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毅:国宝说话,是对文化盛世的期待

杜洪毅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1-16

【本期话题】国宝说话:需要说些什么?

策划:李振伟

编者按:近期,有关国宝的话题成为艺术圈与社会的热点,新年伊始,一档《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节目也在公众的热盼中开播。此节目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采用短小的分集设置、微纪录小视频,使深藏在博物馆内的“神秘”文物面向现代的年轻人,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在每个文物的介绍上倾向于现代的幽默方式,也在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当下追求简单快捷的潮流中似乎有点力不从心,国人对传统也大多是一知半解,甚至有逐渐摒弃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话中提到:“应努力避免……对自己全盘否定、对外来文化简单照搬”“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在当今环境下的解读与发扬,不仅是对物质性的遗存文物的再发现,也是今天在弘扬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使国人对本土文化增强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此,本期时评,特以“国宝说话:需要说些什么?”为主题,邀请各位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国宝说话,是对文化盛世的期待

□杜洪毅


在这个商品浪潮泛滥的年代,提及国宝,大多数人总会试图用货币价值去打量,其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反而被忽略。这种将珍品文物与物质财富建立起对等联想的思维方式,并非当下特有,在西方历史上,就曾出现过将考古发掘视同为寻宝的年代。即便今天,国际黑市上种种文物盗掘、走私行为,仍是受巨额利益所驱。

meishubao/2018011614055246484.jpg

然而,国宝的真正价值,是其所承载的远古文化记忆为当代文明带来的智慧与启示。以当前文物交易市场行情估算,珍品文物的确可以获得很高的估价。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国宝的“宝”字并非用于流通的金银财宝之宝,而是无可替代的知识财富之宝、文明创造之宝,绝不能用商品货值去估量。

让国宝说话,让普通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这些珍贵文物的真正价值,意义在于通过对远古文明回首,拉近当代文明的历史记忆间的距离。通过对古人智慧创造的守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创造的前进推动力!

meishubao/2018011614075793716.jpg

[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盖  盖径30厘米、高12厘米  晋宁石寨山出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数千年而不曾中断,这在全球文明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存世古籍、典章寻找远逝的文明记忆,但这远远不够。那些经历岁月沧桑幸存至今的远古物件,为后世提供了走进曾经辉煌世界更宽阔的通途。特别是殷商以前的文明史,由于存世史料本身稀少,更需要考古发现的文物去佐证、重建。上世纪初开始的殷墟考古工作,就为我们认识远逝的商王朝、重构中华远古文明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由于古老文物存世稀少,具有无法被替代的稀缺性,除了少数专家外,与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几乎完全隔绝。即使在公共博物馆内可透过厚厚的玻璃一窥其真容,若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普通人也只能一知半解的看个表面。因此,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展示、解读国宝与其背后的故事就非常有必要。

meishubao/2018011614103318979.jpeg

[夏]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高16.5,宽11厘米  1984年偃师二里头Ⅵ区11号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虽然当今的中华文明建立在对古老华夏文化延续与发展的基础上,但隔离数千载之后,那古老器物重见天日时,还是会让大多数现代人深感迷惑。历史风云演绎,当下中国,相对于创造、使用这些物品的古人所生活的社会,发生了太多改变,认知方式即便不是面目全非,也难于轻易勾通。当我们试图通过存世器物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时,却发现其中存在无数难以读懂的密码。很幸运的是,考古专家、历史学者首先承担起解密工作,通过他们的辛苦工作,为我们构建起古老文物背后的历史画卷。让国宝通过现代媒体来说话,在向公众展示古老器物原有的风采时,同时也将专家们多年的心血成果回馈于社会公众,让所有人共同分享远古记忆带给我们的想象与启示!

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藏.jpeg

[商]青铜人头像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冲击原有的传媒格局,特别是互联网让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碎片化、通俗化、趣味化的浅层次信息。央视这一档节目,能紧跟时代趋势,抓住年轻一代的心理需求,不失为高明的传播策略。但是,五分钟的节目,即便浓缩了最精华的内容,其承载的信息量仍非常有限。这档节目的真正意义在于点燃大众对国宝和悠久传统文化的热情,起到一个启示与引领作用。要想让让普通大众更深刻的认识历史、理解传统民族文化,就还需要在更多元的传播途径上下功夫。

每一件国宝,都可以唤醒人们对远逝古文明的想象热情,从中寻的文化血脉源流。每一件珍贵文物,都代表着其诞生时期在科学、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巅峰成就。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匠(或许地位并不高),还是其享用者,都绝对算是当时社会的文化精英阶层,是所处时代文明成就的代言人。他们所创造的,是今日中华文明之精髓,是不曾中断华夏文明之源泉。正是先辈们的共才智,才成就了古老中华的伟大与辉煌。延续至今,让今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继续受其滋养。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jpeg

[战国]曾侯乙尊盘  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  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 

与国宝对话,拉近远古文明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当代华夏文明创造有极重要的意义。但,绝不能像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者那样,因祖先的伟大文化遗产而目空一切,把盲目自负当成自信。远古华夏文明所取得成就,让今天每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但历史的辉煌永远只存在于记忆中、只属于不会回头往昔。我们可以为此骄傲,却不能沉溺其中而不知进取,更没有必要靠复制往日荣耀来妆点门面。

唯有发展和创造,才是对传统最好的延续。国宝在向世人展现前人智慧光芒时,也是在向炎黄子孙提出期待,期待我们去缔造新的华夏文明高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一个引领全人类共同进步的文化盛世!■

meishubao/2018011614205714309.jpeg

[商]Ⅰ号大型青铜神树树干残高359、通高396厘米 二号祭祀坑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