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定制,为谁量身定制?

刘肖肖  来源:《中国美术报》第14期 发表时间:2016-09-28

【编者按】近年来,年轻消费群体日渐崛起,“80后”逐渐成了消费市场的主力军,“90后”的消费能力也呈增长趋势。在消费观念上,“80、90后”的追求个性,表现自我,促使“个性化定制”成为一种风尚,迅速扩散开来。目前,我国“个性化定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生产定位的革新,使“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个性化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和立体化,对应的定制服务也在逐步被接受和认可。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据此,《中国美术报》“艺术设计”栏目策划“个性化定制”话题,专访了设计界专家、文化学者,共同探讨当下中国个性化定制的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提升生活品质背后所暗藏的问题,以期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定制环境提供思考。

近来,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许巍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许艺术就是歌里的诗和远方,生活也的确不能止步于吃饱和穿暖。在这个“工业4.0+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高科技正快速且高效地解决着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撩拨起人们靠近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欲求。“定制”不再是历史上皇室和上流社会的专属,以其个性化、人性化且平民化之势蔓延开来。显然,现代产品在竞争中要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尽量向需求金字塔的上层发展。

“个性化定制”成为一种简单而时尚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定制”的过程,享受专属的服务,彰显自己的个性。“定制”最大限度地拉近了设计师与受众的距离,让设计师与消费者达到了近距离的沟通,进而获得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最终形成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合体。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设计找到了适宜的土壤?设计是否还存在更多的挑战?

meishubao/2016121520132934592.JPG

赵卉州 米兰时装周

 

左手机遇,右手挑战

个性化定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因此受众人群的类型也很不同。有用最好工艺、最好材质和最好设计来为专属人群服务的高级定制;也有针对大众的在一定模版范围内提供不同个性化组合的定制;还有针对不同品位需求的人群来做的定制。个性化定制的人群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这给设计师和设计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挑战。

中国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海燕说:“定制在中国很早就有了,起初是为皇室贵族做定制,是纯手工的,没有任何机械化的东西,现在的定制概念已大不相同,不再是倾向于完全的手工,而是互联网、高科技共同来支撑的。从手工到科技这个过程当中,动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定制演变为更广泛的需求,如不同风格、不同定位、不同场合。那么,设计师应该紧跟世界的发展,对设计进行更精确的定位,尽己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说:“个性化定制的消费趋势是自然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我们被动地接受西方流行的东西,有过一个盲目追随的时期。但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者审美的提高,慢慢地形成了比较成熟有序的市场,这也给设计师带来很大挑战。对高级定制而言,需要一些独具才华的设计师才能够满足这个行业的需求。它是一个融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科学、哲学、美学等为一体的领域。现在的消费群体正在倒逼这个领域,使之更加注重培养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比较全面的,从业经验比较丰富的资深设计师。”

一种模式的崛起或是风靡,必然会给一个行业带来动力。个性化定制的兴起,让为个体服务和量身打造的设计师需求量相应增加。对此,EACHWAY艺之卉时尚集团首席设计师赵卉州表示,个性化定制让设计师多了一个跟消费者对话的渠道,对消费者的需求有了更清晰、更明确的认识。迎合着目前这种个性化需求的生活方式,又多了一个新的运营和设计的模式,它与批量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必然蕴含着很多机会和挑战,同时也有很多的风险。这就要求设计师应具备较高的设计能力、审美水平,以及各方面的平衡把握能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任臧迎春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量生产已经不能适应消费者越来越细腻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个性化定制将成为未来服饰发展的一个令人瞩目的方向。而大数据、互联网+、人体扫描及试衣系统,也为个性化服装定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服装生产企业应该面对新的时代需求而进行转型升级,从设计到制作环节都需要针对具体的消费者进行展开。院校的服装设计教育也应该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式,将可持续设计与个性化需求有机地联系起来,坚持德国著名设计师迪特·拉姆斯曾经所提到的“少而精”的设计道路。

meishubao/2016121520135879567.JPG

赵卉州 米兰时装周

 

你的需求和我的艺术,如何两全?

于设计而言,人们的需求就是设计师的需求,设计往往是带着鲜明的功利性与指向性的。设计师有自己的设计定位和风格,用作品阐释自己对民族眷恋和自我的观念,然而个性化定制却在诉说消费者的灵魂和情感,在动手设计之时,设计者们有必要搞清楚,是要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还是达成使用者的愿望,抑或能够两全?就像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首饰教研室主任张凡所说的:“好的个性化定制恰恰能更好地传达设计师的个人风格。以首饰设计为例,既能体现设计师的思想,又能符合佩戴者的个人风格才是一件好的当代设计作品。最让今天的设计师困扰的也许是,究竟如何让大众了解设计的价值在个性化定制中远远高于材质及技巧本身,让大众认识到设计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赵卉州认为,个性化定制虽强调消费者的个性表达,但却不会因此溶解掉设计师的风格。在个性化定制的过程里,设计师和消费者有了更多的碰撞和磨合,但最重要的不是完全按照他的要求来做,而是通过梳理跟他的沟通,挖掘捕捉到他的潜在需求,这才是最高境界。如果只是把消费者最直白的要求做出来,那还需要设计师吗?

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李桑则在讲述自己做设计与定制的感受时说:“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客观务实的服务,它不是满足设计师本身意愿的纯艺术。在自己的设计作品和定制之间,我会有所区分,做自己的艺术作品就去表达自己,做定制就要考虑受众,体会他的感觉,契合他的要求。当然,在定制的过程中给客户做一定形式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比如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告诉他们什么是适合的。”

meishubao/2016121520145676513.jpg

张凡 衍异

 

定制是把双刃剑?

事物总有两面性,在不同的视角下散发迥异的光,有人欢喜亦有人忧。在大批量生产的模式下,产品往往与个人需求不符,造成大量产品的囤积、资源的极度浪费。然而个性化定制不等同于奢侈品,且达到了与消费者需求的高度契合,却又未必不会滋生隐患。

刘元风认为,攀比、奢侈的消费倾向肯定是有的。社会消费市场不太成熟的前提下,经常会阶段性的出现这种现象,待市场成熟之后就会慢慢地克服掉。一个成熟有序的市场,是每一个层次的消费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经济承受力来对待消费。这也要求设计师本身要有这种有序的意识,对自己所设计的领域有清晰的定位,有节俭、环保、适度消费的意识来引导消费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犇表示,传统的“定制”是基于品质的“高定”,这在当下“定制”行业中依然受到高度青睐。虽然如今“个性化定制”愈发平民化,但履行“高定”标准的态度依然不可动摇,即使是面对普通阶层的“个性化定制”,依然需要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秉持品质为先的原则。但当下的“个性化定制”明显有滥化之嫌,甚至路边店、淘宝卖家也纷纷推出所谓的亲民款“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显然异化了传统的“定制”概念而走向“定制”的泛化。全民的个性化等同于没有个性化,就如少男少女们的剪刀手、噘嘴鼓腮的造型,早已成了一种泛化行为而无任何个性可言。

市场规律主导下的理想化设计行为,应是在优秀设计师对于消费者合理引导下的理性合作。正如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所言:“设计师应该有唤醒意识,从之前的寻找消费层转换为呼唤消费层”,而不应用“顾客是上帝”等貌似尊重消费者的无主性思维来迎合消费者,降低设计的品格。消费者需要拥有深厚设计素养和自信心的设计师来引领,这虽然是一种愿景,但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个性化定制”的内涵,反之,则可能是对“个性化定制”的戕害。

北京服装学院产品设计系副主任高伟则认为,个性化定制并不只针对价格高昂的贵重物品,还有一些低价位但却独具意义的东西,只是因其特定的含义来做的定制,虽然会比普通商品多支付设计费用,但并不存在奢侈或是过度消费的意思。

由此可见,在个性化定制的氛围里,设计师要各尽所能,各司其职,设计适度,注重引领。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跟风,不盲从。设计领域也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不同类别的设计师,满足和对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消费者。

meishubao/2016121520162581998.JPG

高伟 飞翔的梦想


从“个性化定制”反观设计教育

如今,随着对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加强,传统的设计教育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设计教育方面该怎样与时俱进?不同的院校有着不同的教育定位,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此,张凡说:“在设计院校,比如我们中央美术学院首饰专业,十二年前在国内率先提出‘为个体量身打造’的设计理念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如何以人为本,去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去设计创造。我们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去走访各行各业的人,与他们探讨首饰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同时,也会引导学生去作自我剖析,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去了解如何进行个性化设计。我们这些年培养出的学生,很多已经成为了国内外设计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中大部分人的设计受到关注与好评,多是因为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具有设计师独有的风格,具有明显的特征。”

赵卉州认为,一方面我们需要设计师多一些创新,甚至是天马行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设计师有一些逻辑性。一个成功的设计师,需要很好的对于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所以学校在进行设计教育的时候,需要让设计师们接受到的是一个对设计行业全方位的、系统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学设计。从最早的技能上的学习,到设计文化的学习,到设计管理的学习,到对于整个设计系统的全面了解的学习,要有阶段性的目标。

刘元风也表示,设计教育一定要从培养未来设计师的文化素养、知识需求、技能等方面来考虑,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市场基础这类基本功,还要本着对未来的长远需求来培养人才,不要依时依势,不被市场所左右。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满足市场,更要引领市场,这是最主要的。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意、创新能力,一条腿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这样,一方面能满足他将来从事设计所需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满足他的长期发展。

 

“定制”之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也越发密切。因为设计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对于设计的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造性思维又是要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发挥与进步的。反观中国对于设计师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之国外还有相当差距,导致很多设计师苦恼于今天是私人定制,明天就被做成了批量生产。

对此,“AaaiLu”品牌设计师陆爱爱说:“尊重知识产权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定制是设计师为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而做的设计,是设计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创造的作品,如果在进入消费市场后并没有得到著作权等权益的保护,可能被复制成为大众化产品。对此,设计师需要提高维权意识,国家也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设计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meishubao/2016121520172215553.JPG

高伟 禅悟-银戒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