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帝国威仪——展现沙俄与大清黄金时代的荣耀

杜琼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7-10

meishubao/2017071014471696907.jpg

展厅现场

当下,博物馆已成为公众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除了提高展品数量和质量,如何用更先进的展陈理念吸引观众,成为博物馆的首要任务。6月9日,南京博物院“帝国盛世——沙俄与大清的黄金时代”特展开幕,南京博物院选择了用跨文化联展的方式,改变以往单一、静态的展览模式,创造出更丰富、更独特的观展视角,以对比展的形式,让公众可以从文物的强烈视觉对比中感受到更强烈的文化冲击力,从而加深对艺术文化的观赏深度。 

此次展览共展出来自俄罗斯联邦国立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500余件文物。这场“相遇”,双方“主角”有着不同的强大“背景”,一个是公元18—19世纪俄国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创的“黄金时代”,另一个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开创的“康乾盛世”。展览分为“君临天下”“阅尽繁华”两个部分,向观众展示出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皇室威仪。 

meishubao/201707101447463283.jpg

展厅现场

君临天下:诉说帝国的“皇家威仪” 

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全面承袭了彼得一世的既定方针,俄罗斯领土得到空前扩张。这两位帝王统治时期,被称为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期”。同时期的中国,则经历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存世的皇帝肖像、玉玺、勋章……是能够体现两大帝国皇家威仪最直接的物证。 

在彼得一世之前,俄罗斯在西欧人眼中还是一群尚未文明开化的野蛮人,贵族也留着大胡子。彼得在少年时期起就表现出对科学及外国生活方式的兴趣,是第一位到西欧进行长期游历考察的俄国君主。返回俄国之后,建立世俗学校,强迫贵族阶级接受教育,禁止贵族留长胡须,规定改穿欧洲服饰,学习西欧的世俗文化。这张展出的《彼得一世的肖像》中,彼得一世留着小胡子,即是受到欧洲的影响。 

乾隆在位的60年间,中原太平、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周边和睦、万国来朝,他为有着“十全武功”的“十全老人”。作为皇权的一个重要象征物,此次展出的青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玉玺,就是乾隆皇帝七十圣寿时所刻制的印玺。 

清  铜珐琅“太平有象” 通高50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通高10.9 厘米,底边长12.9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画胤禛半身像轴

阅尽繁华:展现中俄两大“黄金时代” 

18世纪彼得大帝的欧化政策带来了“欧洲主义”和民族特性的融合,受其影响,俄罗斯帝国时期的装饰艺术品和生活器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其华丽的艺术形式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此次展出的“欧洲挂毯”是“世界之国”系列作品之一,由圣彼得堡的皇家制毯厂生产,在18世纪40年代十分出名。此挂毯的画面中央是一些身着异族服饰的女子,她们的服饰上都有象征各个大洲的标志:非洲的金字塔、亚洲的佛塔、欧洲的柱廊。从这块挂毯的工艺可知,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和织匠已不再是亦步亦趋的学徒,他们已经具备了创作艺术精品的能力。 

清乾隆 金编钟 单枚编钟高23.8 厘米,腹径16.1 厘米;  钟架高350 厘米,宽34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康雍乾盛世,为彰显辉煌,皇室用品独具雍容华贵的风范,礼仪、典制、饮食、冠服、文化……宫廷生活中无处不透露出尊贵与荣耀。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一套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定制的金编钟,此次是首次亮相南京。此套编钟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用黄金一万三千多两打造,是清宫中仅有的两套完整的金质乐器之一,标志着康雍乾时期国力的强盛和礼乐制度的完善。编钟共16枚,分别对应乐律中的十二正律和四倍。 

此次展览再次以南京博物院独特的对比展形式,展现了同时期下中外文化的别样风情。据悉,展览将持续三个月。(资料来源:南京博物院)

meishubao/2017071014545555773.jpg

18 世纪80 年代 主教法冠画 高(含十字架)30 厘米,直径18 厘米

meishubao/2017071014552695139.jpg

19 世纪末 复活节彩蛋 8.5 厘米×5.5 厘米×5.5 厘米 俄罗斯联邦国立历史博物馆藏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