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砂鉴定的一些窍门

梁权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22

摘要:在鉴定过程中,往往要过手同一作者数十把壶以上,方能对其习惯风格、习惯用泥、习惯盖印手法等有大致的认识。多看多上手同一作者的真品,是鉴定此作者作品的唯一条件,别无他法。

紫砂1.png

近代 顾景舟制菱花套组 (一壶两杯)

紫砂鉴定是一项很认真很细致的工作,稍不留神即容易吃进赝品。

看壶,首先要远看造型、比例、设计风格。当壶远观甚为舒适的时候,方应近看泥料、发色、质感。然后,在上手看实物的时候,需要仔细看清楚壶的细节表述,如工艺精粗、部件衔接、泥料配比、窑烧气氛等。再者,是需要打开盖子,认真地观察壶内成形工序后留下的各种痕迹。要仔细判断究竟是纯手工的,还是挡胚的、拉胚的、车胚的、灌浆的、盘筑的……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到最后,我们才需要把壶的底款翻过来,看看究竟是谁做的。在鉴定过程中,往往要过手同一作者数十把壶以上,方能对其习惯风格、习惯用泥、习惯盖印手法等有大致的认识。多看多上手同一作者的真品,是鉴定此作者作品的唯一条件,别无他法。

紫砂2.png

明 时大彬制执壶

绝大多数新手在买壶之前会先看底款,问制壶人家谱、职称等信息,当发现是大名家的款识后,如果价格十分低廉,远低于市场正常行情,于是贪念起,这就会把其他鉴赏审美紫砂器的各个细节指标统统忽略掉。这样的话,新手会很容易被不法商贩下套,钱财受损。古玩界历来货物出门恕不退换,壶买回去了转了一大圈鉴定发现是赝品,再想退货为时已晚。

要了解一些紫砂壶的基本知识,其实在百度上基本都能轻松找到,但绝大多数人在看这些资料的时候没有很认真仔细地记下来。例如,在鉴定过程中,如果藏家带壶来鉴定,一口咬定壶是民国的出品。而壶的成形方式明显有借助石膏模挡胚的清晰痕迹(1958年合作社结束后才出现借助石膏模挡胚的工艺),就此细节,可以很简单地判定藏家的说法有误。又如,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的壶嘴是用筷子卷饼皮方式卷出来后拔掉的效果,往往下皮粗上皮略薄,有很多壶会带喇叭口。如果壶嘴是折三弯线条的,多数出水不会非常好,而一定会是一次烧成,口盖不会经过再打磨后复烧。如果壶口、盖片经过明显磨后破皮的效果,则铁定不可能是古壶。再如,以前做壶的气孔多数是上下用鳑鲏刀各挖一个孔,挖通为止。而近现代的多数紫砂壶的盖子气孔为了好看,多用铜管开,确实会比鳑鲏刀开得均匀而且规整,但铜管开的气孔就不可能是老壶或者古壶了。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在家电市场能够买到的相机基本上像素都大得惊人。国内各大拍卖行在拍卖的时候多数会把高清晰的印章附在图录上。这样的话,我们用高清相机拍下来,放大50倍之后,再与书上一对,就什么都一目了然了。不对有千万种,对只有一种,对就是对,一点都不会差的。

在我们面对很多的特殊紫砂泥料的时候,又有各种的不同说法。例如民国绿,其实这种泥料在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以前是没有的。但叫着叫着,很多人就以为民国就有了,完全是以讹传讹。蓝色调、绿色调、腻黄色调、纯黑色调的泥料基本上不可能是原矿,都是用金属氧化物呈色剂与紫砂泥调配出来的结果。早在清末就有捂灰,就是把次品二次缺氧烧黑,以掩盖瑕疵。但加化的事,则必须要到1958年合作社结束之后才出现,以前根本就没有加化的紫砂泥。如果有人跟你说清代的壶就是蓝色的、绿色的,还是原矿,那基本上可以准确判断——此人被忽悠了。一些紫砂的常识各种紫砂书刊上都能看到,唯一不能做到的是上手与作者真迹做对比。这一点,尚且需要玩家们多向业内资深前辈们求教。

现在有很多伪专家在国内各地市依靠鉴定敛财骗钱。其实根本就不具备专业鉴定技能,更没有过手多少名家真迹。即便是一些国内常上鉴宝栏目的大名人,天天窝在家,根本就不是紫砂专项收藏的能人,仅仅是接触各种杂项多了,在判断紫砂器时根据大概的一点皮毛知识做判定,就轻易出具鉴定证书,着实害人不浅。真正的大鉴定家,注定过手精优藏品无数,对专业了然于心,对名家习惯做法及生平如数家珍,上手过目即断真伪,即可客观判断作品成形工艺、成形难度、所用泥料、窑烧气氛、作品年份、真假、价值、存世量……唯有这样的经验行家,方为紫砂爱好者的指路明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