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为破坏而歌:第4届纽约新博物馆三年展

阿弥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4-16

meishubao/2018041616505410258.jpg

哈龙·冈恩·萨利,《Senzenina》,2018  图片:Hyperallergic

对于艺术的性质和功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一些人认为,艺术就是马蒂斯所说的“精神的安乐椅”,审美且舒缓;另外一些人认为,艺术可以传递情绪和表达自由;甚至有人认为,艺术可以是审丑的,只为抒发胸中意气。那么,艺术可以如同刀枪一样,表达反抗精神吗?

meishubao/2018041616540152756.jpg

展览现场  图片:Hyperallergic

meishubao/2018041617104463879.jpg

展览现场  图片:Hyperallergic

第4届纽约新博物馆三年展“为破坏而歌”(Songs for Sabotage)就是对这个问题做的尝试性回答。光从参展人员的组成上来看,本次展览就已经相当“革命”了——26位艺术家来自19个不同的国家,美国本土艺术家屈指可数。这些艺术家非常年轻,最小的25岁,最大的也不过35岁。他们大都没有名气,很多人的作品也是第一次来到美国,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作品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参展的八十多件作品以非常合适的密度出现在新博物馆的四层展厅内。

meishubao/2018041616550977018.jpg

哈蒂普·潘德尔,《泳池派对试播节目》,2018  图片:Artsy

本届三年展的策展人为新博物馆的策展人加里·卡里翁-穆拉亚力(Gary Carrion-Murayari)和迈阿密当代艺术学院的策展人艾利克斯·嘉顿菲尔德(Alex Gartenfeld)。穆拉亚力表示:“艺术家们代表着新的声音,但他们却关注着长久存在的问题,比如充满伤痕的殖民主义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遗产问题;擦除受害者印记的国家暴力问题;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制度化的种族歧视问题等。”

meishubao/2018041617012034090.jpg

黃炳,《黃炳的寓言1》,2018  图片: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非常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仅指作品的形式和媒介,还包括它们针对的具体政治现实。比如,南美艺术家哈龙·冈恩·萨利(Haroon Gunn Salie)的装置作品《Senzenina》由34个无头的铂矿工人组成——这是对2012年南非马瑞卡那警察对平民进行枪杀事件的真实反映。这些蹲伏着的牺牲者们全身被黑色覆盖,形成一种悲剧的严肃氛围。环绕在这些雕塑周围的,是反抗者的抗议声和警察无情的枪声,声音的介入更能让观众体会到这些无辜者内心的无助。

meishubao/2018041616593233072.jpg

克劳迪娅·马丁内斯·加雷,《炮灰/欢呼的人群》,2018  图片:Hyperallergic

有些作品则以幽默的方式对政治形势和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比如,英国艺术家哈蒂普·潘德尔(Hardeep Pandhal)选择用动画作品《泳池派对试播节目》(Pool Party Pilot Episode,2018)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艺术家以涂鸦的方式表现了一个后世界末日的城市场景,而在这个场景中,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随处可见——这也是艺术家本人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的锡克教教徒后裔,他常常会面临孤立无援的处境。香港艺术家黃炳的参选作品也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动画片,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在动画中变成了荒诞的暴力语言。而秘鲁艺术家克劳迪娅·马丁内斯·加雷(Claudia Martínez Garay)的双联画是由风格非常不同的两幅画组成,分别挂在两个相对而立的墙上。其中一幅作品将政治海报和宣传单进行了几何抽象处理;而对面的作品则是充满政治隐喻的食物链捕杀图,蛇代表了二战的轴心国,白头鹰代表了美国,而黑豹则代表了黑豹党。

meishubao/2018041617034963863.png

戴蒙德·斯丁吉利,《E.L.G.》,2018  图片:artnet

美国本土的艺术家也对本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关注。戴蒙德·斯丁吉利(Diamond Stingily)的作品《E.L.G.》是一架改良过的秋千架。在摇晃的秋千椅上面,是一块摇摇欲坠的砖头,而一架象征着上升的阶梯,不稳定地靠在秋千架边,通向的也是未知的天空。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整个社会能够更加关注美国儿童的安全问题。费城非裔艺术家威尔默·威尔逊四世(Wilmer Wilson IV)的作品由宣传单和成千上万的订书钉构成。在一块木板上,艺术家将教堂的宣传册和聚会传单贴在上面,并将大部分区域用密密麻麻的订书钉覆盖,只留下照片中的某些部分。这些密集的订书钉本身的光泽形成一种波浪起伏的效果。艺术家的作品常常将人的身体包裹,仿佛黑人的身份本身就已经形成了枷锁。

meishubao/201804161706261511.jpg

威尔默·威尔逊四世,《Nev》,2017  图片:Artnews

对于本次展览,各大媒体给出了不同的评价。Artnet认为:“从本质上来讲,展览想要做到最大化,来反映这个网络化、全球化和后殖民的当今世界,且有意避免了西方主义、白人主义和市场导向。”《CURA》杂志认为,展览在两个方面获得成功:一是成功地把握了当今世界局势的脉搏;二是关注了除却世界几大中心之外的区域发生的大量问题。也有很多媒体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有的认为此次展览参展作品的形式太偏传统:绘画、雕塑、工艺品、纺织品甚至动画,都已经不再是先锋的表现形式;有的认为“破坏性”不强,一些作品在内在逻辑上也并没有统一。而针对联合策展人嘉顿菲尔德在媒体预展上所说的“艺术是我们生存所必备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且假若成功的话,它还可能会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纽约客》的评论人反唇相讥道:“如果艺术是政治宣传,政治宣传是艺术——呵!那我们岂不是生活在地狱里。”

meishubao/2018041617082716217.jpg

热尼亚·马可尼瓦,《阿波罗和猪,第一版》,2015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7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