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共铸了一个超级的2017(下)

发表时间:2018-01-03

摘要:【编者按】旧的一年已经终结,新的一年刚刚到来。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域外美术版陆续推出了上下两篇盘点,并以6大多元化的主题,来回望2017全球艺术界的风潮。上篇,包含了“恒久不变的政治隐喻”“‘传统回归’的大风又起”“全球化下的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三大主题;下篇,则包含“商业资本下的艺术机构爆发”“科技风暴下的艺术之舟”“共享大潮中的艺术共享”三大主题。在这里,您将和我们一同体会到2017年全球艺术界的风云变幻,也将一同翘首2018年的精彩纷呈。

【编者按】旧的一年已经终结,新的一年刚刚到来。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域外美术版陆续推出了上下两篇盘点,并以6大多元化的主题,来回望2017全球艺术界的风潮。上篇(点击查看),包含了“恒久不变的政治隐喻”“‘传统回归’的大风又起”“全球化下的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三大主题;下篇,则包含“商业资本下的艺术机构爆发”“科技风暴下的艺术之舟”“共享大潮中的艺术共享”三大主题。在这里,您将和我们一同体会到2017年全球艺术界的风云变幻,也将一同翘首2018年的精彩纷呈。

meishubao/2018010313480557587.jpg

商业资本下的艺术机构爆发

在许多欧美国家,博物馆的发展体系已臻成熟,近年,各大博物馆纷纷迎来数十乃至数百周年的庆典。然而在一些艺术发展不成熟的非欧美地区,博物馆却仍是“新鲜物什”,虽然近年来,国际艺术界对非欧美地区现当代艺术的热情逐渐高涨(比如非洲现当代艺术、东南亚现当代艺术乃至澳大利亚当代原住民艺术),但是对其中一些作品的系统化展示,或是足以让这些作品步入国际视野的展示,却仍旧局限在欧美国家的艺术机构中。

然而,2017年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却给了博物馆一个打开新局面的契机。2017年,在一些欧美博物馆筹建新馆、庆祝周年的同时,大量的商业资本也开始涌入了非欧美地区的博物馆,关注当地艺术的博物馆落户本土,为当地的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其中最为火热的当属以非洲现当代艺术为主题的私人博物馆的筹建。9月,由英国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操刀、彪马前首席执行官和艺术收藏家约亨·蔡茨(Jochen Zeitz)创立的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Zeitz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frica,Zeitz MOCAA)在南非开普敦揭幕。这座博物馆由闲置的南非国家粮食仓库大楼改建,是非洲第一座致力于展示当代艺术的博物馆。无独有偶,年末,尼日利亚最大的艺术品收藏家、尼日利亚的约鲁巴王子耶米斯·歇隆(Yemisi Shyllon)也宣布,他将开始筹建一座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将于2019年亮相。这种种举动,不仅受到了艺术圈的关注,连国际的金融媒体、英国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也报道称:“私人资金开始涌入蓬勃发展的非洲艺术。”

meishubao/201801031415507105.jpg

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结构示意图 图片:indesignlive

meishubao/201801031353486714.jpg

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内景 图片:CNN

2017年,在中东地区和亚洲,博物馆的发展也未落人后。11月11日,筹备数年的阿布扎比卢浮宫(Louvre Abu Dhabi)宣布开幕,包括中东地区的文物在内,源自世界各地大量的珍贵藏品都将在此展示。而在博物馆开幕不久的12月,阿布扎比卢浮宫又立刻抛出了另一个重磅消息,博物馆在其官方的推特账号上以英语、阿拉伯语、法语三种语言发布,不久前以4.5亿美元成交的、刷新了世界拍卖纪录的达·芬奇《救世主》,即将来到阿布扎比卢浮宫展出。

meishubao/2018010313552385534.jpg

阿布扎比卢浮宫建筑外景 图片:Louvre

meishubao/2018010313570175044.jpg

阿布扎比卢浮宫建筑内景

相对于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大手笔,其他博物馆的落成则显得低调许多。年末,印度尼西亚首个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努山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Nusantara,MACAN)在雅加达开幕。和非洲新建的一些博物馆相似,这座博物馆的建设同样是源自私人资本,创办人翁玮光(Haryanto Adikoesoemo),不仅是当地的地产与化工大亨,更是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同样是下半年,在日本东京,美术馆林立的新宿区,草间弥生美术馆开幕了。草间弥生,这位拥有着堪比明星知名度的“波点女王”,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此前她在华盛顿赫什霍恩博物馆和雕塑园的“草间弥生:无穷镜”展览,即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大排长龙。据称,她的美术馆开馆展的门票已达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meishubao/2018010313584574829.bmp

阿布扎比卢浮宫建筑外景

meishubao/2018010314242494926.jpeg

草间弥生美术馆

此外,如上文所述,在过去的一年中,多数欧美国家的博物馆,迎来的是新一轮的扩建和周年庆典。比如,10月,北欧知名的丹麦奥胡斯艺术博物馆(ARoS Aarhus Art Museum)宣布扩建,并考虑到了装置和行为艺术的场地;而12月,大英博物馆的新馆“中国和南亚艺术馆”开幕;10月,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迎来了开馆20周年,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的庆典活动。

无论是新兴还是扩建,无论是踌躇满志抑或隆重纪念,全世界的艺术机构在2017年,呈现出了一种爆发式的发展态势,而那些曾被视作“边缘”或“非主流”的非欧美艺术,或许也将随着爆发之势,逐渐涌入国际的艺术舞台。

meishubao/2018010313593151673.jpg

科技风暴下的艺术之舟

技术进步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早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当代艺术创作,到博物馆的艺术品展示、与公众的互动,科学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推手的角色。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里,以科技推动的新艺术语言依旧层出不穷,技术革新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欣赏艺术的方式,甚至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手段,开始了颠覆艺术乃至整个世界的革命。

高科技艺术的创作,往往需要各个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在诸多以高科技艺术创作为主的艺术团体之中,来自日本的Teamlab工作室,无疑是2017年中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一个。Teamlab工作室的影像装置作品,以绚丽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交互方式,在当今的艺术和设计界独树一帜。除了公共艺术项目,也吸引了大量商业客户的定制,其中不乏丰田、米高梅、奥迪等全球知名品牌,甚至包括了小米、锤子等中国的新兴科技公司。2017年的Teamlab有多成功?他们在全世界主要的大都市中,举办了超过30场大型展览,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其中新作《生命的触动》(Strokes of Life)和《自然的节奏》(Nature’s Rhythm),更是在各地的展览中引发了观展的热潮。

meishubao/2018010314014678710.jpg

Teamlab工作室作品《生命的触动》在新加坡马里纳海滩商场中的展览现场

若要评选出2017年中最为震撼的科技艺术作品,相信美国当红装置艺术家特列佛·帕格伦(Trevor Paglen)的《轨道反射》(Orbital Reflector)会成为相当热门的候选者。这件作品实际上是艺术家计划发射至近地轨道的一颗人造卫星,将成为肉眼可见的“人造月亮”。而60亿地球人,都将成为这件作品的观众。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帕格伦背后的科技团队,正是当下红得发紫的SpaceX科技公司,创立者则是科技界的传奇——埃隆·马斯克。

meishubao/2018010314062853879.jpg

特列佛·帕格伦,《轨道反射》项目

meishubao/2018010314255352295.jpg

特雷弗·配格伦作品《轨道反射》的数字模拟图图片

我们曾经关注VR(虚拟现实)对艺术创作和博物馆展示的影响。在2016年,我们还只是把VR技术视为博物馆参观中的一项辅助技术,也从不认为VR技术构建的虚拟博物馆会威胁到实体博物馆的地位。然而仅仅一年以后,完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的博物馆即已诞生。2017年中,荷兰的克莱默收藏基金会同科学家、建筑师的合作,让一个“在空间中漂浮”的博物馆向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开放。由于建造成本上的巨大优势和传播过程中的便利性,虚拟博物馆以2017年为起点,必然会越来越受到艺术收藏者和收藏机构的青睐。

2017年里,VR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只是科技影响艺术这场大戏的开场锣。真正的重头戏,当然是AI(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艺术展示甚至艺术品鉴定中出现的新突破。2016年以来,世界上最领先的技术公司,如谷歌、脸书和微软都纷纷推出了AI艺术创作程序。虽然总体上说这些AI创作的艺术品还处在比较稚嫩的阶段,也无法拥有人类赋予的情感,但却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甚至是恐慌。

目前的AI技术,已经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工具,而且大大提高了艺术品经营、销售和鉴定工作的效率。2017年,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和荷兰绘画修复研究所的专家们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识别绘画笔触上的新成就。这一利用神经网络算法的AI技术,能够深入学习艺术家绘画笔触的特点,并甄别出伪造的作品。虽然目前来看,这种技术只适用于印象派作品或者其他具有鲜明笔触的现代作品,但其效率之高,远远超过了人工鉴别的方式。

与艺术家们相比,科学家们的智慧远远地走在了社会进步的最前端。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科技的发展,往往是徒劳无功的。然而人类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真挚情感,才是上天独一无二的恩赐,这一点应当永远都不会改变。

meishubao/2018010314082825268.jpg

共享大潮中的艺术共享

2017年,“共享”的概念成为了一股席卷而来的狂潮,紧扼每个领域的咽喉,而数字化的大势,对共享而言更是如虎添翼。2017年,全球的博物馆、艺术机构似乎都在蓄势待发,筹措着一场数字化狂欢。

全年中,最受年轻人喜爱且被媒体最频繁报道的,大概就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SFMOMA)推出的名为“Send Me SFMOMA”的关于艺术的短信服务项目。公众只要编辑短信“Send me xxx”到指定号码,便能够收到馆藏的相关主题的艺术品的图片与文字说明,文字、色彩甚至表情符号都可以输入。博物馆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增进了公众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meishubao/2018010314093656866.jpg

“Send Me SFMOMA”,艺术短信服务项目

此外,早在2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便公布了其“开放资源获取”(The Open Access)项目。项目公开了博物馆馆藏的37.5万余件作品的高清图片,公众可以免费下载,据报道,这一项目问世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网站点击量和用户停留时间激增。6月,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和PHAROS艺术研究会(PHAROS Art Research Consortium)宣布,它们将启动一项新的艺术品数字化项目。项目计划将2500万件艺术品的图像和艺术史档案、数据整合为在线数据库,提供给大众免费使用。

meishubao/2018010314123664050.jpeg

都会艺术博物馆,开放资源获取”项目

除了艺术品数字化和艺术史数据库外,博物馆对于自身及其藏品的数字化展示和宣传,也更多地受到“大范围”“免费”“共享”等概念的影响。线上博物馆早已不是新鲜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到线上展示的行列,而随着科技的发展,VR技术也开始影响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等世界大型美术馆在内,都在引入VR技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观众的观展方式。这其中最极致的,大概当属上文所述的、于10月底发布的克莱默博物馆(Kremer Museum),它也是全球首个存在于VR之中的虚拟博物馆。

当然,在博物馆之外,在各种社交软件和艺术App上,艺术的共享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体系。比如在8月,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便在著名的社交软件Instagram上公布了自己的账号,并开始在账号中发布自己最新的摄影作品,截至发稿前,她的账号已吸引了15.7万的关注者。而在此前后,也有多位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开通了Instagram账号,如阿玛利亚·乌尔曼(Amalia Ulman)、奥拉威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村上隆等。此外,年末,杰夫·昆斯还和社交软件“阅后即焚”(Snapchat)合作,推出了一款新的项目,试图打造“艺术版”的《精灵宝可梦GO》。“阅后即焚”的用户只需拿起手机、打开程序,就能像寻找《精灵宝可梦GO》里的小精灵那样,在世界各地寻找杰夫·昆斯的标志性作品。

而在看展览方面,巴塞尔艺博会母公司——瑞士MCH集团,则在2017年开放了一款名为“PRNCPL”的看展览软件。用户在参观巴塞尔艺博会以及与其合作的博览会时,只要打开这款软件,锁定展览上的某件艺术品,这件作品的艺术家、作品名、作品材质、所属画廊就会在手机上显示,其中一些还会显示价格。

meishubao/2018010314145654773.png

PRNCPL看展览软件示意图

总之,在艺术界,共享的大潮以及科技的介入,无疑是大势所趋,虽然这其中或许仍有不成熟及局限之处,但它们无疑也对审美教育、普及艺术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然而,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地步,无论共享让艺术传播变得如何快速,观者站在艺术品原作前的震撼,观者与艺术品互动时的情绪,仍是任何手段都难以将之替代的。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