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斗茶之风下的建阳茶盏

刘伟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0-30

摘要:宋朝人饮茶以散茶、片茶两种为主,饮用片茶是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需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则会沸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而所谓的“斗茶”,就是比较茶汤的色泽(白色为上),以及茶汤上白色泡沫出现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等。

 宋朝人饮茶以散茶、片茶两种为主,饮用片茶是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需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则会沸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而所谓的“斗茶”,就是比较茶汤的色泽(白色为上),以及茶汤上白色泡沫出现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当时福建建安东面的凤凰山麓,土壤及气候非常适宜种茶,五代时当地人张廷晖曾上表奏闻,并将所产的茶运至官府,从此有了“北苑”之名。

 斗茶之风最早在建安一带流行,之所以能在北宋盛极一时,与宋仁宗的赏识、宋徽宗的参与,以及丁渭、蔡襄等人的大力推广是分不开。丁渭曾写过《建安茶录》三卷,蔡襄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正值宋朝社会升平之日,造茶乃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加上他对茶的品鉴精通,所以颇受宋仁宗的赏识。蔡襄禀承帝旨写成《茶录》一书,将建安斗茶的民俗作了一个详细介绍,朝中上下相偕效法。

 斗茶以白色茶痕为贵,所以福建建阳一带生产的黑釉茶盏最为盛行。徽宗盛赞建盏,是因其胎体较其他茶盏厚重,保温效果好,斗茶时水痕褪去的速度慢,更宜于斗茶。

 福建建阳窑以盛烧黑釉茶盏闻名于世,其黑釉制品又因含铁量高,俗称“黑健、乌泥健”,它盛烧于北宋,而衰落于元末,在建阳黑釉盏中以油滴盏、兔毫盏最为名贵。其造型一般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因而在浑厚中又不失秀巧。在实用功能上它不仅便于饮茶和倾倒茶叶,其胎至厚重也有利于斗茶效果,可以说这种黑釉茶盏造型与特殊实用功能相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所谓油滴是指在黑色釉面上散布着的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大小不一的小圆点,《格古要论》谓之“滴注”更形象生动。“兔毫”因在绀黑发亮的釉面上,并排闪现出一种带金属光泽的丝状条纹,形似小兔的毫毛筋脉,又如细雨霏霏。因其颜色的不同又分金兔毫、银兔毫和灰兔毫三种。这些釉质的形成是利用含铁釉的结晶原理烧出,这种釉面既不施加艳丽色彩,又不需要彩绘雕饰,便可产生震撼人心的强大魅力。苏东坡曾有诗云:“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杨万里的“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句,以及蔡襄的“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等诗,都是对建阳黑釉盏的高度评价。

 建阳兔毫盏在北宋时已经十分珍贵,连主管茶事的蔡襄也仅有几个,相传盏内兔毫四射,凝然作双蛱蝶状,十分精致。《福建统志》中也记载:“兔毫盏盏价甚高,显难得之。”政和二年,徽宗在大清楼以内府所藏珍用之器、四方美味召宠臣蔡京赐宴,并以惠山泉、建安兔毫盏烹上好的太平嘉端茶,赐给蔡京饮用,说明建盏在宫廷中的位置。

茶盏.png

【南宋】  建窑兔毫盏 2015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 200.3 万元成交

《建瓯县志》上曾提及建盏上刻有的字款。其曰:“时见‘进琖’二字,是阴字模印,楷字苏体,亦偶有‘供御’二字者,似刀划。”《陶雅》上也提此事“兔毫……底上刻有阴纹‘供御’楷书二字”。因为建阳黑釉茶盏上所刻“供御”和“进琖”字样的书体风格与瘦金体相似,在挺拔劲健的笔画中,带着几分温婉。故后代曾有人推断,建盏上的字模就是宋徽宗亲笔所写,足见其身价之高。

 建盏的衰落是随着北宋的灭亡而开始的,南宋时世风日下,既无人鉴赏,饮茶风气也逐渐转变,加之建安地方连年兵变,百业俱废,所以建盏不再成为供器品,朝廷御前赐茶也改用白瓷。宋人程大昌在《演繁录》中说:“按今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制,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之汤耳。”建盏终于走完它辉煌的历程。

如今建盏的收藏已经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国内外重要收藏机构及藏家都珍爱有加。在海外以日本为大宗,视其为国宝,极受重视,而在欧美各大博物馆,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建盏也以稀世珍宝面世。




相关文章