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田

发表时间:2017-11-21

摘要:张瑞田:当代作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作家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自2007年开始,在《书法报》开设专栏“瑞田观点”达十年之久,先后出版《在政治的浪尖上——我对首脑们说》《探险亚马逊》巜百札馆闲记》等书。书法作品数度参加全国书法展览,三百余篇书画评论散见《书法》《书法报》《中国书法》《美术报》《文学自由谈》《文艺报》等报刊。

批评家观点〡当今美展何以多、大、繁、丽?

现代社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媒体对社会生活广泛的介入,对每一个人价值判断的影响。研讨会需要借助媒体,把研讨会的纪要大白于天下,让更多的人了解一种艺术创作,一种思想学说,当然无可非议。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什么样的艺术创作,什么样的思想学说。

美术市场的繁荣,成为当代画家创作的动力。画家相聚,不再谈经史子集了,那种对文化经典的评述,似乎是傻瓜愿意干的事情。功利,庶几成为现代人的聪明才智,画家开始关心润格,关心收入,关心自己的消费。

meishubao/2017112214454821937.jpg

研讨会的功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放大了,其世俗目的昭然若揭。

最近,看到一位牛人的美术作品研讨会。既然是牛人,还有必要开研讨会吗?还有必要请四方宾朋高谈阔论吗?也许牛人还想当精英,当大师,成为更牛的牛人。尽管精英和大师的名号从来不是自己封的。

meishubao/2017112214522620667.jpg

果真是牛人,都不把平面媒体放在眼里了,而是借助电视传媒虚张声势,迅速扩展研讨会的传播渠道。错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当我们熟视时代特征,对什么样的表演都会习以为常。一系列的美言丽词算甚,没有三聚氰胺、地沟油的危害大,何惧之有呢。至于与会专家学者的溢美之词,我们也可以作“言论自由”论,这是个人的立场,是自己的判断。

meishubao/2017112214490789302.jpg

高下肥瘦的展览看了无数次,有时告诫自己,一些展览可以不看了,一些展览还应该看。只是,应该看的展览寥寥可数,而可以不看的展览却让人应接不暇。

总是以期待的心情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总是用“形势大好,越来越好”的理念引导,总觉得未来的展览是未知的,而未知的展览就会引起人们的猜想,好的,或者不好。我们总希望好的多,不好的少。

喜欢写一点关于美术的文章,自然关心美展。我的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展览,试想,一个懵懂的少年,一幅稚嫩的画作,展于大庭广众,能不意气风发?那个时代的展览,是“贫困”的展览,没有华丽的装裱,没有堂皇的展厅,也没有丰厚的报酬,一些人,当然是一些喜欢美术的人齐聚一堂,谈笑风生,也免不了同行相轻,臧否人物。

怎么说都是真诚,包括彼此的热语冷眼。

meishubao/2017112214511174312.jpg

京城热闹几百年了,业已形成传统,所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然是中心,画家多,展览自然也多。有一段时间,每周都要去看展览,看多了,便总结出规律——多、大、繁、丽。

多,是指参加展览开幕式的官员越来越多。美术展览本是画家的事情,眼下习惯邀请官员参加,官员的级别越高,举办展览的画家的面容似乎越有光彩。这样的心理暗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愈演愈烈,大有野火蔓延之势。

在美展上,总觉得逼仄,若干同道,立于一隅,谈天说地。主席台上,官员拥挤,行俗腔,说套话,最后剪彩了事。美展是艺术展览,现在的展览似乎不是以艺术为目的,而是一种不易用言语表白的展露。展露什么,不言自明。

大,顾名思义,是指参展作品的尺幅。为了吸引眼球,还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高超技艺,画家们拿到的展厅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高度、长度,史无前例。因此,不知天高地厚的画家们自诩“大展”、“巨制”,哗众取宠。

有人说,作品幅度的增大,是市场的作用。美术作品销售的单位以平方尺计算,当然大大益善了。

繁,参展作品上的印章繁多。上下、左右,钤着大小不等的名章、闲章,似乎我们面对的美术作品不是当代画家的原创,而是一件历尽磨难的旧物。

meishubao/2017112214462719194.jpg

丽,华丽也。当作品的形式被高估以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开始大胆探索。京城一位自命不凡的画家,得意洋洋地推广自己设计的装裱形式,那种东施效颦或画蛇添足般的装裱,让人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顿觉不是身处美术作品的展厅,而是欣赏服装模特的T台表演。

展厅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场所,展览应该以人为本、让观众精神安详。展厅的富丽堂皇演绎当代的某种仪式,但展览的内在本质需要给予人精神的温暖,诗意的栖息。

meishubao/2017112214514970829.jpg

遗憾的是,更多的展览挤占了我们闲适、优雅的心灵空间,那种权力的霓虹,如酸一样剥离展览的清澄、深厚、真诚、质朴。软性的隔离,是不是会让人忘记童稚的呼唤,是不是月光一样的感觉,永远不会回到我们的心间。

多、大、繁、丽,与深度、高度无关。所以,对一个展览的评议,我喜欢内敛的高华,喜欢浓淡相宜。内敛,足见艺术家的品质,足见作品的生命力量。看久了,她对人的观照和养护,会如早春的细雨,丝丝飘进我们的心田。那时候,我们的眼前便是清素如墨的风景。【批评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