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家如何面向国际艺术收藏

文/蓝镜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1-09

摘要:在一个健康运作的艺术品市场系统下,艺术家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作品,不能让作品以自己将来无法把控的方式投入到市场,在作品流入市场之后要相信市场的公正性和平衡性,这是一个双向的决策和选择。艺术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意气用事地指责他人行为不端,在当下现实中没有实效性,用历史眼光来看便有可能会为后人准备一个可笑的谈资。

近日,一场名为“基弗在中国”的展览,让中央美术学院连同中国艺术圈卷入一场法律和道德的风波。谁是最后赢家已难以判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目光还是应该瞄准艺术作品本身。基弗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这个展览展出了80余件作品,展览组织者称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一位个人藏家。但随后,伦敦白立方美术馆隆重推出基弗新展“瓦尔哈拉(Walhalla)”,展览囊括了基弗最新创作的大型装置、雕塑与绘画。当即即有批评家、艺术家通过自媒体等渠道评说“基弗在中国”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与“瓦尔哈拉(Walhalla)”相比是二流作品,完全不能称之为基弗代表作。暂且不论这些批评家、艺术家的评说是否有理论依据,但事实却引起了我们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收藏家、投资者介入到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收藏领域,遗憾的是,收藏家花了钱却可能没有买到最好的作品,就像在“基弗在中国”展览中对作品艺术水准就有很大争议。那么,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收藏家如何面对国际艺术品市场?

由基弗事件谈艺术家和艺术市场的关系

文/蓝镜

  几年前,我去拜访英国雕塑大师托尼·卡拉克(彼时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院长),看到过道上有一件小型的作品被放在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间想起来,有位收藏家朋友说想收藏一件托尼的小型作品,于是我故作轻松地问托尼:“这件作品卖给我吧?有个藏家想要。”大师看了我一眼,半秒钟都没犹豫地拒绝了:“不行,这个是废品,正准备扔掉,你让那位藏家和我的代理画廊联系吧。”

  大师到底是大师!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有一年元旦,去一个意大利朋友家里一起庆祝,刚走进院子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客厅墙上挂着我的画作,那是当年为谋生粗制滥造的一幅作品,本来以为卖出去了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再相遇,不料却在这里狭路相逢。女主人热情地迎出来,竟然还认出了我是画作的作者,那个元旦之夜我终生难忘,主人越热情,我越感到无地自容。

  今天想到这两个故事,要说的是艺术家处理自己作品的态度问题。凡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知道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有高潮有低谷,不同状态下做出来的作品在质量上当然会有差别,在外人看来可能只是毫厘之差,但在作者本人看来却可能是天壤之别。

  作品在流入市场之前可以由艺术家任意处置,一旦进入市场作品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它虽然是艺术家生出来的孩子,却不能由着艺术家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它的生死和自由。

  其实这个问题,说的也是藏家和艺术家关系的问题,这也是此次基弗事件的讨论要点之一:艺术作品一经流入市场,它的生死去往大权就不再把握在艺术家手里,而是被移交到了收藏家那边。艺术家把哪些作品、多少数量、以何种方式转交给哪一个藏家,是艺术家一开始就应该有计划的分内之事。

  基弗事件的本质,其实是艺术家与收藏家关系平衡的问题。德国著名画廊业主秀瓷先生在Facebook上对基弗事件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只有少数大牌艺术家有涉水灰色市场(指的是不经过代理画廊,由艺术家本人或经第三者与藏家之间产生的交易,并不违反法律)的资本,中小级艺术家涉水灰色市场如果引起代理画廊的不满可能会导致解约,而大牌艺术家则因代理商的竞争状态而不存在这个风险,但是,艺术家既然决定要涉水灰色市场就要承担自己有可能无法把控的局面:代理画廊在做展览时一般不会越过艺术家本人独立运作,而灰色市场的买家终点站却完全可以这样,尤其是那些跟随艺术家多年,拥有艺术家各个时期作品的忠诚型收藏家。一般来说,艺术家在面对这个自己不能把控的局面时大都持潇洒以对或有苦难言的容忍态度,但基弗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既要灰色市场,又要把控局面。

meishubao/2017011111060619919.jpg

“基弗在中国”布展现场

  我目前还不敢肯定秀瓷先生的评论是否恰当,基弗事件真相究竟如何还在调查之中,我在这里只想讨论与每一位艺术家都切身相关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些讨论能给我们自己的艺术事业发展总结出有用的经验教训。教训之一就是:艺术家对待自己艺术市场的态度,其实也就是艺术家对待自己艺术事业的态度,艺术家是对收藏家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艺术负责。

  与艺术家相对应的市场另一端是收藏家。国内的收藏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尚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收藏家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的地方是:收藏家和艺术专家的合理分工合作。通过对基弗事件的一些反响,我们也意识到国内艺术界在收藏家与艺术专家合作这一问题上还存在很多误解:收藏家和艺术专家的合作不是可耻的狼狈为奸,而是促进艺术事业发展的健康途径。收藏家的好恶会直接影响艺术市场,艺术市场的趋势又会直接影响艺术发展的方向,所以,收藏家的品位和素质会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的艺术价值取向,在收藏家本人不是艺术专家的情况下,能够保障收藏家品位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和艺术专家的健康合作。事实上,欧美著名的大收藏家们,几乎都是通过聘用专业咨询人士来保证所收藏作品的质量。那些兼行收藏的大型企业,比如很多银行或工商企业都有为收藏艺术作品专门提供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支配大都是由特聘的专业人士来完成,专业人士的水平信誉和品牌效应则是由他们所选艺术家的发展尺度和所选作品的市场升值率来检验,一环扣一环,哪一环上的人都不愿意损害自己的声誉,从而也就保障了艺术市场上作品的质量。

  总而言之,在一个健康运作的艺术品市场系统下,艺术家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作品,不能让作品以自己将来无法把控的方式投入到市场,在作品流入市场之后要相信市场的公正性和平衡性,这是一个双向的决策和选择。艺术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意气用事地指责他人行为不端,在当下现实中没有实效性,用历史眼光来看便有可能会为后人准备一个可笑的谈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