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期之声 | 静坐听雨 不忘初心 · 学术月刊名家寄语

金新  发表时间:2018-02-09

meishubao/2018020820285387513.png


meishubao/2018020820452664739.png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第41期特邀学术主持):

至今,我依然为《中国美术报》创刊号有我的一篇文章而自豪。一眨眼,该报已经出刊百期了,在这纸媒被唱衰的年代,实属不易。这要依靠一批媒体人对事业的执著,更依赖他们对文化的坚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100期《中国美术报》,中国美术界会是怎样?而有了这100期《中国美术报》,中国美术界又会是怎样?其实,有与没有都牵涉到“声音”问题,因为《中国美术报》是中国美术家们“发声”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中国美术界“观察”的一个窗口,更是传播知识与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与没有,大不一样。她时时触动着时代的文化神经,及时记录并整理着中国当代美术史,体现出当下所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性,而且不间断,以时间的维度贯穿了所有的片段。回眸一看,不由感慨万千。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820465027150.png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报》的学术月刊版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选题,知识性、前沿性甚至趣味性等均有顾及,是专业报纸承载和传达学术主旨的有益尝试。

学术月刊版出彩,首先离不开高屋建瓴的视角。若局限于就事论事式的讨论,不但格局舒展不开,而且也常常是缺乏深度的。学术问题的高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应该是作者与编者共同心仪的目标;其次,一种或多种方法的娴熟运用,把问题的某个维度讲透或推出某种新意,是方法论的终极目的。希望看到更多有意识地运用独特方法的宏文;最后,学术始终要有一种出思想的重要担当。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路子绝非理想,而浅层次的理论与实际的关联,也不值得称道。那种应和时代主脉,凸显一定超前意识的努力,是出思想的前提所在。学术的生命力所依托的正是思想的灼人风采!

衷心希望学术月刊获致更高的关注度!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82047397223.png

余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中国美术报》的学术月刊版走过了辉煌的一年,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里,这里是当今中国美术研究的前沿阵地,呈现着社会公众最关注的当今美术创作和古今美术史论方面的尖端问题、复杂问题及其创作成就和研究成果,以最迅捷的速度、最客观的内容飨给最广大的读者,展示贵刊独特的视角,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目标。在搭建公正、平等、科学、理性和友善的学术平台的同时,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理性思维、平等交流、文明对话的学术讨论机制,成为开拓者们思想火花的交汇点,构筑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和社会公众精神文明的家园。作者、读者真诚地祝福你们,热切地期待你们!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820482814017.png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第20期特邀学术主持):

《中国美术报》在不断努力和探索中迎来了百期纪念专刊,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美术报》克服了种种困难,团结奋进,戮力前行,在人们略带疑惑的眼光中站稳了脚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版式清新大气,标题简洁明确。2.视野开阔,内容丰富。3.立足批评,史论结合。4.兼听包容,观点鲜明。这几个特色使《中国美术报》与一般新闻媒体明显区别开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它所带来的大信息量,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报道及时,使读者及时了解全球美术界的学术动向,为中国美术界建立全球视野作出了贡献。值此百期纪念之际,我向《中国美术报》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祝贺,感谢你们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祝贺《中国美术报》茁壮成长,并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绩。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820513014257.png

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中国美术报》出刊已经百期了。作为该报的读者,也是其学术月刊栏目的作者,两年来深感受益良多。最有感触的有三点:一是该报虽然名为报纸,但从厚度和内容看,它是介于报纸与杂志之间,兼顾了美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学术性,为一般美术爱好者、美术家和美术理论研究者构建的一个难得的互动平台。二是该报虽然是一个美术类专业报刊,但它并没有囿于一隅,而是以美术为本位,进而与美学、美育乃至文化打通。这种大美术观念是值得称道的。三是该报有一个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采编队伍,许多专题的前期设计显现了他们对时代问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专业判断力。作为学术月刊栏目的作者,这一点尤其让人深有体会,也让人从中深受教益。总之,希望《中国美术报》越办越好,以百期为新起点,为繁荣我国美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820532995978.png

张惠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第65期特邀学术主持):

诞生于纸媒被唱衰与互联网横行的21世纪,《中国美术报》以坚守学术理念、直面当下中外美术理论与创作现状为己任,以独特、鲜活的纸媒个性在网络信息纷繁的世界里搭建起国家级专业信息平台,从2015年底创刊至今已经出刊100期,已经圈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在靠搏眼球刷屏的当下,实属不易。透过这百期林林总总的栏目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团队的每个成员对这份报纸的一颗初始之心与百分之百的投入热忱及敬业精神。作为《中国美术报》一位忠实读者,在此我要对在这个平台上坚持学术理想和职业道德情操的编辑团队表达最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境内外的美术创作发展与研究状况。同时,在中国美术发展进入到21世纪亟须重新建构中国的美术理论体系来引导美术创作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我们特别地期待学术月刊版能为广大关心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的读者继续提供相关的讨论性专题栏目,并分享更深度批评性思考的学术文章。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914575149901.png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中国美术报》的学术月刊版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栏目。它聚焦国内外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发表见解和观点,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术平台。祝愿学术月刊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820561081069.png

张译丹(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第32期特邀学术主持):

《中国美术报》100期了,已日臻成熟!在诸个板块之中,学术月刊因为要面对得更多,要触摸得更多,更繁复也更深入,要“深不可测”又要深入浅出,因而有了别样的一种情致……因为现实要求它、道路规定它、思考锁定它、认知偏向它。《中国美术报》百期春秋,百态呈现,纵横捭阖。学术月刊坚毅果敢地一步步走着,走向洒满阳光的路。从不回头,义无反顾,步步为营。因为有了一个优秀的编辑团队,才使得布满荆棘的路反倒越走越宽、越走越亮,一路风景,一路经营,一路收获。我衷心祝福学术月刊版凯歌高奏,走向另一个学术高地!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820571246194.png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第28期特邀学术主持):


作为一家有深度有高度的纸媒,《中国美术报》以罕有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在业界引起关注,而这都离不开学术月刊编辑的努力。两年来,学术月刊以精彩的选题,有深度、有高度的论文,在浮躁的喧嚣中,发出清晰明确的声音:坚守学术规范,彰显学术精神。当大多数媒体都在追逐热点和明星时,学术月刊却以冷静的态度,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呈现人类的智慧与学识所能达到的高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学术的道路崇高光明,充满希望。祝愿《中国美术报》的学术月刊版越办越好!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914113989579.png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总执委):

《中国美术报》走到100期了,在这个纸媒夕阳化的时代,真的不容易!作为一张美术界行业报纸,则更不容易!我想个中甘苦,只有办报人才冷暖自知。回想起我在十五六年前,一边读博一边借调到《美术》杂志工作的岁月,也是感慨万千。上世纪80年代,《美术》与当时的《中国美术报》,当然还有如今已不在的《美术思潮》等,可以说是引领了中国美术的启蒙蜂巢,这种影响至今仍有深层回响。如今的《中国美术报》如能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将功莫大焉!

君不见,从那时至今,多少美术类杂志报纸云聚云散,又有多少传媒变得小众圈子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变成了最无情的手。所以首要还是贵在坚持,坚持学术品格,要面对当今艺术理论与批评、批评与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诸多错位现实,继续引领中国美术向“新的中国性”方向前行!潮起潮落,兹事体大,不畏艰险,砥砺前行!

meishubao/2017110314115673478.png


meishubao/2018020914433747725.png

李超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

中国当代美术必须站位更高,以大的文化视角、大的人文关怀,高扬时代新生活的主旋律,始终站立在时代的现场,坚守民族文化自信的阵地,积极发挥新时代美术教育人、娱乐人、感染人的作用,突出美术工作历时性、历史性、艺术性的特点,针对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运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理念,用正确的文艺观、创作观去着力表现新时代的新生话。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鼓舞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话的激情。毋庸置疑,人类审美文化的历程反复证明,新的未必全是好的,旧的传统也未必都不合时宜。美术创作反映时代性意味着主观表样形式与现实内容寻求新的统一,当代审美文化所应该反映的客观内容已不仅仅是农耕时代所赋予士大夫心态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至少不应该是主流。或者说见诸于这些客观条件的主体的人变了,美学精神必然会改变。任何艺术样式的发展,都会打上时代烙印。太平盛世和和平年代,有些风花雪月、闲庭信步的题材表达不足为过,这也是人民群众审美趣味多样性的体现。如若在中华民族大发展的紧要关头,美术创作仅仅沉醉在小文人闲云野鹤般的遁世生活与城头落日的哀怨,则必然被时代所唾弃。


meishubao/2018020820595449384.png

【编辑寄语】与学术和学者为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立于大地之上,却可仰望星空之美;居于闹市之中,却可汲取智慧之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