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瓷赏鉴要略

王建伟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1-16

摘要:按装饰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画珐琅又可分为铜胎、料胎和瓷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一般又称为“珐琅彩瓷”,简称“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帝授意,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雍乾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 

珐琅彩瓷是由景德镇“御窑厂”供烧素胎、白地,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按装饰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画珐琅又可分为铜胎、料胎和瓷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一般又称为“珐琅彩瓷”,简称“珐琅彩”。 

珐琅彩瓷另有一别名:“古月轩”。但目前在康雍乾各朝的珐琅彩瓷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仅有个别晚清玻璃胎画珐琅器物署此款,据此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应署此款,遂以“古月轩”名之。

珐琅彩瓷器的主要特征 

1.珐琅彩瓷胎、釉、造型。珐琅彩瓷器的胎、釉在用料上和其他官窑瓷器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制作上略有差别。它的主要特点是:釉质极细,釉色极白,器物的胎壁较官窑精品略薄,器形极规整。而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因处于初创时期,质量略差。 

珐琅彩瓷器大器稀少,小件居多,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康熙时期珐琅彩瓷造型有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还有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现绝大多数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当时称作“宜兴胎画珐琅”。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物造型有瓶、碗、盘、碟、盅等,均隽秀典雅,胎体轻薄,有的达到半脱胎的程度。乾隆时期的品种最多,形式趋于多样化。 

珐琅彩瓷器造型多与当时官窑瓷器造型雷同,在鉴别时,要研究它本身的对比变化,以珐琅彩瓷器本身的碗型来看,康熙时期碗型一般腹部较丰满,乾隆时期碗腹部偏内收。 

2.珐琅彩瓷器的彩质、彩色和绘画。彩质、彩色和绘画是鉴别珐琅彩瓷器的最主要部分。珐琅彩是用珐琅质加樟脑油调和而成的一种彩料,因其质似料故称“料彩”。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一般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内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淡黄、深蓝、胭脂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钩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当时珐琅彩瓷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釉面会出现细小的裂纹。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中,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的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后再烧制而成的。 

从传世品看,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除了少数如康熙朝珐琅彩瓷器那样以色地装饰外,大多是在洁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绘,一改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上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描绘院画风格的花鸟、花卉、竹石、山水等图案,画面空白处题以书法极精、内容文雅的相应诗句,而且诗文的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闲章,句末则有两方皆朱文或两方上为白文下为朱文的闲章,致使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乾隆时期以珐琅料装饰的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很丰富,瓷胎画珐琅瓷器上的装饰题材主要是山水、花卉、花鸟图等,瓷胎洋彩瓷器上的装饰题材则多见中国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特别是新增的各种色地、色地开光、色地轧道珐琅彩瓷器,图案繁缛,不留空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珐琅彩瓷器的款识。珐琅彩瓷器的纪年款识性质和一般官窑纪年款识一样,都不单纯是为了纪年和装饰美观,而是御用的一种标记。 

康熙早期,珐琅彩瓷是没有款识标记的,到了康熙四十年之后,出产的才有款识标记,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或深蓝色图章式堆料款,款外套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外围双线方框。宜兴胎画珐琅器上用黄色珐琅料写款,当是因为黄色可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而若以褐色地衬托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meishubao/2017011615212137973.pngmeishubao/2017011615222127431.png

【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的外底均署年款,以蓝料彩“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宋錾体印章式款最为多见,款外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极其规整,很像用刻好的图章戳印而成。也有少数器物署上述同式款,但无边栏。雍正珐琅彩瓷器也有署青花款者,所见有“雍正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青花款只能在施釉前书写在瓷胎上。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雍正蓝地珐琅彩花卉纹“万寿长春”浅碗,口径11.7厘米,四字分别题写于外壁四个花朵的中心,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款。 

meishubao/2017011615320479942.pngmeishubao/2017011615333991562.png

【清】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的款识都统一用蓝料书写“乾隆年制”四字款,有三种写法。一是继承上述雍正第三种书写传统,这种款识是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最流行的一种款识。二是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中,有一种高足杯的四字楷书款,是按照“乾隆通宝”制钱的排列形式,上乾下隆左年右制书写在足内边沿,故称之为“金钱款”,这种款识所见不多。三是在双线方栏内用铁线篆(小篆)书写的两行款识,因为很多像方印章,故称为“图章款”。这种款识大多书写在特殊繁密的“锦灰堆”开光绘画的瓶类底部。这种铁线篆款识当为珐琅彩瓷器发展的最后一种款识。 

meishubao/2017011615352146656.png

【清】乾隆珐琅彩锦地描金花卉纹象耳瓶

后仿珐琅彩瓷的特征

珍贵的珐琅彩瓷器在清廷的统治下一直深居宫苑,密不示人。直至民国,随着故宫开始对外开放,珐琅彩瓷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其仿品也开始相继出现。珐琅彩瓷民国仿品数量虽少,但质量却精,完全可以迷惑一大批未曾接触过真品的爱好者,目前在市场中流通和炒作的也多为民国仿品,这些仿品有些是“旧胎新彩”。旧胎新彩的仿品也称“旧胎后挂彩”,制作时选胎非常严格,是利用未经绘烧过的雍正或乾隆珐琅彩瓷器素胎仿绘的,这种仿品很少,也最易乱真。 

此类仿品多数比真品画得还细,从画风上找不出任何破绽,只是造型上多有改变,或者比真品略显笨拙、或比真品偏小,在旧藏珐琅彩瓷中找不到同样的造型,此类仿品完全是烧制者凭想象烧制而成。但也有与真品完全相同的,如故宫陶瓷资料中就有仿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碗、仿雍正珐琅彩白地梅花碗、仿乾隆白地珐琅彩天竹花卉瓶等十几种精致的民国仿品,这批仿品水平极高,其造型、彩绘几乎与真品无异,如果没有见过真品,将两者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是很难判断真假的。 

色彩和绘画是珐琅彩瓷辨伪的关键,此类仿品所使用的珐琅彩料都是经过精心调制,绘画彩染也是按真品照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百年后真伪相聚,其用料和技术的差异(由于素胎往往保存不当,挂釉绘彩烧制后,仔细观察有些釉面局部会出现一些细微的黑色麻点现象,俗称“黑痱子”),色彩及绘染的差异(如会发现仿品所用的彩料都是粉彩与料彩的混合体,不是真正的珐琅彩瓷)等,总是不可避免。因此,只要用心感悟,多实践,珐琅彩瓷真伪终是可以正确鉴别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