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程最高学府与艺术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黄逸哲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 理工和艺术有着清晰不可跨越的界限。理工科往往代表着科学与逻辑,是真实的制造;而艺术则与感性和想像相关,是抽象的创作。麻省理工学院,这个全世界最顶尖的理工学府,它的博物馆又会和艺术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麻省理工学院不远处,坐落着另一所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人文学科久负盛名,学校里博物馆数量较多,还有专门的哈佛美术馆群。各馆内馆藏丰富,经典名家大师之作比比皆是,门庭若市,已经成为波士顿必游景点之一。

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博物馆和熙熙攘攘的哈佛大学博物馆群从外观上来看简直是天壤之别。只有一所小小博物馆的麻省理工学院,其博物馆坐落在离学校不远的一条安静的小街街角。不起眼的入口,购买十美元门票进入后,可以看到有一道狭窄的楼梯在服务台右方的角落里,引导游客走上二楼。二楼就是博物馆展厅所在。这一切都显得有些愧对于学校本身在世界的鼎鼎大名。


meishubao/2018052315185460.jpg

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外观

图片来源:https://realmitwife.wordpress.com/2013/08/03/worth-a-visit-the-mit-museum/

meishubao/201805231521148369.JPG

通往二楼展厅的狭窄楼梯 黄逸哲/摄


可是当游客走进展厅,便会顿时感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里紧凑而丰富的创新展品,把各种奇思妙想与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许多人会猜想,因为博物馆物理空间有限,麻省理工学院肯定会好好利用这块小地方详细介绍学校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炫耀一番。出人意料的是,博物馆内的展品,却只简略地放了几件有重大纪念意义的科技作品,如机械手臂和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更大一部分展览则是一些来自不同技术领域的小项目作业组成。


meishubao/2018052315262043427.JPG

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内的机器人 黄逸哲/摄


博物馆的馆藏大致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建筑与设计、Hart航海技术、全息术、麻省理工学院综合研究以及科学与技术。

而如果单单说是麻省理工“博物馆”,就完全低估了这些展品深层的艺术底蕴。

有些制作出来的机器雕塑,所做的事情已经不再是机器原本的目的:方便使用者——人类的生活,或者制造生产价值;这些机器本身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它们只是为了成为一种艺术而诞生,被称为动能雕塑。比如Arthur Ganson的作品,“机器与油”,创造出一个身形纤细的小挖土架,不断地从平底锅内捞出机油,优雅地浇淋在自己身上。Arthur Ganson在作品简介处提到了他的构思理念:“如果我是一座机器,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当然是把我自己浸润在机油里!” Arthur Ganson本人只是玩味地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小机器,而观者则可受到更深层的启发,从中发起自己的解读。比如有人认为,机油是黑色的,而黑色的液体则代表了灵魂深处的痛苦,社会迫使我们沐浴在它的污秽之中。也有人提出,作品是在警示我们:我们的一生皆是在创造和满足自己的存在,我们为了存在而存在;或者“我思故我在”——在这个作品中则是“我润滑故我在”。


meishubao/2018052315273130594.JPG

meishubao/2018052315330132179.JPG

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内的机械雕塑 黄逸哲/摄


meishubao/2018052315214362904.png

机械雕塑《机器与油》黄逸哲/摄


也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了一件符合现代美学要求的作品。比如说全息术的作品,似真似幻。虽然该区域禁止拍照,但即使是最新型号的单反相机也无法捕捉全息照片所带来的震撼。


meishubao/2018052315335844927.jpg

全息术作品《Harold E. Edgerton博士的全彩肖像》,馆内全息术部分展品禁止摄影

图片来源:麻省理工博物馆官网


博物馆有时也会有一些与最新科学技术相关的限时展览。比如一段时间前,Karim Ben Khelifa的VR互动作品《敌人》(“The Enemy”),以令人印象深刻的VR体验来引领观者,让观者接近全球极度危险的地带,如刚果(金)和萨尔瓦多。观众按要求佩戴耳机和背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几个小房间内来回走动,身临其境而又安全地作为一个真实人物,去亲身经历当地的血腥冲突。


meishubao/2018052315320852014.JPG

高频摄像机照片 黄逸哲/摄


在麻省理工学院,学生、教授和学者们并没有因为学校在理工界泰斗的身份,就把重心完全放在理工科的发展与研究上。反而,他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把各种领域的知识全面打通和融合的状态,努力成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跨界人才。这是一种天然的,深埋在学校精神层面的追求。探索科技与宇宙的极限的同时,不忘艺术创作,反思科学技术在哲学上的意义。

艺术家也会时不时出现在展厅,回顾他们曾经的创作或是参与的项目,与观众交流心得。如果幸运能恰巧遇见的话,一定要与他们促膝长谈。麻省理工校友们求知好学的天性,对知识共享的热爱,以及对各个未知领域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绝对会使听者受益匪浅。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