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式拍卖”25年 | 一个强大的国家终将“买回”他的历史

陈亭廷  来源:雅昌艺术网 发表时间:2018-11-16

摘要:一个强大的国家终将“买回”他的历史。近代中国到处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大量文物难逃厄运,因各种原因或损毁,或遭抢劫、贩卖而流失海外,当新中国成立后,文物的追索一直是个难题,直到改革开放后,拍卖业复兴,让文物“回家”出现了新的曙光。

meishubao/2018111815143559342.png

一个强大的国家终将“买回”他的历史。近代中国到处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大量文物难逃厄运,因各种原因或损毁,或遭抢劫、贩卖而流失海外,当新中国成立后,文物的追索一直是个难题,直到改革开放后,拍卖业复兴,让文物“回家”出现了新的曙光。

meishubao/2018111815151445683.png

揭秘“中国式拍卖”25年

中国文物≠中国文物

meishubao/2018111815161159334.png

“我有一次去英国处理一件文物追索事件,到了英国,人家警方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中国文物没问题,但你如何证明这是中国的文物?’这就是所有权的问题,这件在海外的文物是合法卖给人家的,还是馈赠给人家的?流失这个词不是法律名词。”曾任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管理处处长、现为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李季还说道:“另一种情况是,在战乱时代,文物贩子很多,他们以极低的价格把中国的文物卖出去,现在你可以说不合理,但不能说不合法。比如颐和园里有一个景点叫铜亭,到后来人们才知道,原先这是个楼阁,叫宝云阁。因为门窗都被盗窃了,没有门窗所以就被误以为是个亭子,而那些门窗正是被中国人卖出去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个非常知名的保险集团,将其买下后最终捐赠给中国政府。”

李季特别强调,“中国文物,不等于中国文物。”

meishubao/2018111815164244627.png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meishubao/2018111815171887095.png


米芾《研山铭》

图片来源:中贸圣佳

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吸引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海关总署会同国家文物局,研究制定了《暂时进境文物复出境管理规定》。该文件规定,旅客因修复、展览、销售、拍卖等原因,经过中国海关验封和文物部门验证登记后携带入境的中国文物,可以根据携带者的意愿重新出境,且办理手续十分简便。此举极大刺激了中国文物的海外回流。随着国内拍卖市场的发展,回流文物的规模、档次和价位逐步提高,这一规定所产生的历史价值无可限量,影响极为深远,可谓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一个创举。

1995年,故宫博物院率先尝试,从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1980万元买下稀世珍宝北宋张先《十咏图》高头大卷,开辟了国有博物馆通过拍卖市场购买文物的先河。

同年,北京翰海从英国伦敦征集一件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清乾隆《银面兽面铺首》,中国历史博物馆以8.8万元购藏。此外还有宋刻本《春秋经传》,为宋版书孤本善本,全书16册,藏于清朝皇宫,著录于《天禄琳琅书目续编》和《中国刻板图录》,后被末代皇帝溥仪盗出故宫散失。有6册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另外6册由中国嘉德征集回国,被北京市文物公司竞得,另外4册下落不明。直到1999年,北京市文物公司拿出其中一册参加北京翰海拍卖会,中国印刷博物馆以160万元购藏,成为镇馆之宝。

据保守估计,十多年来共拍卖回流文物艺术品超过5万件,其中1994年-1997年回流文物约一万件,1998年-2004年则超过4万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996年以前,回流文物不超过拍品总数的20%。

meishubao/2018111815181132370.png

乾隆银铺首(银铸兽面活门环)

meishubao/2018111815183858133.png

宋刻本《春秋经传》

meishubao/2018111815191119207.png

唐 阎立本《孔子弟子像》(局部)

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艺术品联合拍卖活动中,全国百余家拍卖行推出了3.2万件艺术珍品,其中从海外征集的就占到了40%。同年春拍,中贸圣佳从海外征得曾著录于《石渠宝笈》的唐阎立本《孔子弟子像》摹本,目前已知画幅最大、人物最多、画工最细、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以800万元被首都博物馆购藏。

值得一提的还有清末九大藏书之一的“翁氏藏书”在中国嘉德努力下,入藏上海图书馆。2003年春季,宋徽宗亲笔手绘《写生珍禽图》从海外回归,以2350万元成交。同年秋季,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研山铭》以2999万元被国家文物局收购。

meishubao/2018111815195825725.png

meishubao/2018111815204228464.png

meishubao/2018111815212724219.png


meishubao/201811181522015126.png


meishubao/2018111815222536995.png

《淳化阁帖》被誉为“丛帖之祖”,是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书学士王著,将秘藏在宫中“淳化阁”的108名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的墨迹420帖,分作十卷镌刻在枣木板上,然后用名贵的歙墨和澄心堂纸帖拓印的墨本。由于拓印的《淳化阁帖》数量极少,加上到宋仁宗庆历年间,《淳化阁帖》原版被宫中火灾全部焚毁,此件仅存的祖本更加珍贵。

这套《淳化阁帖》在解放前流落到海外,后被一位旅居美国的著名华人收藏家购藏,出于种种原因,这位收藏家有意出让这件无价之宝。此事经拍卖界提供线索,由一位热心于文物回归人士联络,终于促成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购藏。

上海博物馆在文物拍卖市场购买的文物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是名列魁首。2000年上海博物馆以880万元人民币从中国嘉德购买了宋高宗的《养生论》;2002年以990万元从中国嘉德购买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2005年以506万元从中贸圣佳购买了金陵八家中高岑的《江山无尽图卷》等。

文物艺术品回流的过程,与拍卖企业征集拍品的路线几乎是重合的,即从最早的香港、台湾,到日本、东南亚,直至欧美。所征集拍品的“年龄”不断增长,由当代书画,发展到近现代艺术品,再扩展到古代艺术品。回流文物种类也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书画、瓷器,增加了印玺、古琴、佛像、铜器、钱币、邮品等。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延华也曾在《中国文物报》撰文道“自1992年以来,新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开辟了国宝回归的新机遇。国家文物行政部门适时推出了“海外回流文物允许复出境的政策”。文物拍卖从业人员以此为契机,用他们敏锐的思维和判断,顺应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文化的潮流,积极选择到海外开拓征集文物货源。他们不辞辛劳,下南洋,走欧美,足迹遍及世界,终于促使一件件流失海外的文物,穿洋过海万里还乡。”

据不完全统计,20年间,通过拍卖业回流文物已超过10余万件(仅2010年回流文物拍品成交1.8万件,成交额81.6亿元),其中国宝级文物数百件,被故宫、国博、首博、上博等各大博物馆竞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