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9-05-08

摘要: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出生于1452年4月,死于1519年5月,距今刚好五百年。

meishubao/201905081003484032.jpg

达·芬奇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出生于1452年4月,死于1519年5月,距今刚好五百年。

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大哲学家、诗人,后人称他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所有的赞誉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了解前人是如何想的,比了解他们是如何做的更有益——伏尔泰这话对达·芬奇尤其适用。

如果我们仅仅认为达·芬奇是艺术家,大概还不足以概括他在其他很多领域里的杰出成就。达·芬奇比诸文艺复兴时期的任何一人都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成就。他不仅在艺术领域,还在数学、流体力学甚至血液循环学等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眼光与科学知识水平超越了他的时代。那么,达·芬奇对自然和人体奥秘的永无休止的探索和他的艺术创造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曾经有人这么说:达·芬奇当时拥有13000页的非凡手稿,单就数学而言,如果把他手稿中数学的部分予以发表的话,那么,数学史大概就要改写了。而且,数学的发展有可能至少提前一百年。达·芬奇不仅仅在数学方面有研究,有非常过人的成就,他在流体力学甚至血液循环学、解剖学等很多方面也有自己诸多的独到发现。甚至到了20世纪,当人们看到他的手稿时,参照他手稿里的那些美妙插图来制作他曾经构想过的东西,比如降落伞、飞行器等,人们还是非常惊讶地发现,达·芬奇的构想并不是那种根本不切实际的设计,而是可以付诸实践的。所以,达·芬奇名下的13000页手稿,尽管到了今天,只剩下了很小一部分,但是,它的价值依然是无可估量的。

1994年,IT巨头比尔·盖茨花了3180万美金,买下了72页达·芬奇手稿。全世界很多博物馆都很想展示达·芬奇的这些手稿,看一看其中到底有哪些精彩的内容。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希望展出这些手稿,可是,比尔·盖茨提出了非常严格的保护要求。该博物馆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暂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所以,手稿的展览也就不能如期进行了。

达·芬奇的手稿里隐藏了哪些秘密,大概是今天21世纪的人都会好奇不已的一个话题。因而,当《达·芬奇密码》这部通俗小说广为流行的时候,大家对达·芬奇的那份好奇就变得更加强烈了。

确实,达·芬奇作为一个完全的人,作为一个在艺术和科学的诸多方面有浓厚兴趣又有很大建树的人,他所做的工作就需要分成科学和人文的成就两个部分。

达·芬奇曾经冒着触犯宗教禁忌的风险解剖人的尸体,而且不止一个人的尸体,从婴儿到老人,包括了很多年龄段的男男女女。他自称解剖过30多具尸体。

当他解剖的时候,他已经在了解人的构成的各个部分,包括人的肌肉、骨骼、血液循环甚至生命形成时的胚胎。人的身体里的秘密,他都非常认真地予以研究。他还做过当时一般人都不能做的一个实验,就是解剖人的眼球。当他把人的身体与器官一一解剖开来看的时候,他一定特别好奇:人的眼睛为什么那么神奇?通过亲手解剖,达·芬奇的内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他一直想知道,既然我看到了那么多的人的实际构成,可是,当解剖到最后的时候,人的心灵又在哪里呢?于是,他要设法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探索那个令其更为着迷的人的精神天地。这个方式就是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它们构成了艺术家的一种人文气息十足的探究果实。所以,就此而言,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跟一般艺术家的记录和反映有着根本的区别。

当他在构想人的形象的时候,他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到底是什么?对于人的好奇,对于人本质的研究,实际上正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主题——人的主题。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神性主题的强调,而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达·芬奇在这方面尤其有着非常过人的表现。

meishubao/2019050810071198889.jpg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1492),钢笔墨水画,34.3×24.5厘米,威尼斯美术学院美术馆。此画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性裸体形象,不过除了形象本身,画家还添加了很多计算人的比例的尺度和图形,别有深意。

非常有意思的是,达·芬奇手稿里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他用左手写下来的,而且是反写,不是从左边到右边,而是从右边写到左边,这是常人很难达到的一个技巧。毫不夸张地说,人形象本身的每一个部分都已经成为达·芬奇的那种刨根究底式的思考的起点。

确实,达·芬奇在他的绘画世界里思考了很多绘画本身以及和绘画里表现的形象有联系的问题。比如,绘画作品表现的可能是一个已经司空见惯了的宗教题材,但是,我们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画面里其实充满了对人和自然的一些非常深刻的思考。举例来说,在《达·芬奇密码》这本流行小说里谈得最多的一幅画——《岩间圣母》——就颇能说明一些问题……

达·芬奇的两幅《岩间圣母》,分别作于1483—1486和1491—1508,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和伦敦国家美术馆。此画主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奇特的背景,这背后又隐藏着一种怎样的“密码”呢?

随着《达·芬奇密码》这部长篇小说的广泛流行,人们对达·芬奇的好奇有增无减。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喜爱有加。据说,大名鼎鼎的戴高乐将军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会满面春风。人们惊叹,为什么一幅画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达·芬奇在这幅画里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令人惊奇的故事?

meishubao/2019050810081544025.jpg

《蒙娜·丽莎》让许多观众对周围其他的绘画作品视而不见了。

达·芬奇笔下的人物形象,最顶尖的表现形式当推他的一幅著名肖像画——《蒙娜·丽莎》。世界上不可能会有另一幅画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更遐迩闻名。每年超过900万人次的观众从世界各地涌入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一定要看一看这幅保险额目前高达7.82亿美金的肖像画。它的知名程度超过了西方所有其他的绘画作品。卢浮宫之所以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一定程度上正与此画有关。博物馆为了保护这幅画,在画的前面加了很多保护装置,尤其是三层的防弹玻璃。

meishubao/2019050810083338754.jpg

达·芬奇《蒙娜·丽莎》(约1503—1505),板上油画,77×53.5厘米,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非每位观众都能从此就真正地理解,为什么《蒙娜·丽莎》绝对是卢浮宫6000多幅珍贵藏画中最令人瞩目的作品。原因在哪里?这幅画是因为大家都想象它这么伟大才伟大,还是它真的就是如此伟大呢?这里面我想需要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我们可以先简单地看一下,这幅画到底是因为什么让我们今天所有的现代人如此好奇。

就画面本身而言,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去琢磨,这里有很多不同的理由。首先,这位艺术家太有名、太伟大了。而且,这个题材上本身所运用的描绘,也有非常过人的技巧。第二,有人说,这是因为曾经拥有的人非常举足轻重,譬如他是法国国王。第三,还有人认为,这幅画是一幅传播最广的画,很多的复制品,有很多后人的模仿。确实,很多后世的艺术创造的灵感来自这幅画,有很多的戏剧、诗歌等作品都竞相表现这幅画里的故事。第四,也有人认为,它曾经创造过很多前所未有的展览记录,譬如在日本展出,就有上百万的人,争相去看这幅画。

但是,所有这些原因加在一起,都是一些关于它所引起的反响的描述。这幅画本身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呢?我觉得,还是先从我们前面谈到的风景因素来看吧。


meishubao/2019050810090012377.jpg

《蒙娜·丽莎》局部

这个画面里,如果我们把它放大的话,会发现在背景上的那些山山水水,是很少见的形态。整个风景其实颇为奇特。可以说,此风景的奇异程度,跟《岩间圣母》里所出现的背景,有相似的地方。而且,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里的山水,尽管画得非常真实,但是,有一点奇异的地方,就是它的地平线并非处在同一个条线上,右边高,左边低。为什么艺术家要画一种左边低、右边高的风景呢?如果说这个奇异的风景表达了达·芬奇对自然的一份非凡好奇,那么,他又为什么在表达这种好奇的时候,要把风景画成右高左低的状态呢?

与此同时,大家也可以体会到,达·芬奇在描绘这幅画的时候,其实是有意要把这个形象推向一种绝无仅有的生动程度。据说为了让被画的模特儿——蒙娜·丽莎不会产生乏味或者说倦怠的神情,他让一支乐队在边上演奏音乐,然后,自己再说一些俏皮话来逗她,使她始终有一种开心的心境,而正是这个时候,她就会表现出我们在谈论这幅画的时候常用的一种形容:神秘的微笑。这种神秘的微笑来自于脸上非常细微的嘴角的变化。

研究者告诉我们,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的时候,蒙娜·丽莎已经是一个有身孕的女性。所以,达·芬奇画的是一个女性的形象,可是,这个女性的身体里又有了一种新的生命在成长。这让大家产生一个非常自然的联想:达·芬奇是把一个人的主题——生命从开始到成熟的全过程——跟自然中奇特变化的背景叠合在一起来表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达·芬奇所描绘的蒙娜·丽莎,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肖像的表现对象,而可能是对人的一个非常完整的生命过程的独特反思,是对自然本身跟人的关系的一种反思。因而,达·芬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一般肖像画所具有的记录功能,提供了这种记录以外的很多含义。


meishubao/201905081009272375.jpg

拉斐尔临摹《一位女士的肖像》(约1506),纸上素描,22.3×15.9厘米,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此画中人物的姿态与蒙娜·丽莎相似乃尔,而且其眉毛也显得妩媚有加。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这幅画里留下了太多让今天的人们啧啧称奇的地方。且让我们再回到这幅画的一个细节上:蒙娜·丽莎的眉毛问题。

2006年9月18号,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展览上,展出了16世纪达·芬奇《论绘画》的一个抄写本,人们发现,其中一张插图正是达·芬奇所表现的蒙娜·丽莎的形象,而且,这个抄写本里的人物形象是有眉毛的!那么,《蒙娜·丽莎》这幅画中的眉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人猜测,是在修复的时候被人不慎洗掉了。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当时意大利女性的一种时尚表现,即把眉毛剃掉。但是,不管怎么样,眉毛的有抑或无,都给我们观察此名画时带来了一种讨论的乐趣。

meishubao/2019050810094983856.jpg

达·芬奇《论绘画》抄写本(16世纪,原藏于梵蒂冈),2006年9月18日于保加利亚索菲亚国家图书馆,这是自1657年以来首次被租借展览。

据说,达·芬奇是死在法国国王的怀抱里的。所以,达·芬奇最伟大的一幅画《蒙娜·丽莎》最后留在了法国,而不是意大利。法国国王在艺术家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了艺术家很高的礼遇,给了他非常好的照顾,因此,有感激之心的艺术家就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蒙娜·丽莎》卖给了法国国王。在此之前,艺术家一直说这幅画没有画完,不肯出手,不肯给委托人,而是一直带在自己的身边。

事实上,有关《蒙娜·丽莎》的话题一直会刺激人们的好奇心。2004年,加拿大国立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的专家们应法国政府邀请,第一次与法国博物馆的研究实验室的专家们合作,对卢浮宫的《蒙娜·丽莎》进行了超高清三维红外扫描,由此看到了被画面表层已经变异了的亮漆所掩盖的诸多美妙的细节,如人物的某些服饰。他们指出,蒙娜·丽莎所披的透明薄纱服叫作“加尔内罗”(guarnello),是女性在怀孕或刚刚生育后的典型服饰。更为关键的是,在红外线反射映像中,蒙娜·丽莎的头发并非松散地垂下来,而似乎是束在脑后的女帽里,或者是做成了发髻,再盖上一层有暗色卷边的薄纱……可见,达·芬奇确实是把蒙娜·丽莎画成了已婚的女性。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画家又改成了象征未婚女性的披肩长发呢?

meishubao/2019050810101379746.jpg

原作与帕斯卡·柯特发现的肖像的电脑复原图

2015年12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柯特(Pascal Cotte)用自己发明的多谱反射技术在《蒙娜·丽莎》画像底下又找到一幅肖像,这是他自从2004年被准许用其发明的特殊多光谱相机拍摄原作以来又一重大的发现。在这一时间更早的肖像中,人物的目光不是正对着观众的方向,而是略向侧面看去,其形象显得更为年轻、消瘦和美丽,而且显然是绘有眉毛的。目前卢浮宫博物馆是谢绝所有采访要求的,因为柯特并不属于博物馆自身的科学研究团队。不过,这多少印证了以往的一种猜测:达·芬奇画过两幅《蒙娜·丽莎》。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同一块画板上画两次肖像画呢?是委托者的修改要求,还是艺术家自己的想法使然?两者的区别又有着怎样的特殊用意?

有时,则是一些貌似离奇的发现。例如,2010年12月,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蒙娜·丽莎》的研究专家西尔瓦诺·温切蒂(Silvano Vinceti)借助超高清图像的放大,观察油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睛,发现绿褐色的眼球上有黑色的微小字符。右眼是LV,左眼上的字符尚未完全辨明,但看起来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S。画面背景中桥拱下则还有数字72或L2。可以推测,这是艺术家在放大镜下用极纤细的画笔画上去的,也很切合达·芬奇的爱好,因为他十分热衷于用符号和密码来传递信息,同时,也特别重视眼睛这一器官,他相信这是心灵的门户。他在《蒙娜·丽莎》画作上留下微小字符,自然含有特殊的微言大义。这些字符作为特定的线索,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本身的意义。

温切蒂表示,自己这么做,是受到一本书的启发。其同事路易吉·博尔贾(Luigi Borgia)曾在古董店淘到一本1960年代法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其中提及蒙娜·丽莎的眼中暗藏了“各种记号和字符”。如果说,LV为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姓名的首字母,那么,左眼上的字符所指为何,就颇费猜测了。问题在于,已经颇有争议色彩的西尔瓦诺·温切蒂并不到此为止,还进一步直言,画的模特儿就是自1490年以来一直追随达·芬奇的学徒吉安·贾科莫·卡坡罗蒂(Gian Giacomo Caprotti),绰号“萨莱”(Salai,即“魔鬼”),他与达·芬奇的关系显得有些暧昧,曾被不少人怀疑有同性恋倾向。而且,达·芬奇不止一处地以萨莱为模特儿,譬如油画作品《受洗约翰》(1513—1516,卢浮宫博物馆)和素描作品《天使化身》(1515,卢浮宫博物馆),均与萨莱直接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形象要么女性化,要么有明显的情色意味。更为要紧的是,萨莱的鼻子、嘴等特征都与卢浮宫版本中的蒙娜·丽莎相似乃尔。这么一路猜测下去,就愈来愈意味着《蒙娜·丽莎》不再单纯是一幅肖像画了,而可能隐藏着作者极其隐私的讯息。莫非这就是达·芬奇一直要带着此画的原因吗?

此外,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即因为作品年代久远,在老化的画面上出现许多裂缝,形成不同形状,从而引来过度解读呢?或许,我们才刚刚开始进入到一位超凡天才的内心里,尚有许多东西依然不明不白,有待再度探究和反思。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达·芬奇留给这个世界的艺术作品,每一幅都是极高智慧的体现,每一幅画都可能是对大的人生问题的探索。他是在视觉上总结人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因而,带给我们无数的启迪,同时带给我们很高的审美享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