的墙面用泥土、稻草等材料,不附加任何修饰,室内中间部分设有地炉,用于烧水点茶。继村田珠光之后的茶道大师武野绍鸥,用自己的茶道理念来革新茶道建筑,“绍鸥式茶室”更加简洁、质朴,更能体现禅道中无的思想。

 

3.安土、桃山时代茶道建筑形式

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茶道文化成熟确立的时代,伴随着茶道文化的发展,同时经由不同的茶道大师经过承前继后的变革,日本传统茶道建筑形式得以最终形成。这一时期,千利休进一步深化了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草庵式茶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利休式茶室”,对茶道建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继续简化室内装饰,缩小了茶室面积,茶室由原来的四个半榻榻米变为两张半甚至一张半的小草庵室。

这一时期形成的“草庵风”茶道建筑,对日本和风建筑和日本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传统建筑中的精髓。

二 传统茶庭

日本茶庭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日本自身因素来看,首先,日本温润多雨的气候以及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为日本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次,日本人崇尚自然,喜爱户外运动,成为日本庭园形成的动力因素。另外,中国园林艺术和佛教艺术传入日本,对日本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日本造园家在长期的改革与不断的实践中,将禅、茶、画融入庭园,结合茶道艺术,打造出了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日本传统庭园形式——茶庭。茶庭与茶室相匹配,作为茶室的附属空间而存在,它是伴随着日本茶道的兴起和茶室建筑形式的确立而诞生的一种庭园形式,又被称作露地。

茶庭是在日本传统庭园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茶庭不像其他类型的庭园,它不是用来供人们嬉戏玩乐的场所,与池泉园形式的庭园相比,它是一种写意的园林艺术,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深沉的茶道哲理。与山水实景类型的庭园相比,茶庭中的一切都显得质朴素雅,富有自然野趣,它园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它并非旨在彰显高超的造园技艺,而是借这种庭园意境,让人们以禅宗心身去感悟“禅”的境界,通过“悟”把人们引入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

茶庭的出现丰富了日本传统庭园艺术,将日本庭园的造园技艺推上了更高的层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庭园的发展为茶庭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没有传统庭园发展,茶庭也不可能存在。因此,日本传统庭园与茶庭之间好比树干与树枝,源头与支流的关系。

 

(一)茶庭的类型

茶庭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禅院式茶庭、书院式茶庭和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茶庭是连接外界与茶室的通道,茶庭有三种露地形式,既有一重露地的形式,是无内外之分的茶庭形式;也有二重露地和三重露地的形式,是有内外露地之分的形式,其中三重露地还包括外、中、内三个分区的庭园。

在茶庭的三种类型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草庵式茶庭从外观来看形似茅屋建筑,就用途来说其实就是私人住宅,在它的四周用围篱来隔离庭园内外空间,茶庭空间只设有一条园路来连接园门和茶室,并在园路的两侧设置摆放具有象征意味的景观元素,没有繁杂的布局和多余的设备,草庵式茶庭的代表是“表千家”茶庭。书院式茶庭与草庵式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回游道路”和“露路”的方式来连接庭园中的各茶室,著名的桂离宫是其代表性庭园。禅院式茶庭是集佛道和茶道于一体的茶庭空间,往往见于佛寺之地,成为佛寺中的一道庭园景观,从审美角度来看,它将枯山水置于庭院之中,使茶庭更具张力和枯寂感。

 

(二)茶庭的发展历史

茶庭最早出现于室町时代,在桃山时代形成固定的模式,江户时代是茶庭发展的兴盛时期。起初的茶庭建筑并没有走禅宗思想的道路,它以富丽华美的书院式茶庭为主。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大师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开启了茶庭建筑的新风貌。他们一反书院式茶道思想,转而以禅宗思想为中心,提倡空寂的茶道理念,茶庭开始由富丽之风向素雅质朴的风格转变。桃山时代,茶道大师千利休在前代的基础上,彻底摒除茶室建筑中一切繁杂多余的装饰,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朴的美学特征,一改贵族气息浓重的书院式茶庭建筑为简朴的草庵式茶庭建筑。由他创立的京都妙喜庵茶室——待庵成为日本草庵式茶庭的原型,也成为后世效仿的范本。

江户时代初期,茶道大师古田织部创立了“大名茶”,他继承了千利休关于茶道“佗寂”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了简素美的建筑形式,由他设计的京都“薮内家燕庵茶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后,随着日本品茶之风的兴盛,茶室的建造也由武士和贵族阶层向僧侣普及。这一时期茶道出现新的发展局面,造园巨匠小堀远州创立了“远州流”,开创了日本庭园新的艺术风貌——“借景式庭园”,由他设计的日本桂离宫书院,成为日本最著名的庭园之一。

 

(三)茶庭的空间布局特征

茶庭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客人进入茶室。它是参茶者由现实世界进入一个脱俗世界的过渡空间,为参茶者在进入茶室之前提供了一个精神准备的场所,它成为举行茶道的一个环节或是过程中的一部分。茶庭整体空间布局,是紧紧围绕茶道思想的内涵,根据茶道的功能流程来展开的,实际上它是日本人精神思想的产物。

茶庭以木户、步石、石灯笼、石手钵等景观元素来追寻禅茶一味的思想境界。在布局形式上,茶庭有自己独特的造园手法,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庭园,它追求格调洗练简素,色调淡雅和谐,以绿色植物配以灰色步石、延段等,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悟”感,极富自然之趣。

茶庭园内石景不多,仅有的几处大都以实用目的为主,如石手钵、蹲踞、石灯笼等。茶庭内的植物种类较少,一般是沿着道路两侧进行自由式的布置,或为丛植,或为孤植,植物的布局手法具有象征意味,如用低矮的松树寓指茂盛的森林,地面主要铺设草地和苔藓。植物在色彩方面也追求淡雅的效果,一般选取常绿植物为园林主要植栽,除种植梅花以外,园内不种植其他任何具有观赏性的花卉,以此来构筑清净无垢、超凡脱俗的境界。

茶庭有内露地和外露地两个空间,两部分以“中门”来分隔空间。客人由露地门进入后,首先需在外露地门口处的等待室将衣冠整理好,等候主人的允许,然后沿茶庭中的石路到达中门。那时会见到主人已在中门等候迎接客人的到来,随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客人与之一起进入茶庭的内露地,进入内露地后,客人还需要在内等候廊再次整装、换鞋,然后再前往石水钵旁净手、漱口,最后再从茶室的入口躙口进入茶室。

 

(四)茶庭的造园要素

茶庭主要用竹、木、土、石等自然材质的要素构成,通过一草一木在有限的空间尽显出大自然无穷的美妙。茶庭的构成要素按用途可分为边界、引导、节点、点缀四个部分。造园要素包括木户、外露地、飞石、延段、雪隐、中门、内露地、洗手钵和蹲踞、尘穴、石灯笼、腰挂,每一种要素都用自己的语汇含义诠释出茶道“佗”的韵味。

木户是指茶庭第一个门城嵌于高墙之中的一个有顶园门,它将露地与外界清晰的隔离。外露地是茶庭的第一层庭园,整个景观为半自然状,半有自然修饰的野趣,半有人工雕凿的景致。飞石与中国园林中的汀步相似,就是进入露地时脚下所踩的石头,通常以质朴的飞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千利休要求的飞石是渡六分,景四分。延段常与飞石组合铺设,是由不同的石块、石板组合而成的石路,石间距成缝状,不像飞石那样具有明显的分离。雪隐就是厕所,位于外露地的称为“下腹雪隐”,在内露地的叫作“砂雪隐”,而现在都只是起装饰性质的作用。

中门是用竹子编成的一缕空小门,其作用是用来区分外露地与内露地,再次将喧嚣与静逸进行切离。穿过中门到达内露地,内露地与外露地要求不同,它被要求是完完全全的野趣,宛如进入一个缩小版的森林中,空气、味道、湿度也大不相同,精神完全放松,细胞慢慢舒张。洗手钵和蹲踞是洗手和漱口的必用品,象征清冽的山泉,是茶庭中不可或缺的景观小品,高的称洗手钵,矮的称蹲踞,在穿过茶庭时,先洗手、漱口,以达清净身心的目的。尘穴是收集落叶与尘垢之处,是距洗手钵和蹲踞不远处的约二十公分左右的圆形或方形凹洞。石灯笼多作为蹲踞配景或安放在树荫处,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以灯火的影影绰绰来烘托露地景色的深幽,故形制和雕刻不宜复杂多样。茶庭中的腰挂就是累了时候坐下来可供歇息的小茅亭或小竹亭


三 日本传统茶庭建筑空间形态“美”的特征表现

(一)韵律美

韵律在建筑中的作用是用来帮助建筑的诸元素形成系统重复的韵律美,是使一些并不相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可靠方法之一。建筑的韵律依托建筑的形式来表现,表现手法有很多种,有重复、渐变和起伏的手法,可以通过同一元素的重复排列来表现,可以通过不同元素相同间距的重复来表现,还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单元重复。日本传统茶庭建筑空间,巧妙地运用了韵律的手法,生成了极富韵律美的空间形态,它并非是通过一般重复的手法去展现韵律美,而是通过建筑元素之间的起伏、虚实及节奏的合逻辑性等手法去表现的。

日本传统茶庭在由外露地通往茶室的整个空间中,通过将内外各元素进行串连设置,很好地体现了建筑的韵律美。蜿蜒、曲折的茶庭延段、步道,通过踏步石与露地的交错,使客人一步一石之间感受到铺装的韵律,体现了交替韵律的美感;被赋予深刻含义的洗手钵、石灯笼等园中小品,与茶道精髓虚实相映,体现了含蓄的韵律节奏,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园中高矮错落的绿植、苔藓,随季节的交替变化产生不同的色彩,追寻不同的景致,令人欣赏不绝,形成了季相韵律感,体现了节奏活泼的韵律美;茶室建筑与茶庭环境的有机融合,为茶庭建筑空间点明主题,深化意境,一室一庭你中有我、我中有尔体现了合逻辑性的韵律美。总之,日本的传统茶庭建筑像是一首凝固的音乐,给人们带去了精致的视觉盛宴和舒心的心理感受。

 

(二)秩序美

秩序是联系事物或者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一种有规律、可预见、和谐稳定的状态。建筑的秩序,是由其内部本质的规律性决定的,而这个规律性包括形式、平面、空间等不同方面,一幢好的建筑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围绕秩序展开的,通过秩序引起美感。在建筑设计中,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秩序或者采用有秩序的表达手法,就会感受到建筑的秩序美。

日本传统茶庭建筑的秩序美,并不是通过整齐排列的造园要素、对称布局的空间形式等传统意义上的手法来体现的,而是通过造园师的思想来传达的,他们在构思中、设计中、建筑中尽情地表达建筑灵魂,使人们感受到带有和谐韵味的秩序美感。

首先,日本茶庭建筑空间具有张弛有度的空间秩序美。从茶庭木户走到茶室,路径曲折幽深,各造园要素和小品建筑承载了不同的精神寓意,沿飞石布置于步道两侧附近,人们在行进过程中由外入内,循序渐进,能深刻感受到空间张弛有度、规整有序的秩序美。

其次,具有得意象外的虚实秩序美。茶庭整个空间都紧紧围绕茶道精神的内涵来布局设计,通过有限的构造要素来传达无限深奥的茶道思想,虚实之间进行了巧妙安排,把握好空间的张力,含不尽之意于象外,寓不尽之意于空间。通过空间内外的交融,旨在跨越实体而寻得精神上的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另外,还具有理性优雅的色彩秩序美。为了深化茶道精神的主题要求,茶庭的色彩力求表现和谐的韵味,避免出现争奇斗艳的色彩效果,整个空间透出理性的色感,静寂中使人感受到优雅、朴素的气息。

 

(三)生态美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日本传统茶庭建筑空间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美,茶庭空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生态智慧与诗性掌握高度融合的生态美的诉求。日本传统茶庭的生态美一方面表现为主客体之间和谐的互动关系。思想上人们持有尊重自然,再现自然的生态观,并以此观念来指导造园活动。人们在造园时,无论是在材质的运用(材质以木质、石质为主),色彩的处理(色调优雅、和谐),还是其他方面,都紧扣茶道精神“禅”的思想内涵,努力营造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实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意境。日本传统茶庭建筑空间是人们匠心独运、精心布局的产物,大到整块露地和茶室,小到一株插花或摆件,无处不透露着和谐的生态美。

另一方面表现为茶庭建筑中空间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融洽关系。茶庭空间中的建筑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将自身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融入自然之中,存在于自然中,像是从自然界中生长出来的一样,同时注重人的情感体验。使得整个茶庭成为一个自然化的空间,其间没有矫揉造作、牵强附会的修饰,将每一寸空间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避免画蛇添足,生成杂乱无章的空间形态。

茶庭自出现到现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日本传统庭园的代表,它虽然属于传统庭园的一支,但在设计理念和造园手法上又与日本其他形式的传统庭园有很大差别。这是由茶庭自身的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所决定的,它承载了日本人的禅宗理念,它是日本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