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爱敦煌,那就请淡季来看它!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访谈手记

李健秋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11-09

甫一着手做“旅游热之下的莫高窟文物保护”这个专题,我就试图联系王旭东院长——毕竟,站在当下谈敦煌,这位敦煌研究院的现任院长是绝对不应该绕过的。但是说实话,王院长真是一位不大容易联系到的采访对象,他非常忙,和很多重要部门的带头人一样,被各种事务催促着马不停蹄地奔波各地,于他已经成了常态。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三番五次地“骚扰”之后,我终于在北京见到了这位对我来说的确是久仰大名的院长。

meishubao/2017110612590371137.jpg

王旭东院长在莫高窟第98窟

采访中,我又一次切身体验到了王院长的“忙”,因为白天日程太紧,采访时间被临时约到了晚上九点后,而当一贯擅长迷路的我在夜色里兜兜转转地来到他下榻的酒店时,时针已经指向了九点半。等候在酒店大堂外的他,却依然和一位学者模样的老先生谈兴正浓——后来王院长告诉我,他们正在讨论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这是敦煌研究院未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初见王旭东,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并没有行政干部的官气,态度蔼然,言语温和,气质儒雅,干净利落。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目光里有一种很锐利很明亮的东西,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高手,“一双眼睛,精光四射”,即使是经过了一天的忙碌,却依然丝毫不见疲态。

meishubao/2017110612555838864.png

保护:从管理和技术上下功夫

meishubao/2017110612560716629.png

略作寒暄之后,我就开门见山地把此行的首要话题抛给他:“前段时间,莫高窟的游客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给洞窟内的文物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现在,社会上很多关心敦煌的人都为文物感到担忧。这个问题,敦煌研究院是如何应对的?”

虽然我刻意淡化了问题中尖锐的成分,但其中责难的意味,对方还是应该能够感受到的。对此,王旭东院长淡淡一笑:“其实,这个状况我们2003年就预见到了。也正是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修建数字化展示中心的方法——旅游人数增长是大势所趋,而洞窟的资源和承受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从管理和技术手段上下功夫。”

王旭东介绍,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入使用之后,通过“总量控制—线上预约—数字展示—实体洞窟”的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将每天的接待能力由3000人提高到了6000人。虽然人数增加了,但单位时间内洞窟中停留的人数是严格控制的,这样各项指标都运行得非常平稳,而且游客的参观体验也非常好。

meishubao/2017110613010476473.jpg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但没有想到的是,2015年开始,旅游人数又一次暴涨,这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对莫高窟本体来说,却是难以承受的。所以不得不启动应急预案,没有预约的游客只能参观四个大型洞窟,而且每次都要排很长的队。这对游客来说,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让我们感动的是,虽然是那么热的天、那么长的队,他们却能压抑住焦躁的情绪,对我们的安排表示理解。这也常让我们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这也许还要归功于敦煌文化的感染力——到了这里的游客,大都有一种朝圣的感觉,而不仅仅是游览观光那么简单。”

说到这儿,王旭东再次呼吁:请大家尽可能地选择淡季(11月1日—4月30日)到敦煌。一来,这是对莫高窟的爱护——洞窟内湿度超过62%时会对壁画造成损害,这是经实验室研究得出的数据,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单位时间内洞窟中停留的人数必须有上限,而且必须时时监控,这也是壁画保护所要求的。二来,这也会让每个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淡季的莫高窟有时每天只有四五百人至一千人,整个景区显得空旷宁静,游客还可以多看几个洞窟,满足他们对敦煌的向往之情。那才是真正的不虚此行。

meishubao/2017110613085766663.jpg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之乐队与反弹琵琶-中唐

“如果真的爱敦煌,那就请淡季来看它!”说到这里,王旭东不由得感叹,“限制人数、应急预案都是迫不得已的举措。也许这对有些游客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我们不能让莫高窟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那样的话我们就是文化的罪人了!它走过上千年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希望让它尽可能完好地至少再保持一千年。”

谈到这里,王旭东提到了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项目——“莫高艺术世界”。“这是一个集一百多个复制洞窟、互动体验为一体的大型莫高窟艺术体验馆。修建这座体验馆的目的,是尽量在游客的需求和洞窟的保护之间形成一个平衡——洞窟还是要看的,不到现场,没法感受到莫高窟的文化魅力。但在旅游旺季,游客参观的洞窟可能会有所缩减,这一点希望社会大众能理解——大家也必须理解,莫高窟是祖先传承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不能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两代人手里毁了。”

如果“莫高艺术世界”能按计划启动落成,以后游客的游览过程将分为三部分:数字中心—实体洞窟—艺术体验馆,这样整体的游客承载量会成倍增长,而落到每个洞窟上的压力也会相应减轻。在游客人数剧增的未来,这也许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meishubao/2017110613042054247.jpg

莫高窟第98窟病害修复前后对比图一

meishubao/2017110613043472732.jpg

莫高窟第98窟病害修复前后对比图二

在王旭东看来,始终困扰莫高窟壁画保护专家们的最大问题,还不是暴增的游客人数,而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风沙的侵蚀,湿度的变化,尤其是下雨时水气进入洞窟造成的湿度过大,容易引起壁画的起甲、空鼓,甚至脱落,这对壁画来说是致命的。虽然现在有脱盐技术,但毕竟没法把壁画深层的盐分脱离出来,所以对于文物来说,日常的预防性保护还是第一位的,要在问题和损害没有造成之前,把工作做到前面。“壁画、彩塑的衰退,实际上是不可逆的,我们想做的,就是尽量完整地让它保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敦煌研究院有着目前国内最强大的古代壁画与遗址保护专业团队,同时国际上很多组织,如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东京文化财研究所、东京艺术大学、牛津大学等,都在关注莫高窟的文物保护。这也是文化魅力的一个体现,也许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吸引着那么多有才华有激情的人离开烟雨江南、告别繁华都市,用生命和智慧守望这座集天地大美于一身的古老文化遗产。

meishubao/2017110612564776257.png

传承与弘扬:合理利用 面向未来

meishubao/2017110612571647064.png

当我们的话题转向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时,王院长更是打开了话匣子:敦化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他们多年来一直致力其中的领域。“敦煌太丰富了!一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应当发挥更重大的作用。”而弘扬敦煌文化,仅仅靠接待游客是远远不够的,敦煌研究院采取的另一个方法是“主动送出去”:通过合作办展的方式,将复制的洞窟文物送到各地博物馆、艺术馆、高校,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公众、特别是大学生在当地就能领略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他们还借助网络向社会大众传播和分享敦煌文化艺术,并积极推进基于敦煌艺术及其价值的文化创意。

meishubao/201711061310129157.jpg

斯坦因于1907年拍摄的敦煌莫高窟

传承与弘扬,实际上也是个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问题,而合理利用,恰恰也是最新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主要精神之一。“《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是一个具有国际文物保护宪章意义的文献,包括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内容。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而且利用的思路要多样。我们不要把利用仅仅局限于旅游,更重要的是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在保护好、研究深入的基础上进行利用,让文物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和传播。”

王旭东还透露,现在正与北大协商,计划筹建敦煌艺术学院,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向国外招收留学生,教学地点在敦煌。将来,不管这些学生在哪里工作,都会把敦煌的文化传承下来,传扬出去。“人才是最主要的力量。有了人才,敦煌的传承和保护才有未来。”谈到这里,他的语气变得更有感情,眼光中也充满了希望。

…… ……

说起敦煌,王旭东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但看着窗外越来越浓的夜色,想到明天天不亮他就要起身去机场,我不得不结束采访,向他道别。送我到门口时,他还向我嘱托:“希望能借助你们的平台,让大家更理解我们工作的苦衷。让社会各界和我们一起,用敦煌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保护它、爱护它。”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