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赏玩、鉴藏看唐宋砚台文化

庞思建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8-05-31

摘要:砚台文化的传承已有 5000 多年,其雏形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被称为“研”,主要用于研磨描绘石器和陶器的天然矿物颜料。由此,砚台成为了伴随人类绘画和记录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时至唐宋,砚台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个盛行期。如箕形砚、抄手砚均在这时兴起,并得以发展和延续。如今,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的繁荣,砚台重新被人们关注,逐渐掀起了研究、收藏古砚的热潮。

【编者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艺术品市场的兴盛,作为收藏品的古砚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但砚台爱好者对砚台文化及市场状况了解甚少。砚台的文化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如何从“赏”到“藏”来把握古砚的丰富内涵及特殊性?单就石材方面,什么样的砚台才是好砚台?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砚德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用砚精品展”呈现的不同材质的 140 余方砚台就是最好的答案。那么,清代之前的古砚所用材质也是这些吗?如今价格与价值又有什么辩证关系?收藏者如何能有效收藏高古砚台呢?

meishubao/2018053111302051205.jpg

【唐】箕形陶砚 故宫博物院藏
此砚为陶制,造型小巧,呈风字形。砚首高翘呈圆弧形,两侧折腰,因似箕形而称箕形砚。砚面下斜形成砚池,砚堂表面光滑,可与石砚相媲美。此类型的陶质箕形砚为唐代较为流行的砚式。

砚台文化的传承已有 5000 多年,其雏形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被称为“研”,主要用于研磨描绘石器和陶器的天然矿物颜料。由此,砚台成为了伴随人类绘画和记录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时至唐宋,砚台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个盛行期。如箕形砚、抄手砚均在这时兴起,并得以发展和延续。如今,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的繁荣,砚台重新被人们关注,逐渐掀起了研究、收藏古砚的热潮。


赏:“砚品”“石眼”更添情趣

唐宋时期砚台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文人雅士因当时的文化风气、潮流风尚所致,尤其注重在文学和书画方面的修养,这便为砚台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文化环境。于是,人们开始追捧和推崇砚台,并且在“质”和“量”上都产生了空前的需求,砚台以一种独特的文化附属品形态步入了历史舞台,并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在唐宋时期闻名,主要是源于它的实用性。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四宝委员会主任陈国源解释:“其他种类如铁砚、泥砚、瓦砚、玉砚、水晶砚、木砚等,古人都尝试过,在实用性上都存在诸多缺憾,最后认为只有石头的砚最好。在这些砚台上如使用同样的墨和水,磨同样的圈数,石砚发墨如油,又细又浓,最为好用,因此更适于研墨,成为当时主要的砚台制作材料。”

meishubao/2018053111311914313.jpg

【唐】李颢款风字形砚 故宫博物院藏
此砚为陶制,风字形。砚面池堂一体,砚首高翘,内凹呈凤池。此砚陶土细腻,砚表光滑,砚体薄而轻,砚式独特,颇具唐代风韵。

唐宋以箕形砚、抄手砚为标准器,大多没有雕饰。一是因为箕形砚的造型特征不适于雕刻纹饰;二是当时多重视实用性,如抄手砚多为绘制壁画时使用,易磕碰,雕饰无益;三是由于唐代文化追求简约大方的艺术风格,认为砚台完美的弧度要比花哨的工艺更为珍贵。直到宋代后期才逐渐出现了一些雕饰,增添了文房案头的审美情趣。正如中国砚研究会会长金彤所言,唐宋时期由于文人、艺术家对砚的追捧,砚台开始由实用器逐渐转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赏玩砚台除了观其型、品其雕、识其文,比较有特色的一点是赏“砚品”。金彤谈道:“当砚台浸水时,会展现出尤为美观的石纹,称为‘砚品’,常见的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冰纹、火捺、马尾纹、胭脂晕等 20 多种。”在砚品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纹饰,叫做石眼。石眼的名目众多而繁杂,一般以形定名,常见的有鸲鹆眼、雀眼、鸡公眼、猫眼、象眼、绿豆眼、猪鬃眼等。石眼形体圆正或尖长,长在天青活青紫色的砚石上,呈青绿色略带微黄色,深浅相间。长有石眼的砚石十分宝贵和难得,《砚谱》记载:“端石有
眼者最贵。”金彤介绍:“唐宋古砚,因有眼石材不易多得,若有一颗两颗石眼便弥足珍贵,因此古人有‘一眼值千金’之说。”


藏:盛行千年,而今购藏需谨慎

砚台的收藏在唐宋时期就已兴起,文人将其对砚石的喜爱刻在砚台上,并在同好之间相互交流、馈赠。当时流行的四大名砚石质坚韧润密,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最受文人喜爱。因而品砚、赏砚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的一大嗜好。砚台在当时市场上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其贵重程度足以超过瓷器字画。赵汝珍编著《古玩指南》一书中提道:“唐宋之时,千百金之砚,比比皆是。”当时砚台的收藏群体主要集中在著名的书法家和绘画家,像唐代的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以及宋代的“苏黄米蔡”等,他们不仅藏砚,还编写了多本有关砚台的著作,如米芾的《砚史》、柳公权的《论砚》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砚学史料。从唐至清中期,文人墨客多因有一方名砚洋洋自得,但到晚清和民国时期,因钢笔、铅笔等西方书写工具的大量输入,文房四宝的地位一落千丈。

meishubao/2018053111332111687.jpg

【宋】青石雕鱼纹砚 故宫博物院藏
此砚为青石制,长方形,砚面上窄而下宽,略呈梯形,砚侧下敛,背面为平直长方形。砚面为开琢椭圆形砚堂,表面光滑,与砚池相通,砚池边贴塑鱼纹,颇为别致。

当下,国学与书法的复兴正逐渐带动砚台市场的回归。但相较价格一路飙升的传统书画,古砚市场却稍显冷清。一是世人更喜欢传统藏品,如书画、瓷器等;二是很多人不懂砚。金彤指出:“砚台从唐宋至明清一直是最受追捧的收藏门类,其价格相较其他门类艺术品被低估还与欧美买家操纵市场的历史惯性有关,但这正是古砚收藏爱好者入手的最好时机。”如今,唐宋古砚的价格已经达到几百万、上千万元的级别,精品实在是太稀缺,可谓买一件少一件。

meishubao/2018053111323413751.jpg

【宋】洮河石雕兰亭集会图砚 故宫博物院藏
砚长方形,砚面及四侧面浅浮雕兰亭集会图。此砚石质细腻古朴,包浆厚,呈豆绿色,为宋砚传世精品。明末时由吴拭珍藏。

艺术市场深不可测,在其兴盛的同时也会出现众多造假的现象,使得市场中赝品横行,对一些新晋的藏家造成了巨大伤害,古砚市场亦如此。

砚台收藏让众多砚台爱好者捉摸不透,不敢轻易下手。因为砚台的鉴定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因为不管造假者用什么方法做伪,新作和旧玩也是两种味道。对此,金彤做了详细的介绍:“唐宋砚台在造型雕琢上十分讲究,如对砚台边棱线上的某些细节处理,当时工匠在制作时有意或无意间将线条的流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或以‘不规矩’的线条凸显出规矩的造型,这种随意性使砚台的精气神和灵动感油然而生,活灵活现。再如砚台的某个面上带有弧度凸起或凹陷,尽管显得不那么平整,但恰恰正是这种不平整的节奏感才是展现古砚最精美古朴的一面。另外,古砚所散发的历史感与沧桑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洗礼和磨练,特别是在使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或破损,都会使得古砚的风韵气质更加含蓄和独具魅力。”金彤补充道:“艺术品的神韵,只能依靠收藏者自己领悟。”

meishubao/2018053111351056733.jpg

【宋】端石雕蟾纹长方砚 故宫博物院藏
此砚为端石制,抄手砚式。砚面长方形,砚堂呈椭圆形,砚额雕刻弯月形砚池,砚面左下角雕饰蟾蜍。抄手砚式为宋代遗风。

新晋砚台藏家需要多听前辈们的意见,才能少走弯路,不然单靠资金去积累经验,等明白了究竟的时候资金就耗得差不多了。对此陈国源建议爱好者在收藏初期可以先购买一些普通砚台,价格相对低廉的作品;其次,在购买时可以先忽略砚台的品相问题,最重要的是保证砚台是真品;最后,随着收藏者知识储备的增加,对砚台的鉴定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方可再迈向高层次的砚台收藏。

金彤认为:“这种收藏态度是正确的,刚开始收藏爱好者要循序渐进多听听前辈老师的意见。”砚台收藏并不是翻一下书就能知道怎么购买,其中暗含很多“门道”。在购买时需要注意以下五点:一看,看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二摸,用手抚摸砚台,感觉是否滑润细腻。滑润者,石质好;粗糙者,石质就差。三敲,用手指托住砚台,手指轻击之,侧耳听其声音。如果是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如果是歙砚,以声音清脆为好。四洗,把砚台上的墨迹洗掉,还其本来面目,这样更容易看清是否有损伤或修理过的痕迹。注意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有很大的差别。五掂,掂一下砚台的分量,同样大小的歙砚,重者好,轻者次之。

唐宋古砚流传至今,能够保持品相完整的精品少之又少,因此在保养方面也有许多注意之处。陈国源建议:“任何砚台的保存都要有个锦盒,锦盒外最好再有一个木盒。对于端砚一般上蜡,而歙砚则需要上一层植物油。一些形态较小的砚石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一层包浆,这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meishubao/2018053111280329741.p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