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珍稀墨宝《木石图》在佳士得香港以4.1亿港元落槌,创苏轼作品拍卖纪录

中国美术报网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11-26

摘要:《木石图》上有苏轼好友米芾的题跋,手卷中的墨痕画迹,让人得以一窥苏轼和米芾对艺术的观点和理解。米芾的题跋,认为画中的枯木表达了苏轼老年时的心境,当中的愁思,显然与苏轼被流放时的经历互相呼应,展示了苏轼如何将情感融入流丽的笔触、怪石与枯木之中。英国的著名艺评家Alastair Sooke指出,此画令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成为重要的艺术主题,是苏轼“为艺术史带来的贡献”。苏轼擅于在“严肃”的文体中巧妙地融入戏谑与幽默,这样的文笔特质在他之前的中国文坛十分罕见,其轻松诙谐的创作风格,也是他的作品引人瞩目的原因之一。苏轼如此充满热情地对石、树、竹的诠释,将其视为对外表达画家内心感受的途径,为士大夫们再次激发出了一种隐喻寄情的体裁。

苏轼《木石图》于上个世纪初流入东瀛后便下落不明,如今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吸引了无数关注目光。

meishubao/2018112617005366053.png

自面世就受万众瞩目的苏轼《木石图》,在佳士得香港秋拍“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晚间专场中,自面世就受万众瞩目的苏轼《木石图》,在佳士得香港秋拍“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晚间专场中,以4.636亿港元成交,落槌价为4.1亿港元,创下了苏轼作品的拍卖纪录,也是迄今为止佳士得香港拍出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最高价。此作起拍价为3亿港元,拍前佳士得给出的估价为4.5亿港元,办理此件拍品号码牌的保证金高达1.6亿港元。据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透露,买家为来自大中华地区的机构藏家。

meishubao/2018112619524490996.jpeg

meishubao/2018112619395953404.jpeg

现场

《木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亲往萧县圣泉寺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流失日本80余年,此次亮相拍场,实属难得。作品上不仅有苏轼的笔墨,还有“宋四家”之一米芾的题跋。

meishubao/2018112613265914653.png

宋 苏轼 木石图(文末可欣赏作品全卷)

水墨纸本 手卷

刘良佐、米芾、俞希鲁、郭淐题跋,鉴藏印共四十一枚

来源:日本私人收藏、阿部房次郎爽籁馆旧藏

画长 26.3 x 50 cm.

画连题跋长 26.3 x 185.5 cm.

全卷连裱共长 27.2 x 543 cm.

《木石图》为水墨纸本,此图绘一棵枯树扭转盘曲上扬,树枝杈桠,树叶已落尽。旁边有一块怪石,石旁有几株幼竹,除竹叶和一些树枝外,全画大都用淡墨干笔画出,完全是率意信笔。画作裱成手卷,其后有题跋四首。

meishubao/2018112613333923045.jpg

米芾提拔


《木石图》是苏轼“为艺术史带来的贡献”

《木石图》上有苏轼好友米芾的题跋,手卷中的墨痕画迹,让人得以一窥苏轼和米芾对艺术的观点和理解。米芾的题跋,认为画中的枯木表达了苏轼老年时的心境,当中的愁思,显然与苏轼被流放时的经历互相呼应,展示了苏轼如何将情感融入流丽的笔触、怪石与枯木之中。英国的著名艺评家Alastair Sooke指出,此画令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成为重要的艺术主题,是苏轼“为艺术史带来的贡献”。

苏轼擅于在“严肃”的文体中巧妙地融入戏谑与幽默,这样的文笔特质在他之前的中国文坛十分罕见,其轻松诙谐的创作风格,也是他的作品引人瞩目的原因之一。苏轼如此充满热情地对石、树、竹的诠释,将其视为对外表达画家内心感受的途径,为士大夫们再次激发出了一种隐喻寄情的体裁。

meishubao/2018112613365369676.jpg

meishubao/2018112617084663676.jpg

作品细节

佳士得香港书画部专家游世勋介绍,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苏东坡的官运有关,由于苏东坡命运多舛,官运不顺,他在颠沛流离的做官、被贬过程中,把身边所能见到的景致创作成这件作品,这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宫廷宋代院体绘画是大不一样的。苏东坡并没有去描绘所谓的花鸟和雄伟的山水去迎合皇室的需要,而是按照身边接触到的景物,并赋予一定的精神性,所以从这件作品开始,竹子、石头甚至一棵枯树,都被赋予了精神意义,开启了文人画的先锋。

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表示,《木石图》充分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和内涵,全面表现了当时的盛世创意,展示宋代文人与别人不同的不朽美学。


《木石图》被发现缘起于藤田美术馆藏品的拍卖

苏轼的画在当时很有名气,有“枯木竹石,万金争售”的景象,但苏轼所作的画作多见于著录,传世真迹极少。据相关资料记载,目前只有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和上海博物馆的《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两件真迹广为流传;再者,便是流落海外的《枯木怪石图》,即这次高价成交的《木石图》。

meishubao/2018112613425845158.png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珍藏于中国美术馆

能找到这件作品,缘起于去年藤田美术馆藏品的拍卖,日本NHK跟拍了作品,日本藏家或许看到了这次拍卖的过程,于是在我们到日本征集的过程中打电话来说有“国宝”。结果一看到图片,汗都下来了,马上赶到关西。藏家拿出作品的时候,盒子非常朴素,放在毯子上让我们看。慢慢打开作品,正是我们学习美术史时那件苏轼的名画。也有国内专家曾找到这个家族试图回购,这个家族当时并没有意愿出售,谎称在二战时美军轰炸中烧掉了,因此一直保存到现在。”游世勋介绍。

北洋时期,白坚夫从北京风雨楼的古玩店中买走了《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这两件苏东坡的稀世珍品。白坚夫曾为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后因生活拮据,白坚夫把这两幅珍品全部卖出。《潇湘竹石图》卖给了《人民日报》社长邓拓,邓氏后来赠之予中国美术馆,收藏至今。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美术馆珍藏的这幅苏轼孤本价值连城。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宋代书法就拍出了几个亿,如果《潇湘竹石图》现身拍卖行,起价就会超过4个亿。”可见苏轼传世作品的价值。


此前日本藏家以超万金购藏《木石图》

据悉,白坚夫曾留学东瀛,太太又是日本人,后来他把《枯木怪石图》卖给了日本人。在此之前,张葱玉曾经和白坚夫商量以9000金的价格买下,但白坚夫不同意,后来作品被阿部氏以超过万金的价格买下,入藏于阿部氏爽籁馆。自此,作品一直藏于日本。阿部房次郎曾频繁造访中国,慑服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目睹当时中国的动乱波及至艺术文物,深刻体认保存东方文物的重要,故响应京都汉学界领袖内藤湖南(1866-1934)的号召,开始大量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名品。且据张珩记载:“此卷方雨楼从济宁购得后乃入白坚手,余曾许以九千金,坚不允,寻携去日本,阿部氏以万余得去。”可知张珩曾试图向白坚夫购入《木石图》而未得之经过。

meishubao/2018112613405446803.jpg

俞希鲁 题跋

从画中题跋及鉴藏印即可见此作流传脉络。两宋时,便有与苏轼同代书画家米芾的题跋,又有宋高宗赵构“绍兴内府”的印,以及南宋金石学家王厚之的印。宋以后,元初书画家鲜于枢、元末诗文家俞希鲁都曾题跋。鉴藏印显示,至明代,此画曾为朱元璋养子沐英家族、藏书家李廷相所藏。虽然书画圈对于该画是否为苏轼真迹、画中米芾题跋是否为真等问题都有争论。但从画上鉴藏印看,这幅作品确是流传日久。


颠沛流离的仕途生涯

成就了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再突破

在中国艺术史上,宋代是艺术成就的巅峰时期,而苏轼,也是宋代最为杰出的人士之一,被誉为“唐宋八大家”及“宋四家”之一,其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深深影响与启迪中华文化、明清山水画及诗画,其书法作品更成为临摹、研究和收藏的佳作。他涉猎甚广,且颠沛流离的仕途生涯,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再次突破。

meishubao/2018112617051473814.png

苏轼于1082年流放黄州时撰写《寒食帖》,其后转录成书法作品,获誉为其现存最出色的书法佳作。

珍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苏轼在1071年成为党派之争下的牺牲品,被贬杭州。其后近十年,他再被先后贬到密州、徐州及湖州。1079年,苏轼被捕下狱,在1080年获释时已判若两人,经常内省自察,避谈政治,转为开始思考人生及哲学。他亦经常阅读《论语》和《易经》,并创作大量诗词。

游世勋解释,“经历官场失意,以及贬谪流离的生活,苏轼当时的心情是郁郁不得志的。所以他这时候的画作,会带有一点荒寒的意境。他的作品跟当时的画匠、职业画师或宫廷画家不一样;从他画中竹子和石头的笔触与转折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当中的灵秀之气。这些线条看似简单,却又如此充满变化和张力。”

当时的画家追求形似,重视细节和刻画轮廓,而苏轼则主张神似和简朴笔触,在笔法运用上有其独特的创新。《木石图》充分体现出苏轼当时的心境,一切都如此跃然纸上。苏轼对枯木怪石情有独钟。在中国传统寓意中,枯木拥有多重意义,其中之一便是绝处逢生,就如苏轼身处的境况——虽艰辛而依然茁壮屹立。

meishubao/2018112613502691259.jpg

宋 苏轼 木石图
水墨纸本 手卷

本报记者 王雪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