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版画vs大芬油画,何谓因地制宜

陈文彦  来源:《中国艺术市场生态报告》 发表时间:2016-11-02

摘要:一边是有着200多年历史落满岁月尘埃的客家古民居,青砖灰瓦,木门石阶,夯土老墙,再配上耸立的碉楼、古老的宗祠、蜿蜒的石路、幽静的小巷、青翠的竹子,外加一方水塘、几亩荷花、一大片菜地,一切是如此的古朴、宁静,无不诉说着这个客家村落古老的历史;一边是经过政府“穿衣戴帽”工程整修后颇有一番欧式景象的城中村,房子外墙涂满各种色彩,画室琳琅满目,屋里屋外,楼上楼下,达芬奇、凡·高、毕加索的绘画随处可见,处处散发着艺术的味道,放眼所及皆是梦幻般的色彩。

一边是有着200多年历史落满岁月尘埃的客家古民居,青砖灰瓦,木门石阶,夯土老墙,再配上耸立的碉楼、古老的宗祠、蜿蜒的石路、幽静的小巷、青翠的竹子,外加一方水塘、几亩荷花、一大片菜地,一切是如此的古朴、宁静,无不诉说着这个客家村落古老的历史;一边是经过政府“穿衣戴帽”工程整修后颇有一番欧式景象的城中村,房子外墙涂满各种色彩,画室琳琅满目,屋里屋外,楼上楼下,达芬奇、凡·高、毕加索的绘画随处可见,处处散发着艺术的味道,放眼所及皆是梦幻般的色彩。尽管两个村子外观差别如此大,但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两地都被评为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前者是深圳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后者是深圳大芬油画村。 

       观澜版画基地尽管发展时间短、名气不如大芬村大,但它同样是深圳市对外文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版画基地位于深圳市龙华新区,那里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先驱陈烟桥的故乡,环境优美,被人们誉为“深圳最美丽的乡村”。在2006年深圳市政府联手中国美协,着力打造一个高端的集原创、收藏、展示、交流、研究、培训和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版画基地。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美协的强强联合使版画基地经过10年的发展,由一个客家古村落变为一个在国内颇具规模的版画基地。它有着由客家旧民居改造而成的建筑风格独特的版画村、有着规模与设备都世界一流的版画工坊、有着至今已举办过三届且影响日渐增大的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以及已举办过多次、成交额逐年上升的原创版画交易会,这些都使它在国际版画界中影响渐增,这对中国作为传统“版画大国”有着特殊意义。 

       相比观澜版画基地,大芬村的名字则更为耳熟能详。大芬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带着十几位画工来到大芬村,利用大芬村租金便宜、临近香港的优势,开始了当时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和出口的市场运作,形成了大芬油画村的雏形。在1998年以后,当地各级政府开始对大芬村进行精心扶持。经过20余年的大力发展,大芬村已从一个无名小村发展为中国“油画第一村”,成为世界艺术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在国内外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大芬村并不满足于行画的生产,近年来大力吸引专业画家到大芬村居住创作,积极推动原创性美术的发展。虽然这在规模和产值上都远远不能与行画相比,但有助于提升大芬村的竞争力以及艺术生产者的审美水平和创作意识。 

       尽管观澜版画基地和大芬油画村都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都是深圳市的文化名片。但观澜版画基地似乎就在举行双年展和交易会的时候热闹几天,其他时间则反差很大,非常冷清,工作室、艺术机构几乎都大门紧锁,零零散散有一些观光客。而大芬村则每天都有数量繁多的业务与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之下,观澜版画基地的门可罗雀使其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有点名实不符。两者都属于深圳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反差却如此之大,这一冷一热都源于观澜版画与大芬油画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 

       艺术家是否缺席? 

       艺术家是一个艺术区的核心,没有大量艺术造诣深厚的创作者支撑,这样的艺术区往往是虚有其表。当时观澜的国际艺术家村、版画工坊的改造工程和版画设备采购在政府主导下只用60天就全面完成,其一流的版画设备给入驻的国内外艺术家很深的印象。能以这样的速度,集中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建这样一个版画基地,可见政府所起的主导作用有多大。政府与美协的强强联手使版画基地在资金保障和专业队伍的推动下迅速产生国际影响。但版画基地发展到现在已有6年时间,给人感觉总有点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艺术生产的核心——版画艺术家。深圳并不如北京、广州等城市有专门的美术院校,能源源不断地为版画基地的创作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也不如桃花坞、杨柳青等地有着浓厚的传统版画制作氛围。观澜版画基地并不大,提供的工作室数量非常有限,一次入驻的艺术家数量很少,而且都有时间限定,一般为1-2个月。这些数量和时间上的限制不利于艺术家常驻,使得版画创作氛围很难凝聚并延续下去。 

       而同是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深圳大芬油画村在这些方面就做得比较好,目前聚集在大芬村的画工、画家将近1万人。主要包括一些村民、下岗工人、绘画爱好者,甚至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来自附近多个省份,出于以一技之长解决生活出路的心态,做起了“画工”;也包括一些毕业于国内各大美院的创作型画家,他们因为大芬村的绘画氛围和优惠政策而留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芬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发展始终是以市场拉动为主,政府对于环境的整治、人才的引进、市场的开拓、媒体的宣传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又没有包办代替,始终起一种辅助作用。反观观澜版画基地的发展,政府的推动似乎有点一厢情愿,忽略了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人才引进、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产业链是否完整? 

       经济与文化繁荣是促使艺术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两者缺一不可。尽管深圳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它毕竟是经济特区不是文化特区,它的历史只有短短的30多年,文化根基比较薄弱,是典型的经济单一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普遍产生一种短期获利的投资心理,对于艺术品投资收藏是没有多少耐心的,很多人宁可花十几万、二十万装修房子,也不愿意掏几千元买一件原创艺术品,“急功近利”在这里已经不再是贬义词。与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深圳的艺术品消费还没有达到与其相适应的程度。尽管近年深圳提出要以文化立市,但文化建设跟搞经济建设不一样,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文化艺术氛围不足使深圳的艺术市场还没真正发展起来,它跟广州一样缺乏上档次的拍卖行、画廊等艺术中介。尽管在199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举办了首届书画艺术品拍卖会,但时至今日,在深圳依旧没有大的拍卖行驻足。尽管深圳也有很多画廊,但实际上很多走俏的“画廊”都是以卖行画为主的画店,这种俗文化的泛滥显然不能等同于艺术市场的繁荣。这种艺术流通环节中的缺失,使观澜原创版画缺少链条式的市场运作模式,这无疑制约了观澜版画的发展。 

       与观澜版画不一样的是大芬油画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油画产业链,目前以油画为主的各类门店就约有1200家。大芬油画作为普通商品而非原创艺术品,其生产性质几乎和珠三角千千万万“三来一补”的企业一样,靠廉价密集的劳动力和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而得到发展。它能充分利用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诸种优势,如国家政策的扶持、强大的民营资本、廉价的劳动力、开放的市场观念与灵活健全的市场体制等,它甚至能直接套用深圳发展其他制造业的模式。同时,大芬油画也直接受益于深圳与香港接壤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这使它有着天然的商品进出口优势,能更便捷地从香港接单与通过香港将油画输往国外市场。依靠这些优势,大芬村形成了集油画生产、加工、仓储、中转、出口等环节为一体的流通组织体系。大芬村比观澜成功就在于它能充分利用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优势,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而观澜版画作为原创艺术品而非普通商品,它最需要的是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而非商业氛围。   

       市场是否成熟? 

       强劲的市场需求是艺术发展的持续动力,但中国的版画市场还在发育中。国内普通民众并不了解版画,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版画就是“复制品”,复数性使版画在中国像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既没有走进多数收藏家的视野,也未能进入对艺术品有需求的家庭。相比国内国画、油画市场的火热,中国版画长期被冷落,直到2003年广州嘉德才举办了国内首个版画专场,此后随着国内版画拍卖专场逐渐增多,以及近年来国际市场大师版画作品屡创佳绩,国内收藏市场对版画的艺术价值开始认同。但国内版画市场更受藏家追捧的往往是复制版画,而不是原创版画,很多画廊也会把知名艺术家的复制版画作为销售的主要选择。复制版画卖的更多是艺术家的名气,而原创版画则凝聚了艺术家的劳动过程,更具收藏价值。与我国情况刚好相反的是,在欧美国家,版画恰恰因为其复数性而成为艺术品市场中销量最大的画种。复数性使版画价格比较低廉,而且版画品种丰富,也具装饰性,很适合家庭收藏和装饰。可见国内的版画市场仅处于起步阶段,受众面小、市场不成熟阻碍了观澜原创版画的进一步发展。 

       与观澜相比,大芬村油画则有着广阔的销路,它以出口为主,欧美市场上的行画70%来自中国,其中80%来自大芬村,大芬村成为世界油画商品制造基地,流量在高峰时,每天成交画作20多万幅。除了外销,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逐渐采用油画来美化环境,内销在大芬油画销售比例中呈现出加大的趋势,近年达到35%以上。大芬油画村的企业还在北京、上海、南宁等地开设了分销机构。可以说大芬村的成功在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大众化的市场定位,再通过商业化运作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其成功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对接。应该说深圳的收藏队伍有很大的潜力,经济的腾飞使他们具备经济实力,但这里真正的收藏家不多,这里的人收藏纯粹是为了增值,考虑短期效益,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版画市场,他们是没有多少耐心的。假如真的投资艺术品,也会选择油画、国画,即便购买版画,也会选择名家的复制版画。而普通民众,在审美趣味和经济实力没有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更多会选择大芬村廉价的油画复制品。因此,观澜版画也应该像大芬油画一样,鼓励艺术家创作高、中、低不同价位和档次的作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让版画更好地走进百姓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只有当版画如油画、国画一样出现强劲的内需时,国内的版画市场才可能真正地发展起来。 

       从观澜版画与大芬油画的对比中,可见大芬油画的发展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在于油画有比较成熟的行画市场,而不像国内版画市场还没发展起来;所谓“地利”,在于能充分利用深圳特区的一切优势,因地制宜;所谓“人和”,在于大芬村有近万个画工,拥有艺术生产的核心力量。可见一个城市发展艺术产业,一定要找准定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当然,与大芬油画村20多年的发展史相比,观澜版画基地从目前的状况来判断它是正在崛起的版画重镇,还是一幕虚假的繁荣,或许还为时尚早。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除了要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是时间的等待,等待观澜版画与市场的慢慢适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