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馈赠与艺术的收获——赵奇访谈录

杨振国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10

访谈时间:2012 年 6 月 21 日
访谈地点:鲁迅美术学院八号楼赵奇教授寓所
采  访  者:杨振国(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学教授)

赵奇照片.jpg

赵奇


杨振国(以下简称“杨”)你在青少年时期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对自然、社会、人事,处于一个求知的阶段。可能少年时还不会画画,但那时形成的感受的方式、感情的内容,甚至是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都影响了后来。你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有一天夜里,你父亲静静地蹲在菜地里,他说是在听蔬菜生长的声音。这很有意思,它的意义难道就是对土地、对自然、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其中的点点滴滴都会令人津津乐道,是一种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表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就在这里面,不一定要高楼大厦、汽车洋房,那些东西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但是,在深夜里倾听蔬菜生长的声音却让人有一种幸福感。我认为,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感情、思想萌芽、感受的方式,甚至你的价值观、世界观,那时候都已经初具规模了。这些东西,在你作品中反反复复表现出来了——用画笔呈现农民、农村的生活。当然后来随着你的艺术越来越成熟,题材也越来越扩大……我想请你再深入地说一下,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感情、思想的萌芽、价值观对你后来绘画的影响。


赵奇(以下简称“赵”):我确实没有像你这样仔细地分析过自己,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你谈到的那篇文章,是我谈创作的一篇体会,是用了我父亲晚上在院子里听植物生长的事情,来谈艺术的某个问题。今天,我忽然觉得这是不是一个理论啊?对于我们而言,生活中的一些粗俗事情往往体现着高明的深刻。刚才你还谈到青少年时期的敏感,有人讲过,比如诗,诗歌就是年轻人的东西。可有些时候我在想,过了青少年时期是不是就没有诗了?这是对诗的认识问题。就是说“敏感”这些东西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比如我们说感受,它是不是那种靠机智、机灵获取来的东西?有时候我认为不见得是大家说的那种情况。人的认识一定和他生活的经历相关,因为经历是具体的,属于个人的东西。作品一定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谈的,来表达感受的……经历像是养育我们的一块土地,土地上的所有故事都会成为一种内容。


赵奇 在土地上 纸本设色 191cm×191cm 2014年.jpg

    赵奇 在土地上 191×191cm 2014


杨:你有一篇文章叫《生活的馈赠》,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之情。我想请你谈谈你对生活是怎么理解的,对于艺术家而言,生活意味着什么?


赵:我想这是表达我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吧?之所以说感谢,是强调了生活对于我们的影响,现实对于我们的影响。前边说过,经历对每个人的作用,是那些经历构成了我,为什么不感谢它呢?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其实我不喜欢那种爱抱怨的人,为什么是这样?是那样?我们为什么赶上那个时代等等,就是抱怨生活的遭遇。我认为不论贫穷和富贵,也包括健康与疾病,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得了的。再说,我们必须接受现实,在理性上认可它,承认命运,认为一切都是生活的给予。你看卡夫卡,他努力的方向是内心的完美,他是在生活之中实现自己的纯洁。实际上,离开生活的具体的环境,具体的内容,就没有感受了,就无话可说了,因为没有那个人了,什么都不存在了。


杨:感谢生活


赵:对!对生活的感谢,感谢“你”,由“你”而构成了我,“与你相遇”,也是表达着感激之情的。这种生活不是外在的,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体验生活”,这个词还是很有意思的。你想过没有?是不是只有下乡到农村去的体验才是生活呢?只有离开了现在的环境,去别处就叫体验生活?这种思想是不是有问题?还有一种现象,比如去草原,去新疆,去西藏,好像这类题材绘画起来很有意思,这里面有没有一些庸俗的情感在起作用呢?我也画了许多草原,而且也去过草原。可是我想,我永远也不能说我是草原人。实际上,我的作品表达的是在今天对一种文明的怀念,仅仅是一种看法、一种认识。作品中是我心中的草原,不能说我画的是某一个地点。


赵奇 来到春天之一 纸本设色 66cm×176cm 2015年.jpg

 赵奇 到来春天之一 66×176cm 2015


杨:我们能够从历史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用以创造现实的激情。世俗的东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从你的作品来看,你强调思想性一直贯穿在你的创作过程中,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这样。拿过去的话说,就是强调思想内容。现在不少画家都在搞形式、玩笔墨。笔墨是很重要,但有人把它变成一种最终追求的东西了,成为一种目的了。你的作品在解决好语言的同时更注重思想性,不管是画城市还是画农村,不管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强调思想性始终贯穿其中,即重视作
品的思想内容。我想请你谈谈在这方面的想法,你的这种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赵奇 来到春天之三 纸本设色 66cm×160cm 2014年.jpg

赵奇 来到春天之三 66×160cm 2014

赵:中国画总是强调笔墨,好像它能独立在内容之外。其实,如果没有思想,作品是不能成立的。具体的作品一定是有具体内容的。所谓的具体是说它不是一些概念,现在有很多评论文章谈绘画总是用一些大词、空词,但让人感觉没有内容。美术史、画论中那些大词、好词,都被用滥了,我的想法就是没什么想法,我想说什么话,比如“我发烧了”,“我退烧了”,直接说出来就完了……这样的表达看似简单,但它追求的是更本质的东西。绘画的精彩在于你看到的、想到的都要落实到手头上。画面的力量有时候是大于语言的,客观地描绘,其效果可能会“出其不意”。我的感动,不是泛泛的夸张和形容之类的词句。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我们所描绘的对象,作为艺术家,要学会听,听别人说话。学校里的写生课,在写生的过程中,学习的就是把自己放下,听命于对象,我们创作的喜悦是来自那里的。上帝给了我们很多礼物,每个人是否能领取
“我的”那一份,就在于你的修行。这本领不是靠机灵和投机,这是需坐下来学习的。我觉得在绘画上讨论革命问题,革毛笔的命,革宣纸或者什么材料的命,没有必要。因为对画的体会,你表达到什么程度了,自己最清楚,我们是要拿作品说话的。
  现在是商品社会,已经使艺术问题庸俗化了,没有学术讨论,只有媒体的宣传。我们的艺术有批评吗?没有,有的是宣传。电影的宣传多猛烈,那是投资的一部分。有人出钱,有人炒作,这就出问题了,精神活动应该是没有利益的关照。卡夫卡的一个观点是,以文学作为挣钱的职业,在他的心目中是在剥夺文学创作的尊严。


杨:关于写生。近些年你在全国各地做了好几次教学实践展览和研讨会,反响强烈,评价很高。其中有许多内容是谈写生的,这方面你也写了多篇文章论述。


赵:重要的是别把写生仅仅作为一个教学的基础环节来看待,好像这是绘画的初级阶段。写生是我们对绘画的态度,创作和写生不能截然分开,你画任何一张画都应该有个作品意识。梵高画一张床就是一件作品,一束花、一片麦田、一双皮鞋,我们面对的时候都会感慨万分,你能说清其中的差别吗?


赵奇 丝绸之路草图之一 纸本设色 30cm×41cm 2015年.jpg

赵奇 丝绸之路构图之一 30×41cm 2015


杨:对待写生如同作品?


赵:就是作品。我们就该这样告诉学生,把这种理念作为一种艺术思想来学习。


杨:除此之外,你反对把写生当做基础训练吗?


赵:训练是什么时候都要训练的。但是,要把问题讲清楚,这涉及成为一件作品需要哪些实质的东西。也就是说,你不一定非得去西藏,但一定要画藏民,那才是作品。我就画一个碗,一支笔,画我自己,这应该不是问题。任何一棵树都在讲话,都在诉说,任何一个物体都有生命。莫兰迪的静物不是在说话吗?古典的静物
不是都有内容吗?内容就是生命。


赵奇 丝绸之路草图之三 纸本设色 30cm×41cm 2015年.jpg

赵奇 丝绸之路构图(3)30×41cm 2015


杨:除了画画,你还喜欢读书。请谈谈读书、写书、写诗……阅读活动对你的影响。


赵:阅读是人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为,人的生活中如果没有阅读会非常非常麻烦的。但阅读有个条件,你必须要读进去,必须能看进去。它不仅仅是个学习知识的问题,也不是说我们无事做了,才去读书消遣。至于读了多少,也不是根本。如果你读一首诗,觉得它对你起作用了,你真的感动了,那才叫读呢。有人强调能背唐诗三百首、五百首,我认为没有意义。不大点儿小孩就开始背诗,还不如让他玩去呢。小孩怎么能理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虽然他能背下来,但没有意义。
阅读,当然是阅读经典了,等于走进经典作品的内心,等于和那些作家去交流,人类的阅读是因为有这些作家的思想才显得重要。如果没有托尔斯泰、泰戈尔、福楼拜、卡夫卡,那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中国文明要是没有李白、杜甫、李煜,没有屈原、曹雪芹、鲁迅,我们还讲什么文学?他们所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怎么获得?只有阅读了,没有别的办法。它不是摆个样子,不是在家里摆个书架,摆满一大排书就得了。阅读是能看一句就是一句,能看一本就是一本,把书放在身边。
最近我看梵高日记,看了之后就觉得梵高在和我聊天,他把什么都给我了。他告诉我们,生活是很丰富的,我们见到的自然是很美的,但当你作为一个知识去看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别把阅读当成查字典。我有这样的体会,在什么时间里,读到一句诗,没什么感觉,放下了,但某一天,某一种情境下,忽然就明白了。哎呀,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啊!阅读使我们丰富。人类那种最高级的秘密,它会在艺术作品当中显露出来,这意思也包括读画。我想,这是一种功夫,它需要训练。■
(原文有删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