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收藏艺术品

刘双舟  来源:刘双舟文化法苑 发表时间:2017-10-23

摘要:艺术品收藏是将艺术品作为商品的消费的高级形态。艺术品收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所谓盛世收藏就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对收藏活动的影响,其实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影响艺术品收藏规模的因素之一,艺术品收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存在的,盛世收藏主要是对历史上几次收藏热潮的表述。历史上的艺术品收藏主要是个人行为,即便是皇家的收藏活动也不是集体性或机构性的,主要与当权者皇帝个人的偏好有关。当代的艺术品收藏按照收藏主体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机构收藏、企业收藏和私人收藏三种,三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艺术收藏体系。

艺术品收藏是将艺术品作为商品的消费的高级形态。艺术品收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所谓盛世收藏就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对收藏活动的影响,其实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影响艺术品收藏规模的因素之一,艺术品收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存在的,盛世收藏主要是对历史上几次收藏热潮的表述。历史上的艺术品收藏主要是个人行为,即便是皇家的收藏活动也不是集体性或机构性的,主要与当权者皇帝个人的偏好有关。当代的艺术品收藏按照收藏主体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机构收藏、企业收藏和私人收藏三种,三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艺术收藏体系。

公共机构收藏

艺术品收藏的公共机构主要是美术馆和博物馆,它们的收藏对于引领艺术消费方向、确立价值的标准、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着标杆作用。国家对公立美术馆的艺术收藏一直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国家将“每年收藏经费总额不低于300万”作为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达标的一项硬性指标,增加了各地政府对公立美术馆收藏的固定拨款,保障了公立美术馆艺术收藏的日常资金底线。另外,早在2004年文化部与财政部就共同设立了“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资金”,针对20世纪重要美术家的作品收藏,扩大了国家艺术收藏的整体规模,同时也为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建立了学术标准和价值依据。除了中央财政之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公立美术馆也相继成立专项艺术收藏资金,通过单独申请项目经费的方式,在保证每年有固定收藏经费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艺术收藏的投入。[1]近年来,随着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公立美术馆影响力得到很大的提升,2014年全国美术馆的观众总量达到1300万人次。[2]各美术馆在展览策划上更加突出系列展和品牌展,很多美术馆继续关注于当地艺术资源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同时,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成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美术馆和博物馆在我国也快速兴起。民营美术馆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管理和运营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收藏体系,有效地补充了公立美术馆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缺失,已经成为艺术消费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除了依靠企业家和收藏家出资兴建的民营美术馆外,还出现了金融机构出资兴建的美术馆。现在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上海和北京两个民营美术馆中心,其中上海47座美术馆中有31座是民营性质的,占到总数的66%。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整体上看,民营美术馆仍然面临着如何可持续运营管理,如何平衡经济与社会效益、人才匮乏等诸多难题。另外,我国尚缺乏完善的艺术品捐赠税收优惠制度,加上大多数民营美术馆地址比较偏僻,使得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企业(家)收藏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企业化、机构化的趋势。开展艺术品收藏的企业主要来自房地产业、金融业、保险业以及媒体业。根据《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中国收藏家协会注册会员中,企业家约占20%,购买力占整个艺术市场购买力的60%左右,活跃在艺术市场上的藏家70%以上都是企业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企业收藏资金约为300亿元,2011年大约在400亿元左右,年增长率为30%。2014年国内企业收藏资金继续增长,整体规模在6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8%。

企业收藏艺术品的最初是动机是看好艺术品的保值增值功能。但是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企业收藏艺术品的目的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的是为了进行资产配置,有的是出于财务安排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艺术收藏品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还是全社会的文化财富,因将艺术品收藏与企业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等战略建设联系在一起。企业收藏的对象主要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品和当代艺术品,近年来收藏类型有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对西方艺术品的收藏。有些形成了收藏规模的企业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企业收藏的长远规划,其中也有不少企业创办了自己的美术馆。

目前我国的企业收藏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在参与者身份、所属地域和城市分布等方面仍然呈现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在:以民营企业的参与度为主,以沿海发达地区的参与度为主,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对集中。在具体操作上,我国企业收藏中的问题也很多。不少企业收藏依然属于临时性的行为,缺少定位准确的收藏线索和收藏理念,缺少艺术品收藏的整体规划,容易受到市场面的左右。由于国内企业收藏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制度管理相对薄弱,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趣味好尚往往成为企业收藏的决策依据,普遍缺少高效的收藏管理团队的指导,决策和程序的随意化制约了企业收藏的学术性高度。藏品管理是企业收藏专业化的重要考核指标,也是提高企业收藏效用的重要依托,目前国内企业收藏的藏品管理意识淡漠,管理队伍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而直接影响了藏品管理的发展水平。虽然国内企业收藏在收藏公共化的认识上有所提高,但是在回馈社会的渠道、方法和实施上缺乏更多的成功案例,尤其是企业收藏针对所在的地区、社区文化推广、美育推动的介入普遍不足,地域化拓展和落实能力普遍匮乏。此外,目前国内企业的收藏在艺术品运输、保险、仓储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性上仍较为欠缺。[3]总之,企业收藏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同时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私人收藏

私人收藏的历史几乎与艺术品本身的发展历史一样的悠久。私人收藏是最早的和最常见的艺术收藏形式。中国古代皇室的艺术收藏和西方教会的艺术收藏表面上看属于机构收藏,但是本质上也都是私人收藏,主要取决于皇帝或教会管理者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私人收藏的群体很大,但是在庞大的收藏群体中,真正称得上“收藏家”的人是“凤毛麟角”的。收藏家是艺术品收藏群体中的佼佼者,成为收藏家的第一条件是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历史上的大收藏家通常都是家境殷实的贵族、官宦、文人学者或者从家族遗产中直接继承艺术遗产的继承人。近现代中外的大收藏家则主要是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比如,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收藏家保罗·盖蒂一世(Paul Gettey,1892-1976)是石油大亨;钟爱收藏19世纪艺术品的比尔·盖茨则曾经是福布斯富豪榜首;2004年名列福布斯拉丁美洲首富的收藏家卡洛斯·斯利姆·埃卢(Carlos SlimHelu)是墨西哥电信巨头;法国著名收藏家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是奢侈品LVMH集团的创始人,等等。能够成为收藏家的第二个条件是酷爱艺术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作为终极收藏目的。比如,我国近代大收藏家张伯驹,为了保护展子虔《游春图》免于流失海外,将占地13亩的房屋出售,凑足240两黄金将其购入。如果他没有对《游春图》艺术价值的真正领悟,是不会付出如此代价的。成为收藏家的第三个条件是收藏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且藏品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我们对2015年春纽约佳士得“安思远私人珍藏”拍卖会还记忆犹新,该场拍卖会的藏品全部来自著名收藏家安思远,他毕生都致力于亚洲艺术品的收藏,其藏品足以与博物馆比肩。仅佳士得这一场拍卖会上拍卖的藏品就多大2000多件,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中国艺术品。

近年来,我国的私人收藏发展很快,不仅参与者众多,而且对于收藏观念的形成,收藏内容的拓展、市场价格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私人收藏的快速发展是与我国私人财富的积累分不开的。据2014年《胡润百富榜》数据显示,我国上榜企业家总财富已达到81562亿元,平均财富64亿元,与2013年持平,较2012年上涨了18.5%,有1271位企业家财富达到20亿元以上,比2013年增加了254人。从省份分布来看,北京千万富豪达到19.2万人,在全国排名居首位。广东和上海分别以18万和15.9万人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瑞士银行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内地个人平均净资产迅速增加,从5670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13万美元,个人资产中值为7033美元,中国家庭财富总额排名全球第三。国内资产1万至10万美元的中产阶层的人数比2000年翻了一番,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正是由于财富人群数量的增长,才使得私人对艺术品收藏的兴趣日渐浓厚。2014年,古代字画取代手表成为财富人群收藏的首选,珠宝玉石是富豪人群收藏的第三大类。有70%的千万级富裕人群喜欢收藏艺术品,而亿万级富裕人群中有80%的人喜欢艺术品收藏。安盛保险2014年《全球收藏家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架上绘画和纸上作品是最受全球高净值财富人群喜欢的两类艺术品藏品,其中绘画占比89%,纸上作品占比63%,雕塑作品占比60%,家居和设计品占比29%,陶瓷类占比21%,装置和录像作品占比14%,其他藏品占比15%。在艺术品收藏的目的方面,60%的收藏家更多是出于对艺术品的喜欢,30%的收藏家旨在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品,25%的收藏家会出于完善已有收藏体系的需要而购买艺术品,而仅有14%的收藏家表示考虑的是艺术品的增值前景。在对待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态度方面,2014年《德勤艺术与财富报告》的调查显示,81%的收藏家以收藏为目的,但是会带有投资性的视角来购买艺术品;10%的收藏家纯以收藏为目的;9%的收藏家以纯投资作为购买艺术品的考虑因素。目前,私人收藏的主要途径有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此外,有人直接向艺术家购买或通过艺术经纪人购买艺术品,还有人通过网络在线购买艺术品。[4]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的私人收藏尚停留在个人欣赏层面,缺乏收藏者与收藏者之间、收藏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也还没有形成服务社会、推动美育的整体目标和风气。

标注:

[1]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第5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2]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14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第6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3]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14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第6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4]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2014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第66-6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