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邱志杰《万物有灵》新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石皓 / 本报记者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1-09

摘要:2017年11月6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召开邱志杰新书《万物有灵》发布会,同时举行邱志杰的《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主题讲座。邱志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人物,身份跨越艺术家、研究学者、策展人、教师等诸多领域,在美术史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此书为艺术家30年艺术创作的总结,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历经四年编纂、设计、印制成书,艺术家为此创作出一副“作品关系地图”,以此为线索,梳理了30年从艺生涯中重要的艺术作品、展览经历、和教学成果,书中的也贡献了大量全球知名艺术评论家文章、艺术家本人对作品的解读以及海内外媒体的访谈,极具文献价值。

2017年11月6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召开邱志杰新书《万物有灵》发布会,同时举行邱志杰的《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主题讲座。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艺术家邱志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和湖南美术出版社美仑美术馆馆长陈荣义参加了本次讲座。

▲ 邱志杰新书《万物有灵》发布会暨《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主题讲座现场

在《万物有灵》新书发布会上,邱志杰表示,正如湖南美术出版社美仑美术馆馆长陈荣义所言,这次的新书虽然体量很大,在出版史上是极其少见的,但就算是这样的体量,也仅仅只是展示了他本人工作的一部分,大约二分之一左右。这是一部精选集,用了三年的时间编撰完成。对整个鸟瞰邱志杰人生轨迹和创作轨迹具有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价值,也是对他个人历史的阶段性阐述。

湖南美术出版社美仑美术馆馆长陈荣义说,这是一部具有艺术史价值的书。它会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对未来的研究者和批评者提供详尽的资料和文献,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部书的价值都是极其重要的。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主持发布会并发表致辞

▲ 湖南美术出版社美仑美术馆馆长陈荣义发表致辞

▲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艺术家邱志杰发表致辞

▲ 新书《万物有灵》设计师刘丽娜发表致辞

邱志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人物,身份跨越艺术家、研究学者、策展人、教师等诸多领域,在美术史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此书为艺术家30年艺术创作的总结,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历经四年编纂、设计、印制成书,艺术家为此创作出一副“作品关系地图”,以此为线索,梳理了30年从艺生涯中重要的艺术作品、展览经历、和教学成果,书中的也贡献了大量全球知名艺术评论家文章、艺术家本人对作品的解读以及海内外媒体的访谈,极具文献价值。

邱志杰说,从1993年在“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作为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出现,在90年代中期的“媒体变革浪潮”中成为录像、摄影、装置领域的重要角色,到了90年代末在“后感性”潮流中则成为组织者:

“2000年之后,我的创作转向文化研究;2003 年之后开始 和教育结合;2007 年之后开始大规模计划。表面上看“邱志杰”的创作主题、媒体方式都比较多样。曾经有人说我的个展像是三个艺术家的联展— 这说明他们看得不够细。无我之我,化身千万,却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潜在线索。形象从杂乱的背景中的显现或隐藏、 形象与背景之间的界限的消融或肯定,这是我的工作的核心命题。”

▲ 邱志杰《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

在接下来的主题讲座现场,邱志杰用幻灯片展示了一幅他所绘制的地图《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作为整个讲座的主线,拉开了他对过往几十年的回顾,并为他的新书进行了一次完整阐述的注脚:

1969-1987福建-书法篆刻

1988-1992杭州-浙江美院版画系

1993-1994杭州-三台山摄影 装置、观念艺术

1994-1997北京-德国哲学-“意义问题讨论”、录像艺术策展、摄影

1998-2004北京—后感性/长征-文化研究、现场艺术、策展实验

2003-2015杭州/北京—总体艺术:社会调查与乡村建设,水墨

2016年开始中央美院:科技艺术+民艺

三大计划:

2007-至今《南京长江大桥计划》

2009-至今《邱注上元灯彩计划》

2012-至今《世界地图计划》

▲ 邱志杰在《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讲座现场

对于这样的一个时间线索的编年体而言,邱志杰的故事远远比这个更加的丰富和复杂。他既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策展人、老师和父亲。从艺术家角度而言,他走过的路是:书法和水墨-绘画-摄影-装置-剧场-长江大桥-画地图的人;从理论和策展的路径上来看,他走过的路是:1996录像艺术-1999后感性-2002长征-2005南京未来考古学-2012上海双年展-2017威双中国馆;从教学的生涯来看,他是:总体艺术理论-社会调查-从魔鬼教学到民主教学-给毕业生的信-十字轴线-大计划-城乡文艺讲习所-科技艺术-教不懂的事情。

在这些复杂的关系背后究竟是什么?正如他所说,他的世界,一切都是一种地图的关系,是“显”与“隐”的关系,是“贯通”与“互济”的关系。在那当中,所显示的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有关于他精神主体种的所有的他者主体的关系域,正如他所说:

“从空间角度入手时,这种“显/隐”关怀就表现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物体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迷彩、迷宫、镜箱等主题。从时间角度入手时,这种“显/隐”关怀就表现为记忆与失忆的斗争,生命的持存与过眼云烟的无常的力量之间的斗争。从文化和历史角度入手时,这种“显/隐”关怀就表现为个人意志与历史命运、身份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博弈。”

▲ 邱志杰《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讲座现场的PPT

从1993年在“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作为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出现,在90年代中期的“媒体变革浪潮”中成为录像、摄影、装置领域的重要角色,到了90年代末在“后感性”潮流中则成为组织者。2000年之后,邱志杰的创作转向文化研究;2003 年之后开始和教育结合;2007年之后开始大规模计划:

“表面上看“邱志杰”的创作主题、媒体方式都比较多样。曾经有人说我的个展像是三个艺术家的联展—这说明他们看得不够细。无我之我,化身千万,却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潜在线索。形象从杂乱的背景中的显现或隐藏、 形象与背景之间的界限的消融或肯定,这是我的工作的核心命题。”

▲ 邱志杰新书《万物有灵》(摄影:沈晓闽)

邱志杰最早的作品《书写一千遍的兰亭集序》和《大玻璃》都涉及到了这种形象的“显/ 隐”。著名的《纹身》摄影和《光书法》同样是形象如何消逝和如何从幽暗的背景中现身。录像装置《物》是从黑暗中显现万物,《指纹星球》和《光写姓名》则是如何从人海中记住必死者,与遗忘做斗争:

“我的平面作品,不管是九十年代中期的喷绘迷彩系列,还是《说文解字》书法,或是《倒写唐诗》录像书法,都是在处理这个‘显现/消逝’的问题。直到2007年以后的《南京长江大桥计划》,‘显/隐’这个哲理性的问题被高度历史化,获得了更具体的质感:如《我曾经七十二变》竹编装置和《细胞》竹编,也是形象如何从背景中涌出或消融。”

▲ 邱志杰新书《万物有灵》内页(摄影:沈晓闽)

《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则探索历史宿命中角色的重复出现的机制, 本质上依然是“显/隐”对立与转化的讨论。2006年到2007年间历时一年完成的《记忆考古》,从历代革命口号到私人留言条到乱码日记,跨度广泛的信息隐藏在层层叠叠的水泥考古层中,则是个人与历史信息的相互容纳和显隐:

“2012年之后,通过为上海双年展所做的策展地图,我开始将“显隐”的逻辑运用于思辨性的概念空间,掌纹、策展写作、山水,均成为地图。人生、历史、阅读和事件在地图中点线相连,显隐不定。描画出机缘、命运的交织关系。”

▲ 邱志杰新书《万物有灵》内页(摄影:沈晓闽)

邱志杰在九十年代中期专心学习语言哲学和现象学。“显/隐”思辨受到维特根斯坦“原型现象”、生活形式中的语言游戏,以及海德格尔的艺术作为真理的确立道路等思想的影响:

“但是作为从小受书法训练的文人,我的内核却是中国文化中的人生空漠感,也就是“鸿爪雪泥”“过眼云烟”“向死而生”“天地过客”等一系列意象。 “生死智慧”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套政治伦理、历史观和艺术观。”

▲ 邱志杰新书《万物有灵》内页(摄影:沈晓闽)

但是和一些把中国文化阐释为虚净无为的神秘主义论者不同,邱志杰的人生空漠感的表述,不是沿用了已成定式的枯禅般的寂灭模式;不是表现为视觉上的清淡玄远,迷雾中的云山一角若有若无。而是强调视觉上的密集、丰富和动态:

“形象纷至沓来,目不暇接,事件具体鲜活,遭遇百出,但来者如潮去者如烟,体验者在剧变中随机塑形,时隐时显。我从来喜欢凝视喷泉水柱,假想拿快门速度很高的高速照相机,从各个角度一圈拍下来,连成一个动画,你就可以转着看它。你看到就是固体的雕塑,这个雕塑有很丰富的细节,而没有一刻停止,不停地朝前滚动,这种方生方死,就是一锅开水,到处冒泡的状态,是那种杂乱的、热闹的,丛林状态的生机勃勃中的一种隐身。”

▲ 邱志杰新书《万物有灵》内页(摄影:沈晓闽)

在这些故事中,邱志杰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本书中,所存在和呈现的,并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它所呈现的,是无数的人的网络,在关于整个人类的思想和知识的宇宙中,以“显”和“隐”的方式来予以呈现。而在邱志杰个人身上,这种呈现是以他个人思想的历史作为主线的。在这条主线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人类璀璨的文明,如天空中浩瀚的星辰,照亮着我们的世界,也呈现在他所走过的这二十五年的生命历程中。

对于今天的新书发布会而言,这样的日子,它不仅是显现的关于邱志杰本人的宇宙地图,同样也是他四十八岁的生日这一时间节点的标记。这样的一个日子,它所承载的是什么呢?它所承载的是关于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