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开卷书坊”第六辑首发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石皓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14

摘要:8月18日午后,一场雅集在福州路725号一楼“书香建行”举行,数十位知名作家、学者从四方汇聚一间古朴茶室,既为讨论“开卷书坊”新书,也为一场久别相会。

meishubao/2017091410542520387.jpg


8月18日午后,一场雅集在福州路725号一楼“书香建行”举行,数十位知名作家、学者从四方汇聚一间古朴茶室,既为讨论“开卷书坊”新书,也为一场久别相会。

此次聚会的策划者董宁文,18年前为《开卷》执行主编,每月一期。守候着《开卷》这本薄薄册子,劳苦不一而足。作家彭国梁在文章《说说董宁文》里透露,每期《开卷》,董宁文至少要向全国的读书界名家和真正的爱书人寄赠四到五百,每个信封都是他一笔一划地写。

创刊两年,平实雅致的文化风格收获许多好评,董宁文便着手为《开卷》的作者张罗出书,取名“开卷文丛”。

2010年春天,董宁文将“开卷”系列文丛做成一套精装小书,以“开卷书坊”的名字亮相当年上海书展。及至今年书展,“开卷书坊”已做到第六辑。

2017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第六辑“开卷书坊”共6册,分别为朱健《人生不满百——朱健九十自述》、徐鲁《夜航船上》、彭国梁《近楼书话》、子张《人在字里行间》、张瑞田《百札馆闲记》和王成玉《书话点将录》。

当日会谈由文汇出版社与建设银行上海分行联合举办。彭卫国、王为松、高克勤、周伯军、周立民、程昊、邵绡红、章洁思、赵蘅、陈克希、韦泱、桑农、丁言昭及“开卷书坊”新书作者等20余位在各自领域有影响的人物与会,陈子善主持。会谈讲述与“开卷”的渊源,表达对“开卷”文丛的喜爱与担忧,指出专业领域的弊病,每人都抒发了作为爱书人的个性与情感,疑虑与追问。

雅集今已越来越少,但作为一种生活范式,可洗心尘。董宁文和文人朋友们仍坚持每年聚会,人不多不少,气氛不闹不寡,春风化雨,慢慢聊。董宁文说,同道新交是故人,大家以朋友的身份聚集,认认真真。这是“开卷”的风格。

meishubao/2017091410501186495.jpeg

▲“开卷书坊”第六辑

本次出版的“开卷书坊”第六辑,内容上可看之处许多。诗人朱健先生今年95岁了,《人生不满百·朱健九十自述》是他的晚年自述,颇具韵味,年龄对心竟无干扰。少年时期,一夜写下二百五十多行的长诗《骆驼和星》,发表于《希望》创刊号,从此被称为“七月派”诗人之一。他自己则说,我是靠这首诗吃了一辈子。朱健一生坎坷也丰实,有人为他总结,干革命,写新诗,当厂长,搞《辞源》,又搞电影。他说自己一辈子做过的事跨行业太多,最后,终于回归文化、回归诗歌。这本自述,是朱健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故事与历史选择,人们又看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那个朱健,还有与百年风云中国一起成长的知识分子。

王成玉的《书话点将录》同样妙趣横生,全书用传统“点将录”文体,月旦人物,趣说书话,以人为纲。指出种种书话现象,涵盖近百年来国内书话界的一百余位知名人士,写到的周越然、巴金、赵家璧、施蛰存、金性尧、黄裳、王元化、邓云乡等文化名家都曾居住在上海。

又如子张新编选的一部关于人与书的随笔集,叫《人在字里行间》。书中所写,有不少已故文化大家和诗人如冰心、陈寅恪、戴望舒、艾青、纪弦、木心,也有当代重要文人学者如来新夏、木斧、冯骥才、韩寒等,活跃于当代民间读书界的重要报刊和人物也在书中留下生动面影。

子张说起青年时在上海寻访文化大家的经历,对所遭遇人事抱持动人的回忆。2000年孟夏,子张在上海待了一周。第一个拜访的人是贾植芳。贾先生用山西话讲了一下午,从此他记住了贾先生的亲切坦率,锋发大胆。次日,去华东师大找钱谷融教授,钱老时年81岁,仍然硬朗健谈,书橱上尽是茶叶罐。又拿着陈子善的手绘地图去愚园路找施蛰存,询问左邻右舍,无一人知道施蛰存。凭直觉,找到一个小门走进去,逆着光,穿蓝色睡袍的施蛰存就站在那里了。施蛰存带着助听器,拿来一摞纸,普通话说不出的就写下来,有时大声讲话,怕子张听不见。两人说到了意象诗里“极司斐尔公园”(中山公园)的所在,还有公园里穿着黑衣服,像蛏子一样只露出眼睛和脚的女人。印象中,施蛰存先生的眼睛笑眯眯的。

近三小时的雅集,与会者用不紧不慢的语速,对文化现象给出用心的澄明。有了认真的思索,对文化也才有了理性觉悟。而这样认真的方式,也让与《开卷》有关的人举着火烛,持续夜航,在暗夜的海面上吸纳渴求的人影,风帆鼓起了,气候已成。作家眉睫说,他第一次投稿给《开卷》时,还是个大二的学生。那时他总感到孤独,以为住在地底——世界上还有我这样的人吗?直到收到董宁文的回信,他在操场上张臂狂奔,真高兴啊,像离开地底见到了海。原来世界上还有和我一样的人,用读书的方式活着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