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人工智能为何不能接管艺术 ——谈谈艺术家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徐旭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11

【本期话题】艺术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策划:李腾 李振伟

【编者按】最近,一个名为“建筑取证——直面一场美学调查(Forensic Architecture–Towards an Investigative Aesthetics)”的当代艺术文献展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MACBA美术馆展出。来自伦敦金史密斯学院建筑研究中心的建筑师、艺术家、电影人和记者们通力合作,通过文字、图表、影像、音频、模型等综合性材料,全景呈现了中东巴以冲突和叙利亚战争,通过调查战争中建筑损毁实况(交战各方的弹道运行轨迹与建筑受损的关系)配合战争受害者采访取证,以美学方式还原了有别于西方报道下的战争实景,展现了当代艺术可贵的社会价值。无独有偶,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德国艺术家获奖作品《浮士德》表现了当今社会人际间孤独、暴力、焦虑与不安的处境;再如号召“展现个人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向往一个充满怜悯和公德心的社会”的德国《千人形态》(1000 GESTALTEN)行为艺术……这些作品中展示了艺术家的人文精神,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艺术表达值得我们当代艺术家反思。艺术不应只是局限于美丽和商业化,也可以理性地展现社会现实,长期以来艺术家对现实的冷漠,疏离了艺术的社会属性,本期话题邀请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围绕艺术家人文精神,探讨艺术的社会价值。


人工智能为何不能接管艺术 ——谈谈艺术家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 徐旭

前一阵,因网上沸沸扬扬猛炒起了最新一轮关于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的话题,于是乎,人们便对未来二三十年后人工智能将蛮横霸道地抢走绝大多数人就业机会而普遍担忧。我以为,即便果真如此,人们也断无任何忧心忡忡的必要。为啥?就因为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唯一属灵的动物,人工智能有灵魂吗?

所以,到时候把那些费力费时的苦差事尽管都交给机器人干去好了,让“它们”为咱们打工、挣钱、缴税、抱孩子、炒菜做饭,咱们自己呢?则去画画、作诗、编小说、搞音乐、玩泥巴,总之,去搞文学或者艺术,这不是挺好吗?即便人工智能也冲到上面这些无用的领域里来与我们抢夺工作机会,但我认为,它们胜算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meishubao/2017091114490044849.jpg

人工智能模仿经典作品风格(图片来源techxplore.com

人工智能再先进,它终归也是受程序员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主宰,并给它们下达工作指令后,才让它们去“无所不能”干活儿的。它们能有人的思想和情感吗?它们能像人类一样想入非非、钻牛角尖、无中生有、奇思怪想吗?它们能创造符号,并把符号的能指与各种不沾边的隐喻发生所指关联吗?它们具有人类因爱与恨而骤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理活动能力吗?

我敢断定,以上这些唯有人才可能具备的本领,恐怕再过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具有。即使它们真有可能获得,估计创造了它们的人类编程人员早就洞悉到了它们的“阴谋”,并且随手修改一下程序,就立刻把它们消灭了。别说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有多么神奇,就算真正无所不能的人类也拗不过造物主。每当人类干出了违反自然规律的蠢事,都会遭遇重大变故。因此,人工智能奈何不了艺术,唯有人类才拥有创造艺术的特权。

说到艺术,很多人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画画、做雕塑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也有可能会联想到那些中外艺术史上著名的艺术大师,更有可能会条件反射似地联想到一大堆可用“美轮美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巧夺天工”等等汉语成语来形容的中外美术经典名作。然而,艺术到底对人类有何功用?这一问题却会让许多热爱艺术的人士犯难、犯傻。

没错儿!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确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把艺术当作由人类自己创造的第二自然的审美客体之阶段;然而,当本雅明所定义的机械复制文明时代发展到人工智能时代大门之前,这种审美客体,事实上就已变成昨日黄花了。当我们今天再来凝视那些古典主义艺术作品时,其实早已没了摄影术诞生以前的人们对它们顶礼膜拜的情结。这是为什么呢?道理简单得很,日趋精湛与完善的照相机和电脑5D转印术,已把古典主义艺术家们历经多年修炼出来的、精湛的造型能力给彻底颠覆掉了。

古典主义艺术的道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给终结了,这是事实,否则,就没有印象派以来的各种流派的现代主义艺术横空出世。伴随着古典主义的终结,那些极度唯美且栩栩如生的人体雕塑与宫廷肖像画,甚至绝大多数风景画,也自然逐渐消失掉了昔日魅力四射的光晕;但是,那些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与对人类充满了炽热的爱与怜悯之心的古典艺术经典名作,却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它们依然能相隔时间的河流与今天的我们做心灵对话。

现如今,昔日必须通过艺术家的精雕细刻后才能呈现出来的精致、典雅、唯美的艺术作品,早已从纯艺术领域被无情放逐到了工艺美术领域或平面甚至三维动态的广告领域里去了,造型艺术,也基本上不再需要艺术家们劳力费神地使用写实主义技法去生动再现客观世界了。于是,古典主义艺术,便把屁股下的头把交椅,先后让渡给了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

然而,不管艺术的面貌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人类艺术史上的那些具有永恒魅力的伟大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却依然存活在自印象派以来的各阶段与各艺术流派的杰作之中。于是,我们就有必要来探讨一下人工智能为何剥夺不了艺术家的艺术生产权?这个问题引出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究,即艺术史上的那些经典艺术作品的永恒魅力到底隐藏在哪里?

问题的答案并不玄妙,它其实就是艺术创造主体博大、广阔、浩淼的心灵世界投射在其作品中,并能被接受者所感知、感动的情感与情绪的那种高贵的东西。

这种东西虽是以非常个人化的面貌出现的,但它又能激起各个历史时期的接受者的普遍共鸣,并引发接受者对生活与生命的本义予以追问和沉思。

它桀骜不驯,因为它不迎合任何时代世俗社会权力与财富的掌控者的美学趣味与制度规则,也因为它只忠于艺术家的良知和真善美的原则;

它对人类充满了怜悯与同情,尤其是对被损害与被侮辱者更是如此;

它对具体的时代不予任何承诺,因为它只朝着一个方向行走,这个方向便是人类获得身心自由与解放的彼岸世界;

它不回避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即便是在那些被它塑造出来的风景与物品上面,人们也可捕捉到它的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与责任;

它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一切人们司空见惯或感觉麻木了的事物赋予金子般的色泽,它能借助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芒;

它不屑对任何被塑造之对象外部形体的细腻与准确的再现,而只对揭发对象内部寻常人难以发现的本质予以承诺;

它虽描绘黑暗、腐朽、堕落、沉沦、罪孽与声色犬马,但它却在这些事物或人物的脸上涂抹有清晰的否定性色彩;

它拒绝对任何低俗的小趣味的描绘与绝望情绪的渲染,也拒绝自作多情与自恋,因为它对时代、社会、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承担有道义的责任;

它非关艺术语言与技巧的炫耀,有时甚至干脆以大刀阔斧般的粗犷或粗粝直指人心…….

说来说去,艺术的创造与生产权,绝不可能被按照逻辑运算规则作出精准行动选择的人工智能所僭越或篡夺;它,只能被具有极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天马行空般的联想力、高贵的人文情怀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所拥有。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艺术,是人类的理想之光通过具有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在各种艺术媒材上的投射;人类的理想之光一旦趋向熄灭,艺术便趋于死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