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北京”遭遇的尴尬和机遇

高凡丁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5-18

摘要:2017年的“艺术北京”热闹依旧,从VIP之夜到公众开放日,如织的人流足以令主办方引以为豪。但同时,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也浮出水面:大牌画廊与高价作品的成交量减少,现场成交的仍以平价展品为主,总体销售业绩不尽如人意——与“艺术北京”的品牌效应和今年的旺盛人气相比,没有明显提升的销售额无疑让各方都有些失望。这一尴尬现实,也凸显出以“艺术北京”为代表的国内艺博会在当下面临的困境。

人气与销量难成正比

2017年的“艺术北京”热闹依旧,从VIP之夜到公众开放日,如织的人流足以令主办方引以为豪。但同时,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也浮出水面:大牌画廊与高价作品的成交量减少,现场成交的仍以平价展品为主,总体销售业绩不尽如人意——与“艺术北京”的品牌效应和今年的旺盛人气相比,没有明显提升的销售额无疑让各方都有些失望。这一尴尬现实,也凸显出以“艺术北京”为代表的国内艺博会在当下面临的困境。

meishubao/2017051817140616331.png

“艺术北京”展览现场

造成这一境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冷却”,驱使绝大多数画廊不得不考虑是否选择参加博览会、参加哪个博览会,需要艺博会为其带来即时效益,以此抵消其正常经营之外的劳动成本。由于国内艺术品一级市场已经步入“去高价化”的时期,如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参加的博览会不能真正推动销售,对于画廊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亚洲艺术中心负责人李宜霖表示:“如果参加一场艺博会,成本(包括展位费、布展费等)是20万元,加上售出作品后给艺术家的分成(通常是50%),意味着画廊至少要卖出去80万元才能收回成本。”如此看来,如果画廊带来的作品标价10万元,那么它需要出售10件作品才能达到自己的参展预期值,如果收益不佳,博览会展商流失就成为了必然。以前人们所看重的博览会宣传效应,与今天网络的宣传作用相比,也不再具有吸引力。 

其次,“艺术北京”与画廊一样,期待新藏家入场。但从整体销售状况看来,新一批当代艺术藏家群体尚处于培育过程中,将大部分本身仅仅是艺博会观众的高净值人群和中产阶层培育成为艺术品消费者,是一件考验市场耐心的工作。本届艺博会中,很多画廊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带来了性价比更高的作品,但高价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收藏有待于后续的市场推动。

记者从秋刀鱼艺术中心、艺·凯旋艺术中心、玉兰堂、星空间、索卡艺术中心、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诚品画廊、桥舍画廊等销售情况不错的画廊那里得知,虽然画廊带来的作品价位比较宽泛,但高价作品,如100万元的周春芽雕塑《绿狗》、70万元的王玉平油画作品等,均不如标价在5万元上下的作品更受欢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也确认了这一情况:“这次给我的感觉是10万左右的作品比较好卖。”相比之下,还有一些画廊则失望地表示短时间内不会再来参加“艺术北京” 。

第三,近年来国内的艺博会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北京和上海三足鼎立演变成目前的香港、北京、上海的三地各自称王。因为不同区域所具备的市场土壤、艺术产业资源以及藏家品位的差异,导致北京原本具备的画廊资源被进一步分流。但这对于“艺术北京”来说,也可能是促动其不再一味固守阵地、主动开拓未来的机遇。 

在艺术市场研究者马学东看来,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特征是国际化,但它依旧是一个以西方品味为主导但却面向亚洲收藏者的交易平台,对国内画廊发展长久的支撑力度较为有限。最近4年,上海艺术生态圈全面崛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走精致化发展路线。各地艺博会所有的艺术资源、艺术产业结构和藏家资源不尽相同,所以无论是国内画廊还是国外画廊,其选择艺博会的标准,还是要看哪家艺博会提供的服务更周到。 

巩固与改变势在必行 

无论如何,“艺术北京”一直秉持着“立足本土,面向亚洲”这一较为实际的发展目标,逐步蜕变成为集合当代艺术、经典艺术、设计艺术和公共艺术的综合形态的艺博会。虽然原先的市场格局被打破,“艺术北京”的独特性也正在被稀释,但其所建立的市场、群众基础尚在,探索新道路势在必行。 

“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谈道:“我们确实需要深刻思考,比如我们的服务环节、自身建设的问题。走的时间长了,可能有些怠慢与疲软。今年收到了许多的反馈,意味着大家对艺博会有更高的期待。北京有足够大的市场与收藏群众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培养,许多人会选择来‘艺术北京’购买人生中的首件艺术品。这同时督促我们的服务必须升级,加强与展商的交流沟通,明确艺博会的精准定位,建立藏家的分层服务,打造更强大的群众基础,都是未来我们需要去一步一步做的事情。争取办一个亲和的,同时具有丰富的学术、展览形态的‘艺术北京’。”  

从销售境况看来,虽然以上诸多问题仍在困扰着市场,但它们正在慢慢好转。艺·凯旋艺术中心负责人李兰芳表示:“许多艺博会的主要成交都发生在VIP之夜当晚,但‘艺术北京’不一样。在这儿每天都可能有销售产生,尤其是最后一天,来询问的人非常多,可能销售就发生在下一秒。”还有许多画廊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艺术北京”接触的客户,新藏家比例占到了50%以上,在这些人中有不少是第一次购买艺术品。此外,还有不少圈内人士感慨:“虽然北京有许多的艺术机构在798艺术区等地区集中,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许多人他们平常的工作生活很忙,不一定有时间去画廊逛,‘艺术北京’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正如董孟阳所说,凭借自身力量继续拓展客户群体,“不能以三五年论英雄”。而对于一个已经举行12年的艺术博览会而言,如何兼顾参展商的商业诉求以及收藏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做到既能顺应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崛起势头,也能平衡艺术品收藏与销售二者的关系,仍是必须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