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玉雕的变化

陈洪亮  来源:《中国国家美术》 发表时间:2016-10-30

古代社会,由于受到设备和工具的限制,玉雕一般都略显笨拙,造型相对粗犷,一些细部刻划、镂雕不如现代到位;另外由于工匠地位所限,无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传统社会的审美观点相对保守,造成玉雕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相对显得单调。当然也不乏传世佳作,可惜凤毛麟角。而到了现代,玉料空前充足,制作设备更新换代,从业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由于信息的发达,可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对玉雕的造型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代玉雕与传统玉雕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玉雕行业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工艺制作;二是玉雕创作本身,包括创作者、玉雕语言和文化内涵;三是审美趣味。而且这三个方面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工艺制作的变化

玉器的制作工艺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古代,玉雕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总体上十分落后,建国后的玉雕行业完成了全面复兴,通过合作化运动,生产单位由个体变为集体,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生产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国有生产体制,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的生产格局。高度集中的生产体制能够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逐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促进了玉雕行业的繁荣发展。

玉雕属于手工技艺水平较高的行业,新中国成立之初,玉雕工艺设备有了本质上的改进,由旧时的水凳变为一些电动工具,各种玉雕机械,如开料用的大型切料机、普通的车床式的玉雕机、雕琢大型玉器的手持式的玉雕机、抛光机等。同时还配有各种规格的金刚石锯片、金刚石磨棒、金刚石钻头等,可用于玉雕中的切削、浮雕、刻线、开膛、透雕、钻孔等所有用途。或者在制作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采用机械,普遍采用钻石粉工具、超声波打孔、电动高速磨玉机等设备。基于工艺、技术的全面革新,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玉雕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抛弃了纯手工的生产方式,在技术层面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由此带来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减轻了劳动强度。 

传统的“琢磨”意义也在工具和工艺的改进中发生了变化,原来治玉不但是“琢磨”思想、“琢磨”人品,还是名副其实的“琢磨”工艺。技术的进步虽然把工艺家从低级、重复、繁重的工序中解放出来,但是玉雕无法完全采用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因为玉石有千般颜色、万种玉质,玉器雕刻只能量料取材、因材施艺,任何机械、工具都无法代替人的设计、构思。因此,玉器工具设备的改进并不能改变玉器手工制作的特点,“随形设计,因材施艺”始终是玉雕创作的一大特点。


二、玉雕创作本身的变化

当代玉雕创作本身的变化,主要包括制作者、玉雕语言(造型、题材、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

1、制作者身份的变化:从匠人向艺人转变。先进的工具加快了制作的速度,使构想、制作过程缩短,促进了设计与制作的分离,凸显出设计者的重要性。建国后一直重视玉雕人才的培养,当代玉雕从业者数量众多,人员素质迅速提高,新一代的玉雕工艺家既不同于古代的工匠,也不同于传统的艺人,虽然绝大多数仍以传统的师承形式为主,但多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的专业教育,视野和知识面比较广,创新意识比较强,又有数十年严格的玉雕实践,这促使他们在玉雕的题材、样式、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成为推动现代玉雕创新的重要力量。于是在玉雕行业,产生了匠人和艺人的分化,技术一般的手工艺人到流水线上从事重复制作,而技术好又有创意的工艺家朝着艺术家的方向发展。

2、艺术语言的变化:从单一、传统向多元、现代转变。新一代的工艺家善于从古今中外的艺术中吸收营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西方透视、结构的造型原理,同时吸取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书法、石刻等艺术精髓,极大地丰富了玉雕的表现手法和工艺技法。在造型方面,部分工艺家接受了专业的造型训练,开始受到西方现代造型的影响,在造型方面,形体塑造更加准确,结构更加讲究。如果说建国后玉雕的题材有较多的意识形态影响的痕迹,那么8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步淡化,逐步了摆脱现实主义的桎楛,题材有大幅度的拓展,许多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新生事物的题材,为玉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代玉雕的创作题材更加多样化,将传统玉雕与当代生活进行融合,尝试将社会重大事件、热点等体现在玉雕中。比如出现了人体题材,有高架桥、5.12等各种崭新的题材。时代精神的赋予,使当代玉雕作品在题材和个性表达上更有创新和突破。时代审美语言的注入,极大地拓展了当代玉雕的表现风格,当代玉雕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风格非常丰富,如写实、变形、抽象等,融合了东西方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当代玉雕不再是简单的复古、尚古、尚雅,而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民族化、地域性和时代性。尤其是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玉雕大师,尊重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大胆创新,注重作品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时代语言。

3、文化内涵的变化:从工艺制作向艺术创作转变。玉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艺术。如果雕刻者本身没有一定的艺术涵养,从事玉雕只能说是“玉雕制作”。在中国几千年的玉雕传承中,技艺可谓精益求精,但始终未能完全脱离 “匠气”,还属于工艺的范畴。而当代玉雕已经摆脱了“三分手艺、七分工具”的传统工艺状态,自动化的现代雕刻工具让玉雕创作者能够任意切割玉石,这使得当代玉雕改变了传统玉雕注重工艺表现的观念,转而注重思想的表达,更加强调创意和创新。新一代的工艺家善于从古今中外的艺术中吸收营养,注重探索表现思想和个性,彻底摆脱了模仿、因袭的风气,不断提升工艺的艺术性,当代玉雕创作不再是工艺制作,已经升华成一种艺术创作。因为当代玉雕创作更加注重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注重艺术家个性的表达。


三、审美趣味的变化

玉雕创作者将时代的追求、审美、艺术和思想雕刻在玉石上,并赋予它的时代个性。近现代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传统的、象征等级制被打破,中间阶层不断壮大,引领着一股新的审美取向,审美观念从单一的现实主义风格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目前的玉饰市场,以和田白玉和翡翠价格最高。中国古代对“真玉”(和田玉)的玉色与玉质情有独钟,玉石审美体现出从追求内敛、含蓄的白色,而当代人对玉的选择,转向外向张扬的翠色。翡翠因其色彩丰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随着色彩文化的自觉与个性化,人们对色彩丰富的感受性需求日益增强,这是审美变化的内因。当代人追求玉色,并不表示降低了对玉质的要求,当代人较少把玉石与道德观念相联系,而更寻求玉色与玉质的平衡,只有色相、玉质、色泽与饱和度各个因素综合,才能体现出玉的品质。

当代玉雕不但追求玉质、玉色和玉雕的做工,还更追求玉雕的文化内涵。玉雕在古代历史上,作为宫廷贵族享有的奢侈品、权力象征物而存在,因此不计时间、劳力成本地精雕细琢,形成了繁缛、精巧的宫廷式风格,而进入现代社会,玉雕则量材为用,在技巧上不事雕琢,不求奢华,极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当代玉雕更加注重玉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注重艺术家创作个性的表达,并努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意义的再生产,追求较高的文化品位,渐渐形成了既经典又世俗化的艺术风格。

可以说,当代玉雕的形式更加多样、题材更加广泛,而且综合了传统文人气质和现代审美趣味,体现了当代人的思想和观念,即继承传统又不脱离现实生活,无论在创意题材、随形设计,还是皮色应用、工艺技法等方面,都更具现代审美意识。影响玉雕审美趣味产生巨大变化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玉石价格的影响。和田玉、翡翠的资源有限,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使得它们的交易价格一直攀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无论是玉石原料价格还是加工制作费用,其涨幅都十分惊人。原料的稀有性增添了玉石的经济价值,由于材料稀有昂贵,因此,小型的饰件和把玩件成为当下最多的品类。由于材料价格及成本费用的增长,商人们不得不珍惜材料,比如具有宫廷贵族工艺风格的翎毛类玉雕摆件,凤鸟要张爪透须,须尾等细处的翎毛都要表现出来,既耗时又费料,现在受材料和人力成本的限制,这些传统题材与工艺将濒临失传。广东玉雕以镂空为特点,但在现在珍稀材料以克计价的时代,作者不可能不计成本,加上镂空雕刻费时费力,于是转向薄意雕。

二是消费对象的变化。在古代,玉石属于帝王、贵族赏玩之物,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不准平民百姓享有,因此传统玉雕体现出繁缛、精雕细刻的宫廷风格。而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彻底改变了这种不可能,玉石工艺品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少数人享有的奢侈品到大众享有的消费品,消费群体从精英逐渐扩展到大众群体。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者身份的变化,都改变了传统玉雕的审美趣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玉雕在生产方式、创作队伍、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在题材、造型、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多样化,在题材广度、立意深度和审美趣味等方面,与古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考察当代玉雕的变化,可以发现当代玉雕的种种变化,不单纯是玉雕本身的原因,这种变化是当代玉雕对现代社会深刻变化的一种反映和应对。由此可见,当代玉雕在文化属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当代性,因为它及时、迅速地反映出现代生活的深刻变化。再从更深层次的意义进行挖掘,还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玉雕从原来贵族身份的象征,“昔日王谢堂前燕”,到今日“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从政治的民主化到经济的民主化,最终传递到文化层面,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民主化的特征,而当代玉雕的种种变化,正是文化民主化的外在表现。可见,从玉雕这样一个很微观的角度切入,来透视社会的发展变迁,依然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