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博格伊根:以多样化实践追溯历史 | “历史的幽影”,纽约新美术馆

张蓓蓓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7-27

meishubao/2018072715512862941.png

“历史的幽影”展览现场

Photo:Sfeir-semler Gallery


安娜·博格伊根(Anna Boghiguian,b.1946)在其登陆美国的第一个个展上就毫不留情。在展览“历史的幽影”(The Loom of History,5月2日-8月19日)中,这个亚美尼亚裔的埃及艺术家以一个界外者的身份,批判性地回顾了美国奴隶贸易的历史,审视了特朗普政府偏执激进的国家政策,并对人类社会整体的非理性状态给予解释。在“艺术即政治”成为一种艺术定义的背景下,艺术家对政治发表意见并不是新鲜事。但博格伊根颇为个性化的创作手段,为“视觉—政治”的表达增加了新的可能性。


戏剧还是现实


meishubao/201807271558108501.jpg

安娜·博格伊根,《交织的风/经济的产生-昂贵的商品》,2016  

Photo:Katerina Lanfranco


处于展厅中心的是叙事性装置作品《交织的风/经济的产生-昂贵的商品》(Woven Winds / The Making of an Economy – Costly Commodities)是对美国奴隶时期的情景再现。棉花采集工、抗议者、新移民、拿着武器的士兵……他们交织出一个个苦难和反抗的故事。串联的密集人物仿佛是从画布上剪下来的,这些平面人物处在三维的空间内,显得更加单薄,地上的投影让人物具备了另一种形式的立体。他们如同踩高跷般被置于木杆之上,像是一幕幕正在上演的皮影戏。艺术家以一种较为随意的方式处理了人物,而颜色的表现也不甚精细。艺术家似乎要通过这种算不上“高雅”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段,来揭示奴隶贸易的本质。除此之外,旁边一个以棉花为主体的装置似乎暗示了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meishubao/2018072716020435171.jpg

安娜·博格伊根,《航行》,2017

Photo:Maris Hutchinson/EPW Studio


在不远处的角落里,从天花板上悬下来一张幕布——名为《航行》(Sail)的作品。幕布的姿态很随意,仿佛是被人忘却在那里的。在幕布的褶皱间隙里,依稀可以辨认出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绘有蓝色的大海与被色块分割的陆地,各国国旗和一些国际组织的标志,以及代表海上奴隶贸易的不同类型的船只。当幕布拉开后,背后将是怎样的真相?是戏剧,还是现实?


黑色墙体书写


展厅的墙体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家将墙面的上三分之二涂成黑色,底部的三分之一涂成黄土地的颜色。这件无处不在的作品带来的“浸入式体验”是不可忽视的。在如同黑板一样的墙面上,艺术家用潦草的字句写下荷兰西印度公司的贸易,写下美国建国早期历史不光彩的一面,写下美国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休无止的贪婪。这些“激情”书写还保留了写错的部分,显示出艺术家的急迫和真诚。她仿佛要以一种类似于教学的方式宣告,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


meishubao/2018072716051742630.jpg

安娜·博格伊根,《尼采》,2017

Photo:Maris Hutchinson/EPW Studio


在展厅的一隅,墙面上写着:“耳朵有故事和记忆,它记得……”这些文字的下方是名为《尼采》的作品系列,探索了尼采存在哲学中的日神(阿波罗,代表理性)和酒神(狄奥尼索斯,非理性)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由“耳朵”的主题统筹,在风格上更趋于多样而不是统一。绘画与拼贴、漫画风格和解剖图风格、单色和多色……不同的风格指向同一种思考——对人类的假装性失聪的批判与提醒。


拼贴中的政治


meishubao/2018072716090883683.jpg

“历史的幽影”展览现场

Photo:Maris Hutchinson/EPW Studio


与《尼采》的线性排列不同,展厅中出现的拼贴作品以3×5的网格分割的方式排列。博格伊根的拼贴非常灵活,一幅小小的画面上面,往往会运用多种视觉语言:图像、绘画、文字、布条……这种碎片化的组合方式恰恰契合了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特征。


安娜·博格伊根,《世界: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之一

Photo:Sfeir-semler Gallery

安娜·博格伊根,《世界: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之二

Photo:Sfeir-semler Gallery

安娜·博格伊根,《世界: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之三

Photo:Sfeir-semler Gallery


《世界: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In the World: East and West, North and South)是由三幅作品构成的系列,而每一幅作品又由15幅小型画作构成。博格伊根表现了历史和当下饱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如凯撒大帝、希特勒、墨索里尼、小布什、普京、特朗普等人,画面背景往往是战火和废墟。从各种刊物上剪下来的政治人物有时候并不是完整的,甚至只出现他们面部的一部分——奇怪的是,我们总能准确地辨认出这个人的身份。他们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往往具有一定的戏剧效果。与这些大人物同时出现的还有大量动物:公鸡、毛驴、黑猩猩、蚂蚁、大蜘蛛……它们的出现似乎不合时宜,但又似乎恰到好处。

这是以动物喻人类的视觉寓言集。


从大脑寻找原因


安娜·博格伊根,《大脑》之一,2017

Photo:Sfeir-semler Gallery

安娜·博格伊根,《大脑》之二,2017

Photo:Sfeir-semler Gallery


地球上所有的政治争端,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是人们的大脑出了问题?艺术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寻找答案。在两幅名为《大脑》的作品中,艺术家用内脏的颜色描绘了人脑的形态,又以一种符合视觉逻辑的语言描绘了人脑与耳朵、双手、嘴巴、眼睛等器官的关系。这些“血淋淋”的画面混乱而让人不安,而经由这些大脑塑造的世界,会是明亮而美好的吗?

博格伊根的作品一直都是对“幽影”的复现。在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里,她始终通过研究殖民主义、劳动史和各类哲学思想的方式来追溯文明的进程。她的作品粗糙而非精细,暗示着文明的躁动和游离。当然,这和她个人的人生经历也不无关系。博格伊根在大学修读政治科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格伊根一直“在路上”,从埃及到加拿大,从印度到法国。她常常浸润在所在城市的声音与风景,文学与政治之中。她的作品是对不同社会的印象与观察,她愿意发表意见,并被当地的人听到。

或许,美国人对博格伊根这个局外人的观察和批评并不买账。不过没有关系,正如艺评人克里斯蒂娜·兰弗兰科(Katerina Lanfranco)所说:如果你不享受这个展览,那起码可以感受艺术家的激情,欣赏她创作艺术的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