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杜嘉乐: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朝圣地!

赵多多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6-08

meishubao/201806061750472030.jpg


南通是近代中国非常特殊的一个城市,清末民初时,张謇先生将其作为实现他救国理想的城市,凭借个人力量,以南通城区为主体,构建了“一城三镇”的独特城市格局,并完成了南通市80%的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他一生创办的工业、农业和交通业,再加上他所兴办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等事业,不仅改变了南通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落后面貌,而且对江苏乃至中国的近代化事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meishubao/2018060617511152133.jpg


在中国,谈到博物馆的历史,第一句话一定是:“1905年,张謇先生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人自办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这座具有鲜明近代规划意识的城市里,南通博物苑不仅以自身的“公共性”空间传递着博物馆教育对于启迪民智的重要作用,更承载着众多近代化观念,为地方社会建立公共意识树立了醒目的标志,并参与塑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

郑振铎先生在1956年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中发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并不太久,第一个公共博物馆,除了帝国主义者们在沿海地区所办的几个外,要算是张謇他们办的南通博物苑了。”自此,南通博物苑的首创价值和张謇先生对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性意义就算正式获得了官方认定,南通博物苑由此被赋予了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祖庭”地位,这也让如今所有前往此地的人多了一份“朝圣”的期许。


meishubao/2018060617513440915.jpg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


张謇先生是国人中最早提倡并实现博物馆计划者,其先驱价值不容置疑,但是他的博物馆主张和观念,以及南通博物苑的发展历程都不能过于孤立地看待,需要在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

首先,张謇先生对博物馆兴趣的萌生,以及他的博物馆实践都与实业观有联系,南通博物苑既是建设目标,同样也是当时改造中国的工具,在建设之初就被赋予了众多现实目的与功能。张謇于1903年东渡日本参访大阪博览会的经历,不仅成为其实业观的转变契机,也让他对博览会与博物馆有了更加直观与感性的认识。

大阪博览会的观摩经验使张謇认识到,博览会是殖产兴业的重要手段,而将有时间限定的博览会以更加长期而固定的形式保存下来就形成了以促进实业为基本导向的博物馆。在这种理念之下,张謇认为实业和物产才是博物馆陈列的重要内容,相对而言,拥有收藏传统的古物在博物馆最初的设计中并未占有重要地位。


meishubao/2018060617520928921.jpg


再者,我们也不能过于孤立地夸大南通博物苑及张謇先生的时代价值,毕竟在此之前,来华的西方人在中国创建和运营博物馆已经呈现出群体性特征,这些早期的“外来博物馆”或多或少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理解,也带动着张謇先生的博物馆观念与实践。

1903年的日本之行,张謇先生不仅了解了博览会,也借此参观了日本的各类博物馆。此后,张謇先生将他自己参观日本各类博物馆的经验都用在了南通博物苑的筹备、运营和维持上,不论是最初提出创建中国的帝室博物馆,还是最后回归殖产兴业模式,并将南通博物苑建在通州师范旁,于功能设计上以服务师范学校教学为主,甚至是博物苑在布局上的传统园林设计痕迹与图博一体观念,几乎都能在日本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找到出处。

日本博物馆学先驱棚桥源太郎就曾将日本的早期博物馆划分为属于内务省和宫内省体系的帝室博物馆-国立博物馆,和属于文部省的教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因此,南通博物苑的建立,可以看成是“外来”的博物馆观念被重新认知,并经过张謇先生再创造之后的结果。


meishubao/2018060617524482464.jpg

南通博物苑濠南别业


当然,我们在承认域外博物馆对张謇先生博物馆观念与实践影响的同时,更应该对他凭借一己之力,以超越时代的认识和胆魄“独自”经历了中国博物馆早期进程中的多个转型期,并最终依托民间实业力量创立教育类博物馆的功劳怀有更大的敬意。

今天,行走在博物苑中,园中随处可见锻炼散步的老人与嬉戏玩耍的孩童,馆内更是不乏“接受教育”的各年龄段人群……我们依旧在享受着张謇先生留下的物质与精神遗产,中国博物馆在今天的蓬勃发展也不应忘记此地的孕育与起步之功。


meishubao/2018060617581045317.jpg

“博物馆的历史”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南通分论坛现场


恰逢“博物馆的历史”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南通博物苑举办之际,我们有幸对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进行了简短的访谈,得以进一步了解了南通博物苑的历史和现状。杜苑长深信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以及环濠河博物馆群的建设与发展,南通博物苑这座“古老”的博物馆一定可以重新焕发生机。


Q:赵多多 中国美术报记者

A:杜嘉乐 南通博物苑苑长


Q:您如何理解张謇先生和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中的重要性?


A:今天我们在此回溯并探讨“博物馆的历史”,其实就是在回首中国博物馆百年发展的历程,而这个历程的起点就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当再次回味张謇先生113年前的理念时,不难发现,他对于博物馆的理解和定位,以及对于博物馆职能的认识都与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重新修订后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十分契合。教育在博物馆职能中的重要性,博物馆藏品的丰富性,以及博物馆类型的多样性,在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中都有体现。


meishubao/2018060618062394141.jpg


张謇先生对兴办博物馆的很多精辟论点,对博物馆学的理论研究,在当时起了很大的现实作用,在现在仍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对于博物馆的性质、任务、职能、作用,以及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等,都有一系列的论述,初步形成了博物馆的理论研究体系,不仅为南通博物苑,甚至为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也打下了基础。


meishubao/2018060618353210851.jpg

南通博物苑南馆复原陈列


可以说,张謇先生创办博物苑的一系列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博物馆参观免费不免票,向社会公众公开征集博物馆藏品,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展陈设计的互动等,他当年都有非常精准与明确的定位,尤其是针对博物馆教育。南通博物苑是在通州师范学校的公共植物园基础上建成的,在功能设计上势必以服务于师范学校为主,除此之外,张謇先生还在博物苑南馆的阳台上悬挂了一副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来表达他创办南通博物苑的教育目的,并在《南通博物苑品目序》中再度重申,“设苑为教育也”。

如今,中国博物馆事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于博物馆社会化职能的探索也经历了由收藏到研究,再到如今将博物馆教育放在首位的发展过程。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博物馆教育所处的语境与目的皆不尽相同,但仍不能忽视张謇先生于百年前对博物馆教育的认知与目前中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强化和拓展之间的共通性。


meishubao/2018060618042583416.jpg

南通博物苑南馆复原陈列


当下,我们一方面努力秉持着张謇先生的办馆理念,期待能够通过博物馆展览呈现113年前博物苑的原貌,并借由展览传达出张謇先生的博物馆理念。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博物苑在新时代能够有所发展,利用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合作,实现博物馆教育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分众化,将南通博物苑打造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真正的朝圣地。


meishubao/2018060811252513759.jpg

南通博物苑濠南别业


Q:张謇先生当年创建南通博物苑最初和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即希望博物苑能辅助学校教育,为启迪民智作出贡献,这和当前中国博物馆正经历的博物馆教育“热潮”非常相似,您可以具体介绍一下目前博物苑社会教育的开展情况吗?


A:张謇先生创办博物苑,其直接目的在于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启迪民智,其最终目的是探索一条强国富民之路。正如苏东海先生所言:“中国从西方移植博物馆,一开始就突出了博物馆的社会使命,把开发民智,救亡图存作为办馆的宗旨。”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我们博物苑仍始终遵循着张謇先生对于博物馆的定位和经营方式,尤其重视博物馆教育。目前,我们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了几个系列的教育活动,可以说还是充满个性化色彩的。


meishubao/2018060618115218131.jpg

南通博物苑中馆


针对小学生,目前博物苑开展了“知南通·爱家乡”巡讲,“缤纷冬日”冬令营活动,还有“爱鸟周”等教育项目,这些活动都和张謇先生当年的科普理念十分契合;在中学生当中,主要是围绕学校课程,开展了“徐老师课堂”教育活动,实现了博物馆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辅助功能,在中学生中反响很好。同时,我们和众多大专院校都有合作,就像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就举办了“第三届大学生博物馆节”。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也希望借由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活动,让孩子们能真正亲近博物馆。博物苑的系列讲座和相关活动,以及博物苑的室外空间,对于社会群体都是开放的,我们希望博物苑能够真正将公共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

正像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谈到的那样,近些年来,博物馆教育思潮来的特别猛烈,很多人对此持有怀疑态度,但只要不偏离博物馆的公共性,博物馆教育一定会推动博物馆功能的拓展和逐步完备,并引领我们重新思考博物馆的公共性问题。


meishubao/2018060618131240548.jpg

南通博物苑规划图纸


Q:我们常常讲博物馆、博物院,“馆”和“院”都界定了博物馆作为 “馆舍”的空间性,而南通博物苑中的“苑”字,似乎突破了博物馆的馆舍,将传统园林的观念引入了博物馆的建设中,您是怎样解读“苑”字的?


A张謇先生是位很讲究实效的人,他清楚自己的“新世界雏形”在南通构建时将会受到空间的限制,也了然赖以依靠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他创办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大多规模不大。尽管如此,张謇先生在设想博物苑之初,就期待它能满足学校多学科、多层面教学的需要,并且服务于其心中从未磨灭的殖产兴业理念,所以南通博物苑最终成为了集历史、美术、教育和天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meishubao/2018060618141110703.jpg

南通博物苑南馆


博物苑功能的多样性,促使张謇先生对于博物苑的建设,提出了“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构想,即期望通过建筑区划分陈列空间,所以南通博物苑在植物园的基础上,分别建筑了中馆、南馆、北馆、东馆用作博物苑的陈列、工作空间,还在主体建筑之外设计了很多小品建筑,诸如花竹平安馆、谦亭、水禽罧等,整个苑内还布置有风车、水塔、假山、水池、藤棚等,从而形成了这样一处融博物馆陈列室、园林建筑、动植物生态园、休闲空间于一体的博物“苑”式空间。


meishubao/2018060618102311711.jpg

南通博物苑新展馆


Q:2005年,在“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时,南通博物苑的新展馆也建成并投入了使用,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南通博物苑的展区职能划分和展览构成


A:张謇先生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南通博物苑品目》,南通博物苑所有的藏品都在这本品目当中。尽管品目中记录的一些藏品,历经战乱有所遗失和毁坏,但通过我们对照核实,目前博物苑仍保留了品目中所记录的60%以上的藏品,许多珍贵的藏品都没有散失,这就为我们今天展开复原陈列提供了可能。


meishubao/2018060618145850432.jpg

《南通博物苑品目》


我们现在实施的“南通博物苑提升拓展工程”,依照三个大的主题将博物苑划分为三个功能区:一个是南通博物苑的历史区域,包括室内室外空间,我们力图通过查找各种档案、文献和图片资料,实现对藏品的复原展示和陈列空间的还原,在博物苑中呈现出113年前的历史场景,最大程度的传递张謇先生对于博物馆的理念认知,将其打造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一个朝圣地。


meishubao/2018060618154152334.jpg

南通博物苑东馆的复原陈列


东馆之前是苑长室,我们现在复原了第一任院长孙钺当时办公的场景,陈列着他使用过的显微镜、标本夹和笔记本等;中馆当时兼具会客厅、职员寝室和测候所的职能,现在进行的是碑帖主题陈列;南馆就是最有名的博物楼,现在我们将重要文物都按照当年的陈列布局进行了还原展示,一楼是动植物、矿物标本,二楼是一处“博物”空间的呈现;北馆是当时南通市内开间最广、进深最深的一处房屋,楼下陈列着吕四海滨出土的鲸鱼骨和许多其他动物的骨骼标本及化石,楼上用特制的格屏,陈列名家书画,现在是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展厅。


meishubao/2018060618171193061.jpg

南通博物苑“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


另外一个区域,是张謇先生的居所濠南别业,因为张謇先生既是博物苑的创始人,又是清末民初在中国近代化探索道路中留下深远影响的一个人,我们期待能够在濠南别业中,通过对张謇先生生活空间的还原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展示,让这位启蒙的思想家和实践者的形象真正立起来、活起来。


meishubao/2018060618195325424.jpg

南通博物苑南馆复原陈列


还有一个区域,就是2005年建成的南通博物苑新馆,这是一座全新的现代博物馆,目前主要用作通史展、专题展和临时展览的陈列。

目前整个南通博物苑在展示形式上,采用文物陈列和自然陈列相并重,室内陈列和室外陈列相结合,标本与活体动物相补充。这种展陈形式充分利用了建筑空间,也充分发挥了展品各自的价值。不仅真切还原了113年前张謇先生创办之初的样貌,也通过新馆的建设实现了展馆之间的融合互补,在功能分区上实现了按照展陈品分门别类排列的设计初衷。相信每一位走进南通博物苑的观众,都将感受到这种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氛围。


meishubao/2018060618281978413.jpg


Q:您认为此次“博物馆的历史”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南通博物苑举办,会为南通博物苑的发展带来哪些契机?


A:南通博物苑非常有幸能邀请这么多国际知名博物馆馆长会集此地,共同围绕“从收藏到博物馆”“博物馆的历史与现状”这两个论题进行讨论,这样的“盛事”在南通博物苑历史上也是第一次,我们既感荣幸又十分珍惜此次机会。


meishubao/2018060618333442821.jpg

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南通合影


在论坛期间,我们邀请与会嘉宾参观了南通博物苑目前的复原陈列,还乘船考察了环濠河博物馆群,并为他们介绍了南通博物苑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这些馆长对于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表示很期待能够在日后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我们馆也期待着通过此次论坛,不仅能够共同探讨未来博物馆的发展道路,更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合作,真正做到让展览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meishubao/2018060618344279952.jpg

南通博物苑


中国近代的这些有识之士,缘何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亟亟于提倡引进并创建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历史和现状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博物馆是近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促进了近代社会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改变。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机构,博物馆对促进国家观念和公共意识的形成起了其他机构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处于发展黄金期的中国博物馆,也定会心存高远之志,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徐坚:《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金艳:《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者——张謇》,《中国博物馆》2005年01期。

苏东海:《立于世纪高度-鸟瞰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1999年03期。

杨志刚:《博物馆与中国近代以来公共意识的拓展》,《复旦学报》1993年03期。

孙渠:《回忆南通博物苑见闻》,《南通文史资料选辑》,1982年版。



文/赵多多

图/赵多多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