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亮:介入式的社会项目最现实

王志亮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0-09

在西方绘画史中,从来只有现实主义的称谓,而没有写实主义一说。

现实主义很好界定,它源于法国,盛行于1840年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实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对当代生活的严密观察,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客观且公允不偏的再现。具体说来,现实主义在绘画中最初用来指库尔贝、马奈和印象主义的创作。

meishubao/2017100911414253658.jpg

在中国的语境中,现实主义的来源首推俄国的巡回展览画派,自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被我们改造为革命的现实主义。

而“写实”就没有现实主义那么具体,它没有严格的文脉线索,是对一切非表现和非抽象艺术的总称。

◆◆

美国批评家和艺术史家琳达·诺克林早已论述了现实主义的总体追求。如何认识现实主义的性质?在诺克林看来,有如下几点是其核心。

meishubao/2017100911415980735.jpg

第一,现实主义强调对外界作实际的,客观的观察,尊重眼前的事实;第二,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当代性”,即必须描绘当前时代的内容;第三,现实主义者着重描绘底层,描绘那些平凡与卑微的社会边缘人与事。

上面三个条件,我们认为缺一不可。也就是只有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我们才能指认一件绘画作品属于现实主义,而非古典的理想主义,非浪漫-表现主义,非抽象艺术。

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我们当代的现实主义艺实际上太少了,而非过时了。

◆◆◆

在世界性的当代艺术展中,经典现实主义的作品早已消失,因为绘画都已成为当代艺术展中几近消失的艺术门类

即便是在我们国内当代艺术展中,我们看到的也不过只是一些具有写实形象的画作,大部分作品也不能同时具备现实主义的三个标准。当然,这不是刻舟求剑,以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去衡量当代创作。

我们追问的是,经典现实主义(19世纪末法国现实主义)对于当代还有意义吗?

我们认为,在当代,现实主义的意义不能再从绘画中去寻找。因为绘画的平面性,早已被证明是最不现实之物。无论艺术家如何表达,虚假都会随时而来。

小说家刘易斯(George Henry Lewes)早就指出,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并非理想主义,而是造假主义。再现实,再客观的绘画,也要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处理,从而变得可疑。

◆◆◆◆

那么,如果当代艺术还存有现实主义,它在哪里?

按照我们上面的解释,当代的现实主义一定不再是绘画的专利。我们今天谈论现实主义,有意义的落脚点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绘画这种残存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媒介。

当代的现实主义恰恰存留在那些曾经反对现实主义的前卫艺术中,尤其是发生在遍布各地的介入性项目里。我们随便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meishubao/2017100911535678482.png

例如,卢杰策划“长征”项目,应该是新世纪以来最早从事社会介入性的项目。这个项目组织艺术家采取在地创作的方式,在红军行军路线展开创作。无论艺术家在项目过程中有没有使用“写实”的形象,其所体现出的接近现实、立足当代和平等精神是彻底现实主义的。

当然,在最近几年的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个案。例如重庆焦兴涛所组织的“羊蹬艺术公社”,渠岩所组织的“许村计划”等,都是“长征”项目的当代版本,只不过,他们比“长征”项目更注重与当地乡村环境的共生关系。在这些项目身上,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现实主义精神。

◆◆◆◆◆

与这类介入式的社会项目相反,我们在当代的美术馆中会看到大量的“伪现实主义”绘画。

一些看似真实描绘现实生活场景的作品,无非是做作的摆拍,艺术家之于他们再现的社会现实,不过是个游客而已。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类的作品归为当代的写实主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