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卫平:艺术公益——公器同私器的较量

​ 何卫平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29

本期话题:艺术公益价值的重要性

策划:李腾 李振伟

近日,腾讯公益推出“小朋友”画廊售卖自闭症患者的画,呼吁社会关注并资助他们。这则消息刚出现就受到广泛质疑,传言是利用慈善诈骗。随后腾讯公益平台公开辟谣,证实此次活动为腾讯公益官方与WABC公益机构联合出品,活动最终筹集到1500万元善款,将全部用于帮助残障人士。此事件使人们再次关注艺术与公益的关系,艺术的公益性恰恰折射了艺术自身的价值,以及艺术对心灵的愈疗作用。相对我国目前艺术行业蓬勃发展,艺术公益处于一个冷门的位置,它是否可以平衡艺术与慈善之间的桥梁?

对艺术公益活动的曲解,也正是由于一部分人对艺术非功利性一面缺乏认识理解,著名画家周春芽曾说:“慈善是一件幸福的事,你获得的东西其实大过你的付出。对于我来讲,最大的帮助是心灵上的……人的精神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个人世间?你的希望是什么?什么东西支撑你继续生活下去?慈善能帮助我们获得这个东西。”另一方面,艺术与慈善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艺术慈善行为是否是艺术价值的体现?本期话题邀请艺术界人士来共同探讨艺术的公益价值。


艺术公益——公器同私器的较量

□何卫平

作为“公器”的艺术,有“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张彦远)的传统立场,也有“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的政治训导,更有其公益、时代、人文的综合价值;作为“私器”的艺术品,资本和权贵阶层热衷于对其持有和交易,遍钤画面的收藏印鉴,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角逐即是明证。甚至,历史上为获取艺术品而不择手段的案件亦不在少数。

在艺术与艺术品交汇的一端,艺术家则永远徘徊于庙堂与江湖、资本与人文、坚守与妥协之间,他们既是公器的缔造者,也是私器的输出人。在艺术家、艺术和艺术品之间,交织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它们既有互动也有牵制,兼以某种潜在的逻辑此消彼长,交织往复。

meishubao/2017092915155527982.jpg

“情系玉树、爱心奉献”陕西书画界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大型赈灾义捐义卖活动

◆◆

当下艺术生态的主体框架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传统艺术的复苏无法跟进时代的价值变迁,而“85美术思潮”所凝聚的艺术理想和视觉形式逐步退潮,艺术家开始关注国际展览并介入市场。另一方面,以新的姿态所崛起的“新生代”“女性主义”“新文人画”的年轻创作者们舍弃了前辈艺术家们所试图阐释的社会、历史、哲学等宏大叙事,开始转向自我的心理、情绪及日常生活的表达。

df62af1c6db049cd8b35ad6710aca7e3.JPG

李心沫 新开河之死 彩色摄影 2008

因此,市场化的艺术品同自我性的主题一体共生,艺术作品完成了从历史叙事到生活叙事的转型,也终结了艺术展览单一的公益性价值。如此一来,艺术家追求表现个性和“私密性”的主题结合,更加凸显了艺术的“私器”属性,藉由历史因素所形成的宏大主题逐渐趋于沉寂。

在此后艺术家的创作和市场运作中,艺术的“物品”性被无限放大,成为可变现、可交易、可流通的财产,从而掩盖了其人文价值,使艺术的“公器”属性变得可有可无,甚至面目全非。

◆◆◆

一般而言,每逢历史变迁之际,艺术的公益价值才能更为充分的体现在精神领域,而在“盛世古董”的教唆下,艺术品往往成为一种财富的象征,物性凸显,“公器”隐匿。当下,随着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观念一枝独秀,艺术的公益和人文价值趋于沉寂,代之而起的是“以价论市”的商品。这种价值导向的扭转非在一朝一夕。

meishubao/2017092914535443171.jpg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RMB222,179,600 香港苏富比 2014年4月

但是,艺术家、批评家及关联部门宜在不同的职能范围形成合力,在维系艺术价值的基础之上,保护符合艺术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艺术创作,以学术影响市场,稀释艺术品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商业趋向。与此同时,发挥艺术公益性职能,为历史、文化和时代的碰撞融汇穿梭引线,提升艺术家、艺术品的社会公信力。

◆◆◆◆

新近,腾讯以智障儿童名义筹集“善款”,其是否存疑,不得而知。但却触及社会的敏感问题。在质疑者看来,此举同大街上“做局”式的行乞行为无异,博取善意者的同情;所不同的是,腾讯作为传媒业的排头兵,其传播力及门面工程更为得体,如其真实,无疑是一桩盛世善举,如其“龌龊”,对国民公益心的重创则不言而喻。

meishubao/2017092915120252466.jpg

腾讯“小朋友”画廊公益活动海报

在这个话题里,艺术的公益性和艺术品的工具化成为新的博弈对象。以救助儿童、义卖赈灾等名义开展的艺术活动不在少数,但在功利和传播的合谋中,许多艺术家借助公共话题,加大曝光度,对于艺术公益本身,仅是逢场作戏或顺势而为。对不明就里的买单人,除了大呼上当,也只能造成吃一堑长一智的戒备心理,致使热心人同艺术公益从此绝缘,形同陌路。

1829年4月,年届80岁的歌德对前来访谈的爱克曼说:“你得向我致敬,拿破仑行军的书籍中有什么书?有我的《少年维特》”。试想,以歌德之超脱伶巧,尚不能免俗于在政治家的肯定中获得愉悦,更何况市场经济背景下戚戚于功名的艺术家。当多数艺术家热衷于将作品送入重大场合、会议及权贵家庭陈列,却视艺术的公益为逢场作戏的时候,艺术的自我沦陷也就为期不远了。

在我看来,艺术宜远离市场,从而确保创作的纯粹性和纯洁性,从而确保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作品进入市场,维系艺术的公信力和底线。短期来看,这虽只是一种理想,但如此一来,公器前置,私器跟进,恰才是“组合拳”的要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