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本土艺术之囧

陈默 策划:李腾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01

摘要:【编者按:青年艺术家思想沉沦问题】在当前国内艺术教育模式下,院校美术专业呈现连年扩招态势,然而不断扩大的毕业生群体中鲜有形成引起社会反响并广受关注的艺术群体。回首80年代、90年代涌现出伤痕美术、“85思潮”也是源于学生群体,当初那群青年通过画笔表达着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和感悟,成为那个年代的艺术符号,如今却“后继无人”。反观今天艺校生作品却越来越同质化、主题模糊、思想消融,这种精神的迷茫是教育问题还是美术群体意识问题?

回望30多年前,风正朗清,人心纯和,那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温馨甜蜜的时光。因为此前的三十年,被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内耗伤了元气,国力疲软,人气萎靡,精神迷茫,前途灰暗。然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正是在那个令人几近绝望的时间窗口,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

改革开放的首要功绩是解放思想,而由此带来的观念突破,则使得本土艺术绝地反击、枯木逢春。那段时间,首先出现了”伤痕美术”,是对“文革”乱象的反思和血泪控诉。随后的“乡土美术”,体现的不仅是民族性与本土意识的觉醒,也是对本土文化的国际性与普遍性的启蒙。其后的 “ ‘ 85新潮美术”,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一场逆全球艺术潮流和反中国传统美术轨迹的、浮躁的、激进的艺术运动。这场波及全国的现代艺术运动,以“首届现代艺术大展”的开幕落幕,于纷乱嘈杂中画上了休止符。

激情燃烧的艺术,必然会同步产生除旧布新的艺术教育,那个时代的”八大美院 ”,与社会上的艺术潮流涌动,遥相呼应,劲爆各个艺术现场,成为本土现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1980年代五味杂陈的现当代艺术的积淀,才有了90年代略显沉闷但却很有实效的当代艺术本土化的重生和崛起。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 ” 后‘89 ”、“政治波普”、“ 新生代 ”、“艳俗艺术”、“卡通一代”、“多媒体”、“ 女性艺术 ”、“ 行为艺术 ”、“ 中国经验 ” 等等艺术流派或现象,以及本土优秀艺术家陆续走出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成为比上一个十年更加注重个体积累、个体释放、创新力度的新阶段。

所谓当代艺术的本土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艺术发展的本土经验问题。强调个人经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分子的文化独立性,以及批判精神和深度体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关注艺术创作和本土经验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的本土经验所蕴含的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正在开始与世界同步。本土艺术自立的真正价值,在于文化经验的独特性和有效性,而不仅限于解决问题的自我方式。本土当代艺术要想独立发展,其根本是在自己的当代文化背景下积累生存经验,而不是通过模仿西方艺术方式和转换来得到。

这个十年比之前一个十年,显得更加平静务实,不再有众生喧嚣盲目跟风,却多了一分沉稳自信和拓荒力度。然而,遗憾出在艺术教育方面,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艺术院校数量和总人数呈几何数大幅增长,其灾难性的一幕于这个十年末尾被拉开,潘多拉的匣子开启,释放出难以计数的古怪精灵,而这一切,与艺术现场的诸多精彩之间,有着明显的背离和不协调。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强势引导下,在社会以经济为重心的进步中,艺术的角色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甚至不惜充当牺牲品,成为一道醒目的伤疤,格外突兀。

有道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未曾想,在第三个十年应验了。而在这第三个十年里,本土当代艺术之囧,来自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个是受经济大潮助推的艺术市场过热表现,恶化了原本单纯的艺术生态;二是来自艺术教育领域由扩招带来的妖魔化乱象,为已趋疲软凌乱的本土艺术大环境,增添了丑陋的补笔。

有资料和事实证明,高校扩招中受害最深的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国艺术人才网发布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而实际情况比这个公布数据更恐怖,目前已知的约3000所高校,不管学校性质,不论专业定位,不求师资水平,不问专业管理,工理医军电科矿油航机商农林牧副渔等等,纷纷上马办艺术教育,几乎达到每个大学带一个艺术院校的骇人水平,不少综合大学可以带数十家艺术院校。可以简单盘点一下,约3000所大学,差不多就有3000所艺术院校,若每校每年均招500人,那就是150万,四个年级就是600万。这个数字基本占到全国高校每年毕业人数和在校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回头查看一下1982年的数据,可以做个比较 : 那一年全国高校在校总人数,以四年招生人数之和,分别为 : 1979年27.5万、1980年28.1万、1981年27.9万、1982年31.5万,总计约为110万。艺术院校(八大美院加十几所艺术学院)在校总人数约千把人。以此计算,普通高校扩张了30多倍,而艺术院校则扩张了1000多倍!都说学艺难,难于上青天,而眼下他却成了唐僧肉,地摊货,人见人欺,尊严不再,情何以堪!

诚然,我们面对的是与30年前迥异的社会大环境,经济浪潮席卷了道德、诚信、理念、尊严。艺术生态持续恶化,艺术教育已是风声鹤唳,哀鸿遍野。身处如此险境,艺术家的用心创作从何谈起?诚如一位著名艺术家所言,我们可能处在最好的网络经济时代,但我们可能也处在最差的艺术悲剧时代。艺术教育的失控,为本已疲软的艺术生态增添了难以计数的“艺术家”,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成为人们的生存宝典。

另一方面,艺术市场的过山车剧情可谓跌宕起伏,加剧了生态恶化,同时也在摧残着鱼龙混杂的艺术大军们的心脏。有一个假设 : 如果本土的艺术生态维系于30年前,艺术院校和艺术生的数量压缩回原来的千分之一,即便有着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异和影响,但总体可能不会差到哪去。由此可见,我们最大的问题出在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这种违背艺术教育科学逻辑的荒诞行径,不仅仅是破坏了本土艺术既有的合理秩序,也让大批年轻学子误入歧门,出头无望,耽误的岂止是学业,还有他们的一生!有道是,艺术基本不可教,强调的是艺术天赋和遗传基因,而获得真传者可谓凤毛麟角,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强者产出稀少的根本原因。

于是,我们能够见到大量的模仿和同质化作品烂市,急功近利成为许多学艺者的混世法器,艺术初心不知所踪,责任感使命感旁落,试问,在如此情形下怎能奢望出新人出佳作?另外,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大量滥竽充数的学校和教师能教什么?可怜的孩子们能学什么?他们毕业后大多混迹于社会,还能做什么?这和30年前的情形有的一比吗?真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再指望奇迹出现,每个人尽心做好自己,静观其变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