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开口说话——《村寨里的纸文明》首卷新书发布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成果研讨会在京举行

梦妮  发表时间:2018-01-24

meishubao/2018012411372144325.jpg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有千年历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世代相传,在中国多民族乡村的习俗生活中传承,保持着传统的生存形态,是最具有普及性的生活审美艺术。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以不同形式被广泛使用,以它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念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向往。

发布会现场

1月23日,《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首卷新书发布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成果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此次发布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承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调研员张晓莉,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社科处副调研员王彦,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青岛出版集团原副总编高继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建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勤芹,青岛出版集团艺术出版部主任申尧等嘉宾出席了发布会和研讨会。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主持。

meishubao/2018012412213015289.jpg

由左至右,从上至下)陈建文、杜越、周由强、向云驹、高继民先后致辞,乔晓光主持会议

《村寨里的纸文明》系“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2009-2012年)》(项目编号:09AF006)结项成果。据该项目主持人乔晓光介绍,中央美院非遗中心自2001年起为中国剪纸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进行田野调查,其间发现苗族、满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具有剪纸艺术传统,并发掘了代表传承人。此后,中央美院非遗中心通过教学拓展了鄂温克、白族、水族、傣族的专题研究。2009年,《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正式立项,项目组陆续发现回族、土族、壮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18个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剪纸艺术传统。

meishubao/2018012412345348576.png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首卷封面

结项后,项目组的田野调查工作并没有结束,陆续补充调查了拉祜族、布朗族、毛南族、藏族等民族的田野调查。从2001年到2017年,16年不间断的田野调查共发现我国33个少数民族具有剪纸艺术传统,包括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德昂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仡佬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毛南族、布朗族、鄂温克族、裕固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这一研究首次摸清了中国少数民族剪纸分布的整体形态。

陕北婚俗中使用的喜字、坐帐花剪纸 乔晓光/摄 1986年

贵州仡佬族花灯戏中使用的剪纸花灯(务川) 欧爽/摄

作为民族深层记忆符号与生活中的文化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民族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少数民族剪纸因其与汉族和而不同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少数民族独有的审美追求与民俗文化。《村寨里的纸文明》一书以村社活态文化研究为主要方法,每个民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展开田野调查,汇总29个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文本编纂成书,呈现不同民族村庄活态文化视野下的剪纸传统。以期让观者看到少数民族剪纸艺术的多样性,补充了以往汉族剪纸一统天下的单一文化视野。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与研究还处于相对弱势的阶段,《村寨里的纸文明》的问世,开拓了通过少数民族剪纸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领域,具有特殊意义。在陈建文看来,“剪纸艺术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村寨里的纸文明》将各民族剪纸艺术进行研究梳理,对我国当代剪纸艺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杜越认为《村寨里的纸文明》作为一份田野调查,将植根对于中国广袤大地上村镇人民艺术生活表现形式系统、完整的收集,不仅是一份科研总结和一份对艺术的追求,更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丰富世界艺术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青海互助县姚马村龙王庙“梆梆会”仪式剪纸 何梁/摄 2012年

云南省澜沧县芒景上寨布朗族在赕佛仪式上使用彩色纸做成各种礼品献给佛祖 杨丽仙/摄 2013年 

《村寨里的纸文明》全书共八卷,总计100多万字,图片近万幅。周由强表示,“用16年的时间,对33个民族的剪纸艺术进行研究,煌煌八卷的成果,其事件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对考察资料在艺术上和理论上的梳理,不仅反映了每一个民族的审美倾向和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还对丰富民间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都大有裨益。”民族剪纸艺术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价值。向云驹认为,《村寨里的纸文明》是从美术史、文化史的角度对剪纸艺术的一个前沿的、科学的呈现。改变了过去单一从美术的角度对剪纸艺术文化的梳理,而是以文化学、人类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填补了其在文化学、人类学上的空白。

恩施三岔还坛神艺人建始县柏杨乡张家槽村人侯运柏

哈萨克剪纸 林雅秀/摄

在今天中国古老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特殊时期,多民族村社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活的文明形态的认知,其意义是深远的,其面临的形势也是紧迫的。乔晓光谈道:“村社文化不仅传承延续着族群的文化信仰传统和生存方式,体现着本民族文化的初始特征和本原文化基因,也遗存着族群古老的文化记忆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今天,我们从许多民族活态的村社文化传统中,依然可以看到文明遗存的丰富的文化类型。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讲述中国村社最真实的故事,让生活开口说话!”

据悉,《村寨里的纸文明》由青岛出版社支持出版。目前,图书第一卷已公开出版发行,其余七卷也已完成排版工作,正在进行最后的校对,计划于今年上半年陆续出版。

云南大理巍山彝族裹背刺绣剪纸和刺绣成品 谭芳/摄 2010年

云南傣族金水以刻纸方式用金粉漏印在建筑上(西双版纳) 林雅秀/摄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