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良:历史的艺术再现须张弛有度

王运良  发表时间:2017-11-20

摘要:国家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作为一种历史或现实的艺术再现,既是时代使然,也是社会所需,更有益于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广大文艺创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其间无疑体现了融合与进步的实质内涵,也即艺术创造只有将历史或现实素材、形象思维、技术操作、民众诉求等各种元素相糅相和、融而为一,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本期话题】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策划:李腾 颜培大 李振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是促进文化繁荣强盛的客观体现,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无疑符合习近平总书记以上讲话的精神和要求。美术评论家张晓凌评价道:坚持美术作品宏大叙事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批重大题材的作品。

曾几何时,有艺术家认为,西方艺术界早已抛弃了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而我国仍然坚持这种创作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迎合流行文化的观念并不鲜见,但却表现出狭隘性。不可否认,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重要而且积极的一项举措,其目的在于以优秀的创作项目吸引和凝聚国内最具创作实力的优秀艺术家投身现实题材的创作研究,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美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带动美术院校、画院等众多美术创作单位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公众关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青年的创作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当然,重大题材也并非灵丹妙药,如何避免这一课题过度滥用,创作面貌流于形式化和样式化也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地方。本期话题特邀请美术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重大题材创作价值如何充分体现,如何最大化发挥其积极作用等问题。

历史的艺术再现须张弛有度

□王运良

近一段时间,围绕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进行的新的美术创作工程或展览事项不断呈现,7月份,文化部组织实施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一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工程紧紧围绕“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鲜明主题,是继2004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后的又一文化、艺术盛事;8月份,“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出了《营建大都》、《通惠天下》、《靖难之役》、《换了人间》、《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等19幅大型绘画作品,开创性地叙写了一部宏阔的“首都史诗”;10月份,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2017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展出了100余位研究员围绕“一带一路”创作的速写、水彩、水墨等作品数百件,是国家画院自2014年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以来,继“2016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之后的又一次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

meishubao/2017112016084759925.jpg

杨力舟、王迎春《德霈万邦》2015

包括美术创作在内的艺术与人的生活乃至人生向来关系密切,梁启超明确提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之中最要者,倘若在生活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倡导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涵养趣味人格;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艺术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如何理解生活、社会及其周围的世界”;2006年在里斯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明确“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平衡认识发展与情感发展,有助于健全的道德行为的形成,构成公民社会的坚实基础”。艺术与人类历史也息息相关,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艺术史学家威廉·弗莱明认为,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艺术的创造者,“当人们在历史中走过,在他们追求实在和奋力为生命创造意义的理想中,他们都留下了自己永恒变化的形象”,因之,“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艺术是人类的一面镜子,在艺术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不同民族历史的面貌、当今的成就和对未来的憧憬”。

meishubao/2017112016051743775.jpg

赵建成《换了人间》2017

中国经济社会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手段推广开来,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显然,“活起来”已成为深入发挥历史文化新时期功能的新的、迫切的时代要求。如何使历史文化活起来?

首先必须使其充分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而这一方面,文艺界最具优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数关系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除了极少数的实物得以留存作证,更多的则是被载入了历史典籍,成为学术研究对象或资料,若以此为题材进行大型美术创作,则不仅是在绘史、叙史、证史,更是在活化历史、视觉化历史、大众化历史,历史以新的形式得以再现,艺术以新的内容融入社会生活,这种视觉中的历史、写实中的意象无疑会为国家、社会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刘健《红场进行曲》系列 2015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华夏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国家安全的必要保障、国际经济的关键引擎、世界和平的重要推力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持续实施正是对这一时代要求的及时呼应,更是对民族文化关怀、对社会进步关注的使命担当。

其次,使历史文化“活起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同样是文艺界的优势所在。“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长河中人民是主体,传统文化里人民是主角,英雄人物是人民中的一员,中国共产党也是杰出的人民代表群体,简言之,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与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由此而论,基于“国家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而进行的各类美术创作,就自然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深藏于典籍中的历史文化并不能使人民大众亲临体验与感悟,以宏大历史画面为场景的图像叙事、视觉再现,相较于浩瀚、难寻又难解的历史典籍,则更容易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所识读、所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奋斗历程所凝练出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风气就更容易深入民间,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苗重安 苏兹达利 20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社会主义美术创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创造,如此也才能成为世界的艺术,正如中国的文化独具个性与特色才成为了世界文化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一样。

国家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对于传承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文艺工作者进行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张弛有度”,即历史态度严肃认真、艺术手法娴熟灵活,姚雪垠提出“不深入历史就不能达到历史科学,不跳出历史就完不成艺术使命”正旨在于此,故而,此类美术创造是既要深入历史又要跳出历史、既要缔造美域又要超然美域。

为此,一方面必须坚持历史的原真性,无论是场景、服饰,还是用具、坐骑等等,都要讲求知识的严谨与科学,做到史学、史识、史观的统一,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历史典籍与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并把握历史内涵及主题精神,方能将个人对历史文化的正确思考及对传统的真实体悟融入到艺术表达中,否则会引发专业的诟病而致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艺术创作规律,努力践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归于生活”的最高准则,从历史长河、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理想的艺术形象,真实反映历史的本质规律与时代的精神风貌。

张江舟《晨风》2014

“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一种前进方式,而不是逃避现实者躲入唯美的或日出日落的虚幻世界中;它是前进的一种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进行自我更新,而无需否认我们仍在前进”(雷克斯·内特尔福德:《精神的去殖民化:创造性想象力的贡献》,《国际博物馆》2009年第4期,第37页),国家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作为一种历史或现实的艺术再现,既是时代使然,也是社会所需,更有益于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广大文艺创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其间无疑体现了融合与进步的实质内涵,也即艺术创造只有将历史或现实素材、形象思维、技术操作、民众诉求等各种元素相糅相和、融而为一,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左传》中记录了一段晏子关于“和”的解读:(齐景)公问:“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以此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阐释了中国悠久的“和合”思想,基于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而进行的美术创作亦应充分展现出历史与现实之“和”、生活与艺术之“和”,研究与创作之“和”、具象与抽象之“和”、高雅与大众之 “和”,如此,则既可“继往”又能“开来”,也方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