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期之声 | 静坐听雨 不忘初心 · 回望往期学术月刊

金新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8-02-09

学术月刊版是《中国美术报》坚守学术理想、葆有学术初心最集中、最纯粹的阵地。在新近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个画面感人至深:临时搭建的简陋的西南联大教室内,一位老先生正在认真地讲着课。窗外风雨大作,细密的雨珠用力地敲打着屋顶和窗棂,模糊了老师的声音。学生们不时低语,相互询问着老师讲课的内容。这时雨声愈发大起来,老师的声音被彻底淹没。教室里不禁有些骚动,而老先生却不慌不忙地走到黑板前,默默地写下了四个字:“静坐听雨”,然后从容地坐在讲台后,沉静地看着大家,一言不发。屋顶上漏下的雨一点点淋湿老先生的肩头,而他依旧岿然不动,浑然无觉。……这个场景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的学术月刊,想到那些始终坚守在学术阵线上的可敬的学人们。

meishubao/2018020819094994038.jpg

安格尔 大宫娥 布面油画 91cm×162cm 1814年 巴黎卢浮宫藏

在纸媒风雨飘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诱惑日益增加、纷扰喧闹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美术报》由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为有独立个性和品格的较为成熟的专业报纸,个中辛酸与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怕只有《中国美术报》编辑最能体会。而那些曾经的感动和蜕变的痛苦,经过760多个日夜的淬炼和升华,如今已铺就了《中国美术报》百期的新起点。此时此刻,站在新起点之上,回望学术月刊走过的22期来时路,梳理109位专家学者的173篇学术文章,我的心中惴惴不已,感慨万千。

学术月刊版依托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由《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张晓凌直接参与栏目和选题的整体设计,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研究员张惠明、张译丹、朱其、陈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润生等老师都曾担任过特邀学术主持。在“思潮”“美术学视野”“争鸣”“大讲堂”“书评·论摘”“一带一路”的总体框架下,以涵盖美术学、艺术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的“大美术”学术视野,以敏锐、准确、及时捕捉和探讨当下理论研究中的前沿与现实问题为己任。既致力于为中国当代美术的变革把脉,反思退化的艺术现象,预测美术发展的趋向,又致力于对国内外最新美术史论研究、艺术史学研究和国外艺术研究机构的推介;既对一般性的学术问题做普及性的推广,也针对新旧问题推出争鸣与新见,同时还与时政及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相关联,比如“一带一路”专栏和专题,专门介绍与丝绸之路美术创作相关的研究成果。跟学术杂志比较,学术月刊版具有传播面更广、时效性更强、语言接受度更高等特点。

回顾往期学术月刊,如果要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和形容它的话,那么,可以用反思与建构、总结与预测、普及与推广及新见与争鸣来概括。

meishubao/2018020820231750561.jpg

史诗毛毯1号 洛浦县博物馆藏


反思与建构

学术月刊版立足于当下的文艺现实和重要学术问题,通过专家学者的把脉问诊,对当前的美术创作、艺术批评、研究方法、教育改革和文艺体制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关于“写意”专题的讨论,通过薛永年、杨晓阳、刘继潮、高天民、周京新、赵曼等专家学者不同角度的探讨,反思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缺乏民族特色、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一大根源——写意精神的缺失或误区,重申在全球化视野中,坚持中国本体艺术特色的命题。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为何没有交出满意答卷”专题中,丁宁、唐勇力、高天民、殷双喜、张敢从文化体制、操作机制、艺术家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各自具有启发性的建议。在“当下艺术批评的流弊”专题中,李超德、周晓陆、石小雷、孔维克、尹丹、潘耀昌通过对艺术批评真实处境的反思,探究了切实解决其流弊之道。

meishubao/2018020819094932478.jpg

史诗毛毯2号 洛浦县博物馆藏


总结与预测

除了对现实的反思性选题,学术月刊还以前瞻性的眼光,推出了若干对当前艺术思潮或发展趋向进行某种尝试性总结或预测的选题。比如“科学与艺术的跨界”选题邀请高千惠、张夫也、陈池瑜、胡斌、刘悦笛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科学对艺术的介入、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等问题。“图像化时代的艺术史如何书写”探讨了在“读图时代”和“景观社会”之中,在艺术创作、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研究的角度、方法,包括艺术传播与展示的方式都已深受冲击的新时代,艺术史书写如何适应或符合这种变化了的现实的问题。同时,配合国家时政和重大美术创作工程,我们还做了“‘一带一路’漫谈”和“‘一带一路’与美术发展”两个选题。前一选题邀请了北大、人大、敦煌研究院的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就如何以创作工程为契机,推动中国画自身的发展,留下无愧于时代、经得起推敲的精品力作;如何学习借鉴以敦煌为代表的丝绸之路古代美术传统和丝绸之路沿线物质文明考古发现,为画家进一步的创作提供学术参考;如何把握和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后一选题主要通过16位国内外美术界学人结合当代美术创作、展览和中外美术交流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分析和展望“一带一路”倡议所开启的新的契机。

meishubao/2018020819094994795.jpg

佚名  室内中国女子 玻璃画 1780年


普及与推广

考虑到报纸作为大众媒介的特殊性,为尽可能扩大学术传播的广度,使更多读者受益,我们还通过对关注度高的重要展览和论坛引申出学术问题的专题讨论;通过“大讲堂”“国外艺术研究机构”等栏目,推介美术学、艺术学、美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艺术研究机构的新动态,力求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寓趣味于学术。比如,对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专题介绍,不仅推介了部分论文,而且还推出了部分发言观点的集萃。再比如,由于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展览,很多读者没有看到或没有看懂,为方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产生背景以及天才艺术家与历史文化土壤、文化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本刊特邀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就《千里江山图》卷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阐述;另外,针对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本刊又邀请考古专家、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就九原岗《升天图》与《山海经》的秘密进行了讨论,以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和其所隐藏的历史文化。

meishubao/2018020819094911231.jpg

温克尔曼艺术理想典型:观景殿的阿波罗 高224cm 约公元前4世纪 现藏罗马梵蒂冈


新见与争鸣

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离不开新见的点燃、争鸣的助推。为了及时发现和传播新的观点,引发读者新的思考,我们还设置了“争鸣”“书评·论摘”等栏目,并在“美术学视野”栏目优先刊发有独特研究视角或方法,具有一定前沿意义的研究内容。比如段炼关于视觉文化研究和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刘成纪关于艺术观念史的追问性讨论,吴琼对安格尔视觉东方主义的解读,李向民对当代文人画的质疑,佟玉洁针对女性艺术的系列论述等。为了发现和汲取更多思想的新光,我们还专门做了“视觉与图像”青年学者专题。

今天,站在《中国美术报》百期的时间节点上,蓦然回首,一切仿佛昨日。无论是创造还是吸收,学术带给人的满足和愉悦都是无法形容的。在此感谢那些一直以来为我们提供最美妙精神食粮的作者朋友,感谢始终陪伴我们成长、不离不弃的亲爱的读者朋友。未来,我们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