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设计振兴乡村

任亚鹏 王江萍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8-06-12

【编者按】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自此,乡村建设成为热议的焦点。如果说新一轮的乡村建设较之以前有什么变化,设计的广泛介入算是其中一个。对设计而言,乡村是巨大的空间与市场,蕴含了丰富的可能性。对乡村而言,设计是它们得以优化资源、改善现状,甚至是脱胎换骨的重要契机。基于此,艺术设计版策划了“设计振兴乡村”的话题,从设计战略、精准扶贫、产业振兴等角度,去探索设计应该以什么姿态、立场和态度来振兴乡村。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经济增长迅速,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新亮点。诸多乡村地区已实现了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带动人口回流及大幅增加收入的思维转型与体制升级。但也由于一些地区只重政绩、不重运营的短视行为,且相关策略及活动不具连续性与可持续性,故仍有不少的乡建形式面临着“空心化”“形式化”的局面。

2018年5月8日,集中日两国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于一堂,日本著名的“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下称“越后妻有艺术祭”)中国发布会及“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召开。这个一直以思考城乡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为目标,并有着18年历史的大地艺术祭首次在日本之外的地区举行发布会,正是希望以艺术、设计为纽带,共同探讨城市化、均质化、人口过疏化、老龄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展开更为广泛的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课题与经验交流。

该艺术祭的经久不衰以及它的成功之道是与其所具有的设计战略紧密相关的。日本作为公认的艺术设计强国,在既重视专业本身的同时,也展开为了建立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基础、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针对设计领域新型高级专业人士进行的设计战略教育。“设计商务”“战略架构”“策略科学”作为这一领域的专修内容,要求设计者在具有高度的设计能力、构思能力、对应能力的同时还需具有促进设计生产、知识产权应对、流通销售等支援实践过程的能力。于此更加重视国家、企业、自治体、设计专业团体和国内外大学合作的视野,不仅使他们获得了广阔的社会资源信息、协作人才信息,也极大地提高了其研究成果与设计项目推行实施的效率。这种极具系统性的设计构架理念在越后妻有艺术祭早期的构思过程中就展现得非常充分,最终促成了大地艺术祭的诞生与延续。

meishubao/2018061214510034858.jpg

【韩国】李承奎 龙尾:由青色筒瓦组成的凸起地景,像是日本传统建筑的屋脊,也像是一排有序的竹篱,然而作者更希望人们想象到的是一条藏身于林海的青龙。这个与日本枯山水中组石的摆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现代作品,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工,以一种敬畏的心传递给游人。

meishubao/2018061214512831614.JPG

【德国、日本】安琪·格梅尔斯 内心之旅:在越后妻有,村民认为自远古以来就受到了来自于山毛榉林的丰富恩泽,因此一片片的林地都是聚落中重点保护的圣地。从会泽村的深处前往药师佛堂的蜿蜒途中,设计者给众多山毛榉的枝干 “装”上了数不清的眼睛,从树顶垂落下来的绳梯下,由摆放井然的卵石围起了一面可以映射空中的圆镜,这充满神秘感的氛围,让人总会期盼神明的降临。


越后妻有与北川富朗的过往

越后妻有位于日本本州岛的新潟县,由十日町市、津南町比邻的两大区块组成,下辖200 多个村落。这里交通较为闭塞,冬季的雪期较长,但作为日本重要的“粮仓”长久以来保留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随着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日本经济的衰退,当地人为寻得更多更好的就业、福利、教育等机遇大量转向了更为发达的城市。因为青壮年人群的离乡,当地人口过疏化、老龄化的问题凸显,这使得越后妻有丧失了农耕时代的动力与生机。同时,众多民宅、校舍等设施的空置废弃,给留守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原本怡人的山村风景也成为了衰败的象征。

1997年,北川富朗正式参与越后妻有的振兴计划,统筹协调从计划到实施的整体企划及流程,于2000年推出了第一届“越后妻有艺术祭”。早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的北川富朗,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地区振兴计划中,一直关注艺术全民化运动。新潟县本地的出身,让他深深地感叹越后妻有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乡村文化日渐流逝的严重性,进而促使了希望通过设计与艺术力量对越后妻有进行乡土改造的决心。也正是这一大胆构想和不懈的努力,使他被誉为日本“艺术振兴乡村之父”。

meishubao/2018061214435158385.jpg

早期越后妻有艺术链的构想


meishubao/2018061214443836392.jpg

历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开展规模比较(笔者基于历届报告书整理)


北川富朗的振兴实践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北川富郎对于越后妻有艺术祭的一贯理念,他希望用艺术使越后妻有成为“展示人类与自然如何建立关联的示范区”,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利用艺术和设计作品来创造美丽的村庄,通过重新审视地域特征,建立自信和留恋,将其重建的魅力向世界传播并增加参与交流的人。

meishubao/2018061214535263363.jpg

【比利时、瑞典】卡斯特·奥莱 旋转圆筒:游人们置身在这个巨大的三色滚筒中时,螺旋式的条纹带给人一种视觉扩张延伸的眩晕之感。这个不同于其他传达自然、体现传统作品的构思,其目的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一个事实: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快感使得人们与自然、传统渐行渐远。

每一届越后妻有艺术祭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创作。与在美术馆、画廊的创作不同,在这里艺术家们的创作与当地紧密联系着,其中的许多作品都非常巧妙地融入乡间和自然中。对于观者而言,这样的方式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在专业的空间中参观艺术展的新体验。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每届的主题都不同,但都以农田为展演的舞台,因此会鼓励艺术家进入乡间,通过登门游说的方式与村民建立联系合作,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进行共同创作。以其中的“空屋项目”为例,针对老旧房屋、空置房屋的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与价值,有的成为了展示场馆、有的成为了餐厅,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如坐落在只有五户居民的愿入村的“土产之家”,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场所,它也被作为聚会场所使用。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屋和其他“空屋项目”一样,有着一系列极具制度性的“寻找空屋”“建筑调查”“协商合同”“艺术家考察”“村落说明会”“方案设计”“空间整理”“改装制作”的操盘过程。也正是基于此种过程,才最大程度地解决了通常会遇到的所属权、运营模式、设计风格、文化融入等关键问题。

meishubao/2018061214521784082.JPG【日本】铃木五郎 土产之家(内景) 灶:灶台作为餐厅的必需,在这里也成为了文化传递、风土展现的一处亮点。进食使用的瓷器作为媒介被“披在”了灶台的四壁上。作者希望这里不仅是“有瓷器的屋子”,更希望它是“用瓷器构成的屋子”,所以在访问日本各地的著名瓷窑后,融入了织部烧、信乐烧、美浓烧、益子烧、唐津烧等众多日本名家的建议,结合当地妇女们勾画的瓜果蔬菜形象创作出了这一独特的实用作品。

meishubao/2018061214544277843.jpg铃木五郎 土产之家(内景)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社会效应

作为在世界各地积极开展的艺术项目和艺术节的代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不仅成就这一活动本身,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于日本国内也不太为人熟知的越后妻有这一农村地区,随着历届活动成功的举办,它为该地区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累积下了巨大的财富。

1.以艺术设计为契机的游客招揽 当下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需求陡增,以现代艺术为中心的艺术市场日益扩大。从历届越后妻有艺术祭的规模数据对比可知,到场参观人数从2000年的第一届至2015年的第六届增长了约34.8万人。这正是在日本国内观光市场逐渐缩小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节作为资源,从而迅速激活市场的效果。

2.通过艺术设计将地区资源进行“可视化”“融入化” 越后妻有艺术祭中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基于不同的自然场景,而这些场景虽然只是当地日常的一部分,但也正是其资源的所在。如何使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并融入这里,是艺术家们将要在作品中实现的价值。

3.以艺术设计促成的民众参与 据主办方的介绍,在艺术展举办之初,当地人并未能全面地理解此事,故而主要是以外来艺术家进行各自的创作。但由于艺术家们多以废弃的老屋、普通的田地、必经的树林等作为创作基础,所以对于这些曾经承载着过往日常、如今却成为了艺术品展演舞台的场所,当地人也随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常态的更新方式对于当地人来说,也使他们获得了崭新的体验与认知。

随着诸多艺术品、设计作品的落地实施,艺术家们开始迫切地需要各种协助,并渴望了解当地的传统材料与工艺等,此时被调动了积极性的当地人就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艺术品完成后安置在乡间各处,本身也需要有人维护和看管,这也使得当地人像照看自家诞生的生命一样加入进来。除当地居民外,历届的艺术祭还会从东京及周边招募青少年组成被称为“小蛇队”的志愿者团体,一并协同完成制作、管理和导览的事宜。通过艺术搭建的桥梁,三者之间产生连带感与集体自豪感,从而为来此的观览者带去更好的宣传和体验。

meishubao/2018061214554998755.jpg【荷兰】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 松代雪国农耕文化中心 农舞台:这栋建筑和房间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在广阔的田野里一座四只脚的建筑悬在空中,好似一朵云彩低低地浮在眼前。夏季,作物依然可以在其身下悠然生长;冬季,它可以从厚厚的雪堆中探出头来,却又融入雪景。在它的每个房间里都有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且可以通过食物、购物、聚会等体验和了解这里的农耕文化。透过整面的观景窗远远望去,俄罗斯艺术家的作品《梯田》将更加直接地展现给游人。

meishubao/2018061214584276949.jpg

meishubao/2018061214563327486.jpg【俄罗斯】 伊利亚&艾米利亚·卡巴科夫 梯田:艺术家将作品设置在梯田里,以做农活儿的人物形象雕塑,呈现务农者于一年中的生产场景。因为该艺术作品的存在,游客才注意到了此处梯田的不同,进而通过看雕塑作品并对照刻于透明板上的诗作,可以清晰“看”到这里在不同时间所产生的不同生产场景。游客观赏这些艺术作品时,会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设置作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雕刻被分为两种颜色”等问题,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作品的含义。通过这样的过程,以现代艺术为媒介的梯田和农作风景,超越了越后妻有地域资源的意义,成为通过观赏者主观感受到的特别感知,并将其带入场景。


对于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相对日本而言,我国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社会资源,以及更为广阔的市场潜力,但由于社会结构、相关制度的不同,虽然近些年来,将艺术作为城乡环境改造手段的模式也逐渐地在我国大量出现,举办了如乌镇艺术节、凤凰艺术年展、阳澄湖地景装置艺术季、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季、许村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既起到了一定的经济带动作用,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其中也不乏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艺术家与作品。但从大的格局与架构升级的层面观察,能像越后妻有一样从各个层面针对乡村社会经济衰退进行改造和激活,且具有持续性的项目或模式目前尚未出现。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艺术节与乡村结合得更为紧密与贴切,既需要策划组织者进一步思索和理清活动架构,做到长远的系统性考量;也需要艺术家们的创作不仅保有自我价值的阐述,还要能够充分反映当地环境的诉求;同时更需要行政决策者具有战略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协调并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延伸。■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