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禾青:清除书画评选活动中的“暗势力”

黄禾青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3-15

meishubao/2018031314234431518.jpg


众所周知,当下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本文主要言官办)的书画评选活动,并不缺少完整健全的评选规则,也非评选规则缺乏操作性,而是权利在握却不遵守评选规则和钻评选规则空子的某些人相互之间的“默契”,催生的一种“暗势力”,将正常行进中的评选活动牵引出评选规则之外,衍化为中国式的过马路。

据我观察,这种“暗势力”主要就是某些主办方、东道主、学阀、评委、作者等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的整合。正如几个月前某项“艺术最高奖”那位有良知的评委所爆料的“情感因素”及其背后的力量。

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儿,圈儿内人早已心知肚明、习以为常。只不过当全国性的某项“艺术最高奖”的评委发出“我不怕得罪任何人”“某某作者没有任何背景”“某某获奖者具有情感因素的成分”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呐喊时,仍然针刺着久已麻木的神经,叫人五味杂陈。

883b5b227e12473c8b5f1e936a0bbb5b.jpeg

是啊!连评委这些可以称得上“腕儿”的人物,不是通过新闻发布会、活动总结会、学术评估会等正式场合表达个人观点、感受和情感,而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这种方式爆料其在面对“情感因素”的无奈时,这份下坠的沉重之“情感”,已向世人清晰地托浮起寄存在“情感因素”之下 的“暗势力”,不再是曾经的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是发展到了张扬恣肆的程度,正游刃有余地拿捏着评选活动,“关照”着要“关照”的对象或者潜规则着他者,而评选活动保障公正性的评选规则则早已旁逸斜出在原来的评选规则之外,形同虚设。

即便如此,人们也只能吐槽和咒骂它,且多是在网络的世界里,极少有人在某个正式的场合精确地、具体地描述它,甚至高明而敏觉的批评家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束手无策。这并非“暗势力”无法运用文字和语言精准地表达和叙述,而是当你将其清晰化和具体化地呈现在阳光之下的时候,可能也是你站在被告席的时候。谁愿讨那个麻烦,何况还于己无益!

这正是“暗”的“优点”之所在!

meishubao/201803131430099890.jpg


“暗”——其事实上存在却隐而不显。有时候是某个学阀人物的一句叮嘱,有时候是评委之间会心的微笑,有时候是东道主无微不至的款待,有时候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潜伏在评选规则之内,伴随着评选规则而行,无声无色,无迹无踪。在法律的维度上,这些皆非真凭实据,无法成为呈堂公证,一切都是捕风捉影,尔奈若何!

所以,当那些类似于某项“艺术最高奖”的艺术评选活动贬值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当那些平庸的作品评上了金奖、银奖,当那些艺术上乏善可陈忽悠了一辈子的人却捧起了“终身成就奖”的奖杯,当那些“主席”“院长”“评委”等等的“优秀”学生频繁地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你不必惊诧,也不必怀疑自己的审美判断,而是“暗势力”又一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meishubao/2018031214100510134.jpg


当这种胜利常态化的时候,一场又一场的评选活动不是变成审丑的欢宴,陶醉着他们自己和趋炎附势的“犬儒”;就是成为摆放在“情感因素”利益链上已经预先切好的蛋糕,反哺着“恩人”,馈赠着“犬儒”,亦或为他们捞取更大利益和权力积攒足够的筹码。而他们的良知则在一次又一次评选活动的历练中或麻木或“坚强”,心安理得地遁形于他们自己制造的铁幕的“暗”中。

meishubao/2018031314313244069.jpg


所以,在此我有必要提醒那些吐槽和咒骂他们的人们,别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了,因为对于习惯了审丑和将良知隐藏在铁幕之中的他们而言,被吐槽和咒骂也是赚取名声和积攒人气的方式,正如娱乐明星为保持“温度”而有意制造桃色新闻进行炒作。

许多书画家、批评家将这种现象的泛滥和恶化归咎于体制,在我看来,如此过于简单。没错,体制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自身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因为任何优秀体制都不可能包办一切,也不会支持或允许这种“暗势力”的存在,就如同正常的社会必须清除黑恶势力一样。所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还是要从机制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做起。

我在行此文时,最初的设想是引进西方比较成熟的艺术评选机制如英国约翰·莫尔绘画奖,改革时下我国的艺术评选规则,从而建立新的评选机制,但深思后不得不放弃最初略显稚嫩的想法。

meishubao/2018031314380064793.jpg


正如前文所言,我们并不缺少完善的评选机制,而是评选活动中“暗势力”的猖獗,致使现有的评选机制失效,评选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必须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完善现有运行的评选机制。

而从时下中国书画界的现状来看,即便是将诸如英国约翰·莫尔绘画奖等运行了几十年的西方艺术评选机制因袭过来,用不了多久照样成为中国式的过马路。一方面是因国人在“学习”“研究”规则与人方面举世无双的天分和执着精神,另一方面是因书画界业已形成的“酱缸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忽略了操作机制运行的可能仍然是体制的代表——文化部门、艺术协会、艺术研究院等等那些机构。谁来监督他们的操作?依靠他们的自律或自我监督吗?恐怕无人再向他们投以信任的目光。

meishubao/2018031314402646733.jpg


当然,我并非是说这些代表体制的机构,就一定存在着“情感因素”或更甚的“暗势力”形成的始作俑者问题,而是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再重树已经倾斜了的信任之灯塔(尽管他们也许是“好心办坏事”的“背锅者”),更无法自证自身之清白。

所以,必须将监督机制纳入书画评选活动机制整体的建设之中,如同国家加强反腐力度而不断深化的监察机制。如果真能如此,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评选机制。虽是无奈之举,形势所迫,可总不能因噎废食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