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年画廊业会慢慢复苏——专访索卡艺术中心董事长萧富元

采编/王雪茹  发表时间:2016-11-22

摘要:在艺术品市场持续调整期间,本报采访到索卡艺术中心董事长萧富元,就画廊业与萧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画廊的经营模式、画廊的整体变化以及画廊业与拍卖行之间的关系,萧先生进行了解读。

中国画廊业已有约30年历史,从2001年至今的15年间,大陆画廊业也慢慢兴起。从交易状况来看经历,经历了兴起、发展、高峰、萧条以及现在正在经历的调整期。每一位立足学术的画廊主在画廊业的各个时期都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十几年间,画廊业有很多故事,画廊主也总结了很多经验。

从2003年开始大陆整个艺术品市场快速成长,画廊业也是如此。从整体交易量来看,大陆画廊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快速成长,2006、2007年达到高峰,2008年初开始慢慢衰退,之后的几年一直处于调整期,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画廊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慢慢复苏。这是一个定律,台湾画廊业就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台湾画廊业从1988、1989年开始红火,1993年达到高峰,之后开始衰退,进入萧条期,到了2005年又开始慢慢繁荣。索卡艺术中心见证了整个画廊业的“兴衰”循环。

在艺术品市场持续调整期间,本报采访到索卡艺术中心董事长萧富元,就画廊业与萧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画廊的经营模式、画廊的整体变化以及画廊业与拍卖行之间的关系,萧先生进行了解读。

采访地点:北京索卡艺术中心

采访嘉宾:萧富元(索卡艺术中心董事长),以下简称萧

萧富元,索卡艺术中心董事长,经济学出身。最初以购买古董进入艺术品行业,继而开始经营当代艺术。既做古董收藏又经营三家当代艺术画廊的艺术品市场从业者,我们听听对于画廊业,他怎么说?

萧富元老师照片文章插图.jpg

萧富元 索卡艺术中心董事长

好的艺术品会带动整个艺术品市场

中国美术报网:北京索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经营模式?

萧:慢慢了解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以后,我觉得当时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是以模仿西方的画派为主,如果大陆的艺术品全部是模仿西方,永远都会走在西方人的后边,难以在整个世界立足,所以我比较倾向于慢慢回归到东方的学术主张。因为东西方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学习西方,这无可否认,但必须有属于东方的思想。从20世纪末开始,艺术变得比较多元,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的思维和表现方式。北京索卡从2003年就开始持续走比较东方思维的路线,这方面可能跟其他画廊不太一样。因为大陆的画廊还比较初级,处于学习阶段,更多的画廊还是买卖型的画廊。索卡想做的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规划,所以我们会帮艺术家做一些学术上的事情,希望能帮艺术家在学术上奠定一个位置,包括我们这次帮洪凌老师做的世界巡回展,这也是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一个首例。我认为这个活动开创了整个画廊与艺术家合作的先例,可能以后会给一些画廊做一个参考。其实不一定只是在商业的角度去跟艺术家合作,要艺术家走得更长久,学术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美术报网:索卡3次迁址的原因是什么?

萧:刚开始索卡选在秀水东街,英国大使馆后边。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艺术的市场,而且画廊没有政府补助,全部是自己的资金在运转。为了维持画廊短期的开销,我们选在大使馆附近,因为外国人有买艺术品的习惯。但是我们重要的推广还是面向大陆的民众,索卡想做的不只是外国观光客来买艺术品,我们希望中国的艺术品被中国的收藏家、买家所喜欢,而且购买。到了2001年9月11日,就遇到美国“911”事件,虽然发生在美国,跟我们没有关系,但是到了年底使馆区开始紧张起来,进出很不方便,画廊就面临很大的困境。2002年年底问题还没解决,后来就决定搬家,所以在2003年1月就搬到北新桥。798从2005年开始画廊的聚集就多了,虽然798在五环外,但是大家都觉得798是艺术的中心。本来索卡没想迁址,但是很多藏家朋友和记者都说我们与798其他画廊距离较远,不方便,所以就搬到798。索卡见证了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整个大陆艺术品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2006、2007年达到最高峰,到了2008年就开始慢慢没落。

中国美术报网:索卡每年的展览计划如何定?

萧:我们每年的7月底至8月初,会把明年的展览计划全部定好,这样才能给我们和一些艺术家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希望艺术家是为展览去创作,而不是东拼西凑把展览凑完整。

洪凌《林萧》.jpg

洪凌 《林萧》 61×132cm 纸本水墨 2016  北京索卡15周年展作品

画廊业的发展有一个循环过程

中国美术报网:北京索卡已经有整整15年的历史了,您觉得最初的预期跟现在有出入吗?

萧:我觉得出入非常大。因为我从1992年开始就预期中国大陆的艺术品市场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尤其是2001年我们来到北京,虽然中国大陆没有画廊市场,但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我认为未来依然是有市场的,但是应该没有这么快。本来我们预想在2001年开始用5年时间慢慢建立起关系,然后从2005年到2010年慢慢成长就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从2003年开始整个艺术品市场就开始快速成长,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成长,2005、2006、2007这3年是最高峰,2008年初已经开始下滑。所以我觉得整个发展比想象中提早很多,而且这个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一个定律。

中国美术报网:艺术品市场从2008年开始逐步进入调整期,您如何看待?

萧:我觉得是正常的。我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循环,如果加速成长,从负面角度来讲也是加速灭亡。艺术品市场本来就是这样,从2003年开始快速成长,2006、2007年的时候达到高峰,然后从2008年开始慢慢衰退。我认为差不多2008年至2013年是衰退期,从2014、2015年开始进入萧条期,2017、2018年之后会慢慢复苏,复苏以后会再繁荣然后衰退。我认为这是一个定律,既然离不开这个定律,就要用平常心来看。台湾就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台湾从1988、1989年开始红火,到了1993年达到高峰,之后开始衰退,2000年的时候我认为是萧条期,到了2005年台湾画廊又开始慢慢繁荣。总是有一个循环。

中国美术报网:索卡会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经营上的调整吗?

萧:其实调整得很少。因为索卡有自己既定的路,我们不愿意走别人铺好的康庄大道,也不愿意追风。我喜欢开辟自己的路,哪怕是羊肠小径。虽然每个人的目标都是通往成功,但是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走。我不希望用西方的角度去看东方,更多的是希望东方可以成为全球的东方。我们要把东方的艺术发扬起来,西方人所承认,然后变成国际的语言,到最后可能就不分东西方了。我发现没有一个好的东方艺术家是由自己的画廊把他推向成功的案例,我希望可以达到这个最终目标,由中国自己的画廊推中国的艺术家,至少成为一个国际有名的艺术家,所以我们会尽力帮一些艺术家做这方面的事情。

中国美术报网:通过台湾索卡和北京索卡的经营,你觉得台湾的画廊与大陆有哪些异同?

萧:因为台湾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一些血脉和想法,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台湾收藏家在选择收藏艺术品时,会选择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炒作成分较少,所以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大陆的收藏家可能接触艺术品的时间比较短,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很多东西可能都是听来的,炒作、投资的成分可能会稍微多一些。当然没有绝对。

文凤宣.jpg

文凤宣 《秋日》 50X70cm 纸本水墨 2005

从兴趣出发的艺术品收藏会慢慢“获利”

中国美术报网:您觉得画廊业从开始到现在有哪些变化?

萧:我觉得变化非常大。我经营画廊24年,但是我收藏艺术品超过30年。我觉得30年前买艺术品的人,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就有赚钱的概念,买家觉得买艺术品纯粹是为了兴趣,为了喜欢。但是现在应该有一半以上买艺术品是为了投资。很多人将艺术品作为一个投资标的,觉得这也是一个分配资产,能够获利的方式。当然不能说这样不对,因为每个人有支配自己金钱的方式。他可以投资股票、房子,当然也可以投资艺术品。但是我所说的观念是不一样的,以前的观点跟现在是不一样的。但很有趣的现象是真正抱着投资心态的买家反而不如真正喜欢的人得到的收益大,我认为这是艺术品的一个定律。

中国美术报网:二级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于一级市场的说法您赞同吗?

萧:在大陆我赞同,在台湾不是这样。台湾到目前为止一级市场是大于二级市场的。台湾只有一家比较好的拍卖公司,但是台湾的画廊很强,台湾的画廊是强于拍卖公司的。在全世界也不是这样。法国有很多画廊,但是苏富比、佳士得都没有在那边拍卖,包括油画部分。美国也只有纽约在拍这些东西。类似日本、韩国都没有很有名的拍卖公司,但是他们的画廊都很多。所以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很普遍的现象,但在大陆不一样。大陆是二级市场胜过一级市场,所以发言权在于二级市场。大陆拍卖公司特别多,但是真正好的画廊很少,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

中国美术报网:索卡跟拍卖公司有没有合作?

: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我们没有主动。索卡不会为了炒作一个艺术家,然后去跟拍卖公司合作。大部分是拍卖公司来找我们,而且有些都是很熟悉的朋友。因为有人情在,有时候为了支持拍卖公司的专家,会给他一些东西拍,这个是有的,但是这不是我们的主项,我们的主项还是第一市场。

中国美术报网:您既从事艺术品经营又收藏古董,您对自己的身份如何定位?

萧:虽然我有将近1000张画,但是在画的领域里,我不认为自己是收藏家。主要因为我经营当代艺术,这些东西都是我要卖的,没有任何一件是我不卖的。只是价格的高低、时间的选择而已。只要是画,我每件都卖,所以经营画方面,我是一个画廊的负责人。但是在古董收藏方面,我觉得我是一个收藏家,不是经营者。我喜欢从西汉以后到明宣德以前的陶瓷,现在可能拥有500件这样的东西,比画少,但这些是我不卖的。如果你来跟我谈古董我是一个收藏家。有些收藏家可能会买一些卖一些,但对于古董我是从来不卖的。当然我不是说卖东西的人就不是收藏家,我觉得是看每个人的情况。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每一个古董就像我的一个孩子,我不能把普通的小孩赶出去说不要了,因为他曾经跟我有过一段很好的感情。除非说我要在数量上筛选到某个程度,那时候我才会取舍。现在来讲我跟每件古董都没到缘尽的时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