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深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谈画院五年建设

钱晓鸣 陈明 张婷婷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发表时间:2017-09-04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中国梦的新长征之路上,砥砺奋进,不断向前,完成时代使命,战胜风险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成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铄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这五年,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是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是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五年。本期《中国美术报》特推出专题报道,邀请国家美术机构的负责人纵谈五年来美术界的变化,记录时代愿景,并献礼十九大的到来。

meishubao/2017090416191866983.jpg

三大工程,深耕世纪基业:

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响应国家倡议,助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

创办《中国美术报》,弘扬中国美术精神,彰显中国美术气派,建立中国美术标准,创新中国美术风格;

扩建硬件,打造创作研究的高端平台。

杨晓阳思路清晰而深刻,在他主持下,中国国家画院五年来三大项目开展得卓有成效。这三件事,成为中国国家画院的“三大工程”。

meishubao/2017090416183319844.jpg

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典 王保胜/摄

中国国家画院:新型的国家艺术创研大院

中国美术报:2011年,中国国家画院在国博举行的建院30周年院庆大展,充分显示了新型国家美术创研院团的强大影响力。中共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出席参观,国家画院为何可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成立的30多年正是中国美术在当代的复兴史。“文革”时期传统文化艺术受到重创,“文革”后期,为逐渐恢复对外开放,各大对外场所和会议场所需要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周恩来总理委托谷牧副总理召集全国著名中国画家,为涉外宾馆画画,借这个政治任务把传统艺术重新恢复起来,并保护了像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黄胄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这是国家画院(前身中国画研究院)建立的原因,也是国家画院其后发展的基石。

2006年更名成立的中国国家画院,是美术类的国家级艺术创研大院。2010年,中国国家画院成立国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书法篆刻院、美术研究院和公共艺术院七个专业院,之后又成立青年画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建设是几代国家领导人和艺术家的心血,它的地位是由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形象的需要所决定的。


中国美术报:国家画院以中国画研究院为起点,依次建立了八个专业院,去年还在各专业院下又成立了研究所,现在国家画院的总体架构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架构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杨晓阳:七年前,中国国家画院通过成立八个专业院,完善了学科门类,同时以专聘结合的方式组成了一支近300人的研究员队伍。经过七年的发展,中国国家画院已经形成“一部、八院、五个中心、十个基地”的发展格局,并逐步实现“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引领和导向中国美术发展”的目标。为了抢救优秀的民族传统,并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现美术门类各专业的全覆盖,中国国家画院还在各专业院下面成立了十几个研究所。

这八个专业院的院长都是该专业的德高望重的专家,我作为院长给自己的任务是服务员。八院中比较特别的是公共艺术院,公共艺术不是一个专业,它是一个范畴,跟我们生活发生关系的公共艺术都在其范围内。国家画院非常强调理论研究,我对美术研究院的重视超过了其他院,现在中国美术“有高原,缺高峰”,油画院院长詹建俊先生说不要在“高原”上定居,要在“高原”上站稳脚跟后向“高峰”迈进,美术研究院要解决的就是思想理论上向“高峰”迈进的问题。青年画院是我们的创举,国家画院会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办展等一系列推荐措施,努力使其成为更鲜活的群体,作为各专业的后备力量。

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国家画院近几年发展的重中之重。自2010年起,国家画院有计划地抢救、整理艺术家档案资料,已经抢救性收集了九十位老艺术家的影像素材,并通过“岁月丹青”“南北对话”“新中国美术家”“以心接物”四个系列活动,推出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积累了宝贵财富。同时我们还聘请了外籍研究员、艺委会委员,扩大了国家画院的海外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国内外建立的十个创作基地的工作都在正常开展。三个国外基地为我们的对外交流展览做好准备,七个国内基地为我们全国各地的研究员创作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不过,国家画院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它的大而全得到全国资源支撑,也希望各省画院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才会迎来中国美术真正的百花齐放。

meishubao/2017090416250659022.JPG

写意中国·2015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开幕式现场 

五大职能彰显国家画院的学术高度

中国美术报:创作、研究、教学、收藏、交流是国家画院的五项基本职能,它们之间各自怎么发挥作用?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及巡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画院近年来推出的研究员个展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五年来国家画院坚持以创研为根本,把创作研究放在第一位,都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创作研究?

杨晓阳:我参加了总书记召集的文艺座谈会,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提出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近几年,我们确定了以创作研究为中心任务,以作品为立院之本,并以“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为宗旨,强调“一人一品”。经过多年有理有据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探索,今天的中国国家画院已成为一个以创作、研究为中心,集展览交流、收藏陈列、教学培训、宣传出版等多功能为一体,专业齐全、设置完备的新型画院,并以积极的学术作为,在中国美术界发挥着国家团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然而,我认为国家画院的脚步还能够向更高的水平拓进,所以2016年伊始,提出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全面建成高水平国家画院”的任务目标。

为加强创作,画院建立了四级展览体系,画院年展、专业院展、海外展、个展。这四级展览成果很大,特别是高规格、高质量的画院年展,我们的“写意中国”展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画院年度展览的重要品牌。2015年,我们利用中国美术馆的全部展厅举办的“写意中国”年展汇集我院200余位艺术家共计500余件作品,涵盖国画、书法篆刻、油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等全部专业的展品。文化部的主要领导和中国美术界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看过展览后都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确实代表了中国美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写意中国”的品牌已经传播到世界,频频受到各国的好评和邀请。

从去年开始,我们将年展下放到各个专业院,也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写意中国”的国画和书法作品展已经走了全国的十几个城市;油画院举办的“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法国引起了轰动,扩大了中国美术在世界的影响;版画院在德国举办“聚精荟萃——中国国家画院馆藏版画作品暨中德版画艺术联展”,并刚刚在银川成立了银川国际版画创研中心,积极带动地方文化发展等。

除此之外,我们也重视每个研究员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国家画院鼓励研究员办展,从龙瑞、周韶华、李延声、谢志高、杨力舟、王迎春这些老艺术家到卢禹舜、张江舟、纪连彬、梁占岩、贾广健、申少君等中青年艺术家,他们的每次个展都能引发学术界的讨论,这样既有国家画院整体实力的展示,也有艺术家个人学术追求的声音。他们的作品也正是国家画院“一人一品”的体现。国家画院近些年取得的学术成就也很好地回应了社会上的质疑之声。

meishubao/2017090416415051287.jpg

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现场 盛鸣/摄

想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首先要理论先行,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加快加强理论研究。目前我们的美术研究院现已完成了《中国画院史》、《中国现代美术史》、“经典画论翻译工程”、“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选题、“丝绸之路理论考察”等项目,填补了国内的学术空白;短短几年,美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已经出版了诸如《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与中国国家美术发展战略——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文集》《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空间——第二届荆浩论坛文集》等。还主办了“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全球化时代的艺术品产业高峰论坛”“长安论坛”“荆浩国际论坛”“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等高规格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四卷本300万字的《中国现代美术史》即将出版,100余万字的《中国画院史》也已经到了终审阶段。还包括很多国家艺术基金研究项目等,这些跨年度的大工程都在齐头并进。有了思想上的指导,才能打造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建设中国精神和中国标准。

教学培训也是国家画院的一项基本职能,我们的高研班开班至今已经培养了5000余名学员。国家画院的教学是研究性、高端化的,而非基础的学历教学。学员当中有高校的老师,各地的美协主席、画院院长、著名学科带头人等很有成绩的画家,由他们产生的影响覆盖面更广,他们的学习成果更有意义。2013年,我们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如今,我们也在改变模式,加强质量管控,明确高端化发展。我本人率先示范,开办了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美术发展专题创研班”,提出“器道并重、一人一品”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过去五年,中国国家画院收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目前,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品收藏定位在近现代艺术家,我们收藏了包括李可染、叶浅予、黄胄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版画方面,我们收藏了晁楣、李焕民、修军、徐匡、广军等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老艺术家的代表作,近年来,我们陆续收藏了汤文选、冯今松、刘知白、王憨山、卢沉、周思聪等老艺术家的代表作。书法方面主要是当代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沈鹏等,还收藏了郭北平、赵培智等著名油画家的作品及刘焕章、曾成钢等著名雕塑家的作品。除了按照艺术门类进行收藏外,国家画院还以个人为对象批量收藏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如以捐赠展方式收藏了刘勃舒、周韶华、胡公石、沈鹏等大批量成系列的作品,便于接下来的研究。我们还接受了一些社会捐赠的艺术文物,如林晓捐赠300多件文物,包括古玩、杂项、青铜、玉器、瓷器,其中有比较完整的历代民窑瓷器。

作为美术类的国家院团,在国际上树立和展示国家美术文化的正面形象是我们分内之事。随着国家海外推广战略的实施,近几年,中国国家画院外事活动频繁,成绩显著。针对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水平“渴望了解,但仍缺乏认知”的现状,国家画院的“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精品国际巡展”项目,展出包括中国画扇面展、中国画小品展、版画小品展和书法篆刻展,赴马耳他、俄罗斯、比利时、卢森堡、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毛里求斯、埃及、韩国举办展览及艺术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展暨学术研讨会”“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意大利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等项目也都当在地获得很高评价,推动了中国美术的海外推广进程。

在重大美术创作和展览活动中邀请世界各国著名艺术家参加,如“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就有数十个国家的艺术家加盟。同时画院研究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风创作,并邀请我院的海外研究员来华创作、展览、文化交流等。

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也使得我们与国外的对话通道越来越通畅。现在国家画院已经先后接待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乌兹别克斯坦、阿曼、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等近20个访问团组,应邀为海外来华著名艺术家举办画展,如与西班牙驻华使馆联合主办西班牙画家纳兰霍艺术展等。并先后与美国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德国DCKD德中艺术交流协会、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艺术科学院、韩国美术家协会等文化交流机构商讨合作意向并签订相关协议,旨在通过学术研讨、互办展览等方式推动我国对外艺术交流的不断加深。

meishubao/2017090416423649990.JPG

“一带一路”写生采风 武广宇/摄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推动建构全球文化新秩序

中国美术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已然成为文化部目前唯一的跨年度国家重点美术项目,您更是在丝绸之路上深耕30年。这个工程如何始终保持对振兴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责任感,画出好作品?

杨晓阳:中国是目前最大的全球化倡导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就是要为国家建构全球文化的新秩序添砖加瓦。我们紧跟中央步伐,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深入研究,推进有序。

从规划论证到画院组织艺术家集体到丝绸之路考察、写生,再到画家自己按创作需要去深入写生、收集资料;从国内画家的组织动员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著名艺术家的邀请和组织。工程启动之初,仅就文本的起草和资料考证就经历了两年的时间。经过美术研究院同仁的努力,通过几年的论证、考察,大量的文字编排工作,精选出有关“一带一路”的创作选题,在1000个中间精选出600个,最后先启动 258 个,基本涵盖了关于“一带一路”的历史、现实、人文等。同时上报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之后我们组织院内力量集中创作并开始对外招标,组织国内外优秀艺术家进行创作。

从2013年开始,我们开始实施小规模丝绸之路沿线的前期考察。从2014年开始,我们组织了大规模的采风写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画院集体组织了“草原丝路”“沙漠丝路”“海上丝路”“茶马古道”“理论考察”五路写生考察,走进成都、广西、延安、宁夏等地区开展帮扶活动。之后个人自由选择路线出行,足迹遍布国内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藏、河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2015年,“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更名“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意在动员丝绸之路沿线3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更好地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的海外写生调研也跨越了印度、法国、马耳他、俄罗斯、比利时、卢森堡、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阿根廷、澳大利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激发了全国“丝绸之路”主题创作的活力,引发了“写生热”“创作热”。项目实施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创作为中心,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2014年起每年都举办全院“一带一路”写生作品展,出版写生作品集。2016年起画院进行集体观摩、检查创作小稿,开始时两个月观摩、品评一次,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每个专业院每月开两次观摩、评审会,全院每月再看一次。明年我们将开始进行第一阶段的验收结题,这项有史以来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集中院内外专家的力量,支撑每一个画家的创作。

随着我们对外交流的逐渐展开,丝路沿线各国知名艺术家都报名参与选题创作,已经收到了来自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约旦、阿曼、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法国、德国、波兰、乌克兰、埃及、摩洛哥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艺术家的作品材料,全国被邀请的艺术家和古丝路沿途国家的艺术家不断加入进来,依靠不同国度自身的优势进行创作。这些都是围绕“一带一路”创作的阶段性成果。国外艺术家为什么能主动参加我们的工程?我想首先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世界关注中国,各国艺术家、策展人想靠近了解中国;同时,国家画院做出了学术口碑,国外机构、艺术家对我们产生了信任。

既然是“国际美术工程”,我们的评选规则要富有国际性。国家画院现在有一定比例的国际院委、研究员,其中包括法兰西艺术院绘画院院长皮埃尔·卡隆、法国美协主席雷米·艾融,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伊里奇·米哈伊洛夫斯基、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主席祖拉布·采列捷利,德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尔卡斯顿,美国艺术杂志主编理查德·凡,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孙志新等,这些评委都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人物。对于这个工程,一是我们约请的创作者都是国内外的精英和成名画家;二是经过几年的文献资料研究、写生、讨论小稿、评审,每个画家都对自己的创作不断深化,提出明确的要求。标准逐渐明晰起来,并在创作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meishubao/201709041643178642.JPG

中国国家画院扩建工程奠基仪式 盛鸣/摄

东扩工程:完备的现代硬件正在形成

中国美术报:目前,国家画院新的业务楼正在画院的东面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建设着,建成之后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杨晓阳:国家画院现有建筑筹建于1980年,以传统苏州园林及北方民居为特色,已经成为京城特色的文化空间,但它整体的使用面积只有4000平方米。随着国家画院规模、职能以及所肩负任务的不断扩大和提升,目前,办公硬件条件不足和办公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呈现出了国家画院整体职能与实际条件的不匹配。

现在国家画院的八大专业院,有六院未能与国家画院本部一处办公。近几年,国家画院在全国设立创作基地,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缓解画院办公条件的压力。在国家领导的关心下,数年前国家画院即已启动的扩建构想现得以立项实施,并在2016年10月31日正式启动。

中国国家画院改扩建工程建筑占地约1.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扩建工程竣工后,画院的基本工作职能将得到保障,与现有的院址形成一个整体,展现在世人面前。新综合业务楼将汇聚、陈列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经典艺术家的作品,能全面实现国家画院的创作、研究、教学、收藏、交流等职能。

新的扩建项目,采用了全现代化的设施,这也将与国家画院的地位和其所承担的任务相匹配,这也是中国国家美术的精神象征,是中国美术家的家园。国家画院新楼建成各种条件完善以后,要真正成为中国美术界凝聚画家、富有向心力的据点。现在国家画院的院子就很有象征意义,仅仅是最近就有美国、韩国等国的艺术家要来画院办展览、做观摩,我想给他们提供别的更大的场地,但他们认为在国家画院举办展览,做学术活动,具有很高的荣誉感和象征意义。

meishubao/2017090416522236806.jpg

中国美术报网上线仪式 

《中国美术报》:建立中国当代美术的主流阵地

中国美术报:创办《中国美术报》也是五年来三大工程之一。《中国美术报》创办一年多以来,有效地形成了中国美术文化的主流阵地,您觉得如何使《中国美术报》在国家宏观文化格局中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

杨晓阳:创办《中国美术报》,我们以“弘扬中国美术精神,彰显中国美术气派,建立中国美术标准,创新中国美术风格”为宗旨,坚持“二为”方针,坚持学术立报,遵循“专业化、人文化、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办报理念,力求服务中国美术家,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制定了包括美术新闻、新闻时评、域外美术、学术月刊、艺术财富、艺术设计、美术副刊等板块,以展示国内外美术创作、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己任,积极为中国美术的繁荣兴盛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美术报》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还敢于面对各种问题,又勇于批评美术界存在的不良现象,它在专家点头与为大众服务、纸媒与互联网、新闻传播与报业经营等问题上,都在不断地探讨、深化和解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份报纸已经得到了社会积极的反馈。文化部报刊阅审组认为报纸高端,有学术性、专业性,同时对于一些美术界的不良现象敢于批判;我们也得到了很多美术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在我们后来开的研讨会上,美术界的专家们也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肯定,并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报纸聚焦当代,提倡争鸣,以大容量、全方位的特色,选题制的方式,在中国美术类报纸中具有“唯一性”。这一年多来,我们也产生了许多忠实的读者,他们认为《中国美术报》网罗世界各地的前沿美术信息,经常推荐一些优秀艺术家,对新闻事件有事实有观点,是有态度的美术报纸。这份报纸的核心作用是一面旗帜,服务美术大众,引导健康审美,推动美术探索,促进学术深化,在国内外成为一家有影响力的专业媒体。

《中国美术报》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么多的肯定,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格局和国际视野。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目前,《中国美术报》网和APP都已经上线,覆盖面更广,传播方式也更灵活。当然,我们还在继续改革,争取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有更大的突破。《中国美术报》是在各界的关怀中成长的,它更应该不负众望。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