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斯和桑德:魏玛共和国的记录者——“描绘一个国度:1919-1933年的德国”展评

阿弥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7-06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充满了创伤与动荡。1919-1933年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短暂的和平时期,即魏玛共和国时期。彼时,德国还没有从“一战”战败国的伤痛中重新站起来,而新的战争却已悄悄萌芽。正如达达主义艺术家表达的那样,此时人们的价值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理想和生活都不再具有确定性。

meishubao/2017070616172461276.png

展览“描绘一个国度:1919-1933年的德国”就是对此时德国人民生活状态的反映。本次展览以肖像作品为主,着重表现两位艺术家——画家奥托·迪克斯(Otto Dix,1891–1969)和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的艺术实践。展览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独立的展览:“奥托·迪克斯:邪恶之眼”(Otto Dix: The Evil Eye)与“艺术房间:奥古斯特·桑德”(ARTIST ROOMS: August Sander)。迪克斯是德国“新客观社”的代表人物,其他的著名画家还包括乔治·克罗兹(George Grosz)和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这些画家常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现实,以愤世嫉俗的风格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种倾向在迪克斯的展览作品中非常明显。相比较而言,桑德的作品则冷静而克制。他的144件作品皆来自其在1920年代就开始的摄影项目:20世纪的人民。他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进行了拍摄,并将图片分门别类,力图构建一个全面的社会版图。

meishubao/2017070616185734976.jpg

Otto Dix Self-Portrait with Easel 1926 © DACS 2017.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迪克斯以一名机枪手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残酷程度可以从他的系列作品《战争》(Der Krieg)中窥见一斑。我们可以想象,在其作画的1924年,他的记忆闪回到那堆满腐烂尸体与虫蛀头骨的战争场面时,心情会有多么复杂。战争带给他的伤痛导致他对生活充满了悲观和不信任感:在1922年的一幅水彩画中,他画了一个站在布满血污的十字路口的女人,这个女人穿着紧身衣和连脚袜,手里挥着鞭子,很可能是个性工作者。这幅画的题目为《献给撒旦》。而在一幅名为《在豹皮上斜倚的女人》的画中,则表现了一个妆容浮夸,表情粗俗的女人。除此之外,他的很多作品还表现了魏玛共和国时期柏林的夜生活人群和场面。他曾经发表过一个达达主义的观点:“我不关心政治也没有任何倾向性,我不是和平主义者也不是道德主义者,我什么也不是。”正是这种虚无主义的观点,才使得他将注意力放到了社会边缘人、享乐主义者和颓废主义者的身上。这是他眼中最深刻的现实,是启示性的,亦是颠覆性的。他曾在1965年说道:“我们想要看到事情的全貌,没有一丝遮蔽的、清晰的、没有经过艺术处理的全貌。我发现了新的客观。”

meishubao/2017070616205024912.jpg

Assault Troops Advance Under Gas, 1924 by Otto Dix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meishubao/2017070616214328800.jpg

Otto Dix, Reclining Woman on a Leopard Skin 1927 © DACS 2017.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展览并没有讲述迪克斯之后的故事。当纳粹在1933年上台后,迪克斯被工作了6年之久的德累斯顿艺术学院解雇了,理由是他“破坏了德国的传统道德,并颠覆了神圣的战斗精神”。1934年,他的260幅作品被纳粹宣传部没收,其中包括此次展出的作品《珠宝商卡尔·克拉尔》(The Jeweller Karl Krall,1923),这幅画被纳粹放进了1937-1938年的颓废艺术展。

meishubao/2017070616224221124.jpg

Otto Dix Portrait of the Jeweller Karl Krall 1923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然而,迪克斯表现的真的是现实的全部吗?桑德的摄影提供给我们另外一种解答,并且似乎是更可靠的答案。桑德的家庭并没有艺术背景,成为摄影师纯粹是因为偶然。他的父亲是一家矿上的木匠,后来以经营小农场为生。他是在矿上第一次接触到摄影——帮助一个摄影师抬器材。1897年-1899年服兵役时,他成为一个战地摄影师的助理。1909年,他在科隆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meishubao/2017070616244538230.jpg

August Sander Photographer [August Sander] 1925, printed 1990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桑德的作品虽然多以肖像为主,但作品的名称都不是用他们的姓名来命名的。他要表现的重点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透过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的人的状态来窥探现实。他将所有的作品分成了七个类别:农民、灵巧的手艺人、女人、阶级和职业、艺术家、城市和“最后的人民”。碰巧的是,桑德还为迪克斯和其妻子拍了一张照片。但那只不过是众多肖像画中很普通的一幅,我们不会发现那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夫妇二人也并不比其他照片中的糕点师、孩子们、盲人、企业家或者共产主义者们特别。

meishubao/201707061626126189.jpg

August Sander The Painter Otto Dix and his Wife Martha 1925-6, printed 1991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meishubao/201707061627275430.jpg

August Sander, Young Teacher c.1928, printed 1990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meishubao/2017070616284311426.jpg

August Sander, Young Teacher c.1928, printed 1990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在风格上,艺术家更强调人物的面部和服饰,背景尽量简化。那可能是简单又模糊的风景,或者是房间的一个空角落。大部分人穿着朴素,表情是有些正式的严肃,这可能来自于面对镜头的不适应,但更可能是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他们就好像是一个个标本,令人惊愕,但却又为观众提供了其生活环境的真实信息。与迪克斯的反叛性人物不同,桑德让我们看到了沉浸在一个保守又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的最真实的人民。也无怪于有人将桑德的作品比作左拉的小说。左拉的小说是比现实主义还要真实的自然主义,在某些篇章中,他拒绝对现实做一丁点的艺术处理。小说家阿弗莱德·都柏林(Alfred Döblin)认为桑德的作品是“研究过去30年文化、经济历史的绝佳材料”。

meishubao/2017070616294412040.jpg

Police Officer, 1925 by August Sander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meishubao/2017070616302323874.jpg

Weimar sophisticate … Secretary at West German Radio, Cologne, photograph by August Sander, 1931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如此说来,迪克斯的作品竟然是一种迫害妄想的虚构吗?并不是。两位艺术家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三维现实的不同侧面。而现实,最宽广的侧面,不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吗?由此说来,桑德的作品更接近现实的本质与内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